廖厚才
纸质媒体全球性的整体下滑趋势已成不争的事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报纸、每一个类别的报纸、每一份报纸都将走向没落;尤其是行业媒体,如果我们对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有正确的把脉,行业媒体仍然可以迎来自身美好的时代。
客观评析媒体的环境,我们认为,中国报纸从来都没完全依赖于市场,即使是都市报,也没有完全经历真正的市场打拼。也就是说,市场还给都市报、行业报留下了可供开发拓展的市场空间。因此,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报人反而可以静下来,认真补市场短板的课,补洞彻读者阅读心理的课,补与读者平等对话、引领思想和舆论的课,向未曾开发的市场分得一杯羹。报业的市场不远,就隐藏在我们周边。北京不少名校校长坦言:我们不是不需要报纸,而是需要高品质的报纸;我们不是不需要记者,而是需要能与我们真正对话的记者。多年的一线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既然当下众多自媒体提供的信息和资讯常常让读者难于把握,报纸尚可凭借权威的深度报道对新闻热点予以专业性解析。尤其是专业媒体,如果在采编中把握好了原创、深度、专业、社会视角四个维度,仍然可以赢得当下,把握未来。
1.简明扼要,重点介绍:
《现代教育报》是一份行业报,隶属于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其前身《北京教育报》是原北京市教育局的机关报。5年来,报社编委会狠抓采编质量,采编质量的提升引来了诸多名校一方面投放广告,另一方面与报社签订了多项全面合作协议。报社还承接了市、区教育管理部门的多个政府专项。4年来,《现代教育报》连续获得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颁发的“特殊贡献奖”,这是报社此前未有过的荣誉。在上级单位的支持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现代教育报社的经营总量比2016年增长了30.21%,比5年前整整翻了一番,部分员工的收入较5年前翻了几番。总结近年来的发展,报社编委会的体会是:不要在丧失基本阵地、没有做周密准备的条件下片面追求所谓的“转型”,而是把采编做足做深做透,以采编的四个维度为突破口,通过采编带动经营。
2.宗旨一个不能少,不能变。
我们所理解的四个维度是——
原创,要求我们的新闻作品来源于教育教改的一线,是鲜活的一手新闻而不是网上传了多久后由我们二次加工的成品。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身边不缺乏海量的新闻,缺少的就是原创新闻。记者编辑应沉下去,沉在教育教改的一线,把自己打磨成教育专家,深挖一线新闻和新闻背后的一手新闻。
深度,教育报的新闻不能蜻蜓点水,不能只求表面热闹,而是应该对教师等读者的业务尤其教育工作者的眼界、思想有所启发甚至有所指导。深度,是教育报等行业报的重要属性。
专业,教育报是专业报纸,教育报的新闻作品不能说外行话,不能引导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做外行事。教育报的记者都应该是教育专家,应该具备“比采访对象占高一厘米”的能力。
社会视角,要求我们的报纸要有人看,要引人看,要注重传播效果,要向都市新闻学习版式和标题,要有社会视角。不是局限于行业圈子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报纸的新闻和版式应该便于读者便捷接纳,使读者“三步五秒”之内停留于我们的报纸和版面。
5年来,我们在采编工作中坚持原创、深度、专业和社会视角定位的四个维度,要求每一期的报纸做到“期期有卖点,版版有看点,篇篇有亮点”。每一篇稿件、每一个标题、每一个策划、每一个版面都坚持细细打磨。我们每年改版一次,深入揣摩读者的接受心理,让版式更加时尚更有贴近性。今天,北京地区的教育机构对我们的报纸有了高度的认同感。大兴教委一次性订阅了1666份报纸,该区的每一位区领导、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一位骨干老师人手一份《现代教育报》。密云教委把我们的报纸作为老师的必读刊物,经常召开全区报纸阅读会议,报纸成了老师们提升业务的好帮手。报社编委会提出的“打造一份有思想、有品位的教育专业类精品报纸”渐成现实。
多年来,我们不仅注重采编内容建设,还同时注重报纸品相包装。我们相信,对于一份报纸来说,形式也是内容,有时形式还大于内容。《现代教育报》这两年来坚持选用质量最好的纸张印刷,以确保报纸精品内容有良好的载体,有良好的承载形式。因此在采编中,我们常常与美编进行深度沟通,对报纸的整体美学元素、对每一个版面的美学元素都高度重视,以期采编效益达到最大化。
长期坚持采编的四个维度,也使我们的记者编辑尝到了获得新闻大奖的甜头,大大提高了新闻敏感。
3.荣誉和成就面前是鼓励也是鞭策
2014年,当时的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同志召集我们开会,非常守时的他见面就说:“对不起晚点了,我们进班查小学生打哈欠去了”。我们马上行动,安排记者做了这样的新闻——《市教委委员小学课堂数哈欠》。该新闻获北京新闻奖二等奖。
2015年,我们编委会主持策划了新闻《北京,今年入学“静悄悄”》,获北京新闻奖二等奖。
2016年,编委会主持策划的新闻《思政教授上课 “迷”倒学生一片》获“北京新闻奖”二等奖。
2017年,我主持策划的新闻《北京多区出现生源回流 孩子上学不再舍近求远》获“北京新闻奖”二等奖。
我们刚刚策划了两个重要新闻《特长生告别历史舞台》《今年,北京高考“无状元”》,我们同样期待获得新闻大奖。
对于教育报来说,当前妄言告别传统纸媒为时尚早,我們甚至认为教育行业“告别纸媒”其实是个伪命题。教育行业的市场空间巨大,就看我们能不能激发起教育人媒体消费的愿望,就看我们的记者编辑能不能真正与校长专家对话,就看我们的记者编辑能不能写出拨动教育主旋律的高水平稿件,就看我们能不能真正成为教育领域的社会活动家。而这些能力的前提条件就是我们报纸要强化再强化采编职能。坚持新闻采编的四个维度不失为一则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