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蒙蒙
摘要: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所涉及的意识理论、人格结构及其动力等观点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来引导大学生在人格教育中正确认识自己,构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动力平衡机制,从而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大学生人格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9-0154-02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经济、道德标准方面的变革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作为社会主流群体,其人格发展和完善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如何推动适应现代社会的大学生人格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应该以社会变革为依托,促进其健康发展。弗洛伊德被视为现代心理学的灵魂人物。作为现代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其精神分析理论开创了人格心理学体系的先河,并对人格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就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而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所涵盖的意识理论、人格动力发展等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一)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状态分为意识、潜意识及前意识。意识——我们可以察觉到的观念和感觉,存在于人格的表层活动,对于人格发展和功能方面发挥的作用稍微小些。相对而言,心理健康的人比心理不健康的人在自身经验方面其意识状态更为清醒。但在弗洛伊德看来,实际上即使是心理成熟的人也难免受潜意识的支配,但在现实中并不愿过多承认这种冲突。前意识是从潜意识向意识阶段过度的阶段,前意识状态虽然不能立刻被回忆起来,但是经过一定的时间可恢复到意识状态。
潜意识是由人类没法发觉的记忆和经验构成,它存在于个体内心的最深处。与意识状态相比,潜意识所涵盖的内容完全处于个体清晰的意识之外。它可能涉及个体所遭遇的性虐待或者经历过的羞于启齿的诸如羞愧、耻辱等情绪。虽然这些深埋于潜意识状态的东西受到意识状态的压抑和排斥,但它绝不会从人格中消失殆尽,而是寻求另外的方式来得以表达和发泄,这也是为何潜意识层次的想法、记忆或者经验会无时无刻不在干扰意识支配的理性行为。但处于潜意识状态的我们不会感受到现实所带来的痛苦和忧虑,而是一种自由的释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心理治疗可以使个体意识到潜意识状态中所储藏的记忆和经验。
(二)人格结构及其动力理论
结合自身的早年经历,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用以探索个体人格冲突的动力缘由。他提出个体的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层系统,并用人格理论阐述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由潜意识层次中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组成,是个体人格最深层的原始组成部分。本我如同一口“沸腾的大锅”,各种原始的超越控制的冲动和欲望呼之欲出。它并没有任何的善恶是非评判标准,而是遵循快乐原则,急切地需要从外界满足这些原始的想法和本能。
自我。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状态,个体的行为和语言必定受到现实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而那些冲动的行为经常被视为不成熟的表现。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约束着本我的冲动,负责管理个体的行为意识以确保不违反现实的法令准则和道德标准,顺应现实社会的发展同时与生存环境相适应。一方面,本我需要通过自我在现实中找到合适的机会得以释放;另一方面,自我还需要遏制本我的冲动,使之符合现实的要求。
超我。超我着重强调了个体对社会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它遵循社会道德原则,在抑制本我原始欲望的同时,告诫自我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必须以道德标准为最高的向导,追求完美。虽然超我的作用非常积极,不仅阻止个体本我蕴含的冲动,也强烈要求其行为意识符合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但是弗洛伊德也表明,过多的坚持这种超标准,也必然导致人格的失衡。弗洛伊德指出,人格中的自我就好比为相互冲突的本我和超我提供了战场,其作为中间的调节者,不停协调人格内部之间的各种心理力量,以期使三者达到动力平衡状态,从而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之间达到平衡,即使这种和平是相对且短暂的。现代社会的冲突和矛盾是在所难免的,个体内心紧张焦虑的心情也逐渐随着矛盾沖突激化而产生,人格体系本身就具有调节紧张情绪的功能,因此焦虑本身就推动了人格的发展。
二、人格理论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影响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大学生本身所特有的心理特点是造成一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一方面,当大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意识时,他们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和生理特征;另一方面,大学生的部分自我意识有可能与现实的道德标准背道而驰,使他们感到羞耻惭愧。这些冲突和压抑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有些大学生试图无视这些原始欲望与理性现实的冲突,即忽略自我对本我的约束和压抑,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非常不利的。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如果个体过分执拗于超我的极端标准和要求,而无视本我,必然会导致问题的产生”。
所谓培养健康的人格不仅主要指使个体各部分之间的人格关系达到和谐统一,也强调个人平衡其与他人及外部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要消灭本我的原始欲望和冲动。当然本我所蕴藏的东西是无法消灭的,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是生理所赋予的本能。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达不到完美的境界,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特征,某些本我冲动羞耻的情绪是合理的存在,只是需要在现实中自我约束,寻求合理的方式来释放和发泄。
(二)构建大学生人格动力平衡
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协调心理力量,从而使个体加大对本我需要的觉察和控制力度,减少超我对个体的过分要求,并在意识状态下提高自我约束的力量。在大学生的人格教育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诸如参加社会实践,关注社会主流,了解社会发展趋势,逐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内外兼修达到心理的和谐统一,完善人格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学生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人格动力平衡机制。
就传统道德观念而言,作为个体人格中最原始的组成部分,本我与现实的大多数道德准则相违背,在现实面前,大多时候受到个体约束限制。可是弗洛伊德曾提到,“若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和谐统一的平衡状态,就能够促使人格的健康发展;若是三者关系被打破而失衡,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产生,甚至危及人格的自然发展”。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推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学校实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品质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恰当地协调个体与内在及外在的关系,从而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结语
在当今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相融合的社会,深入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学习人格理论的主要思想,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完善个人心理健康状态,协调内在使个体与外界环境的相适应,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格各部分之间达到协调统一。关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与动力理论等,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和培养具有理论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论评[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2]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精神分析引论续编[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郑雪.人格心理学[M].济南:济南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