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奉越 陈科
摘 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既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其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得以彰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民生工程,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利益相关者的类别、属性以及社会关系网络,探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运行机制,并从政府、培育机构、农民、行业企业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层面提出相应的促进路径,以助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健康有序地实施。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路径
作者简介:刘奉越(1972-),男,山东济宁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北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陈科(1991-),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7年度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编号:HB17JY014),主持人:刘奉越。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5-0089-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终是人的现代化,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阿列克斯·英克尔斯(Alex Inkeles)所言,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只有人的现代化与经济政治现代化发展相适应,这样的国家才能称之为现代化国家[2]。“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引进新的生产要素,不仅要引进农作物良种、农业机械这些物的要素,而且要引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管理能力和适应市场新要素的农民”[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要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教育和知识应被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习得、认证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4]。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民生工程,既涉及农民这一利益主体,又涉及政府、培育机构、行业企业等多个利益主体,存在着众多联系。要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持续有效地开展,实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总量超过2000万人”的目标,需要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明晰各利益主体的地位及作用,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得它们在互惠互利、彼此满足的基础之上形成合力。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利益相关者的类别和社会关系网络
“利益相关者理论本质上不是單一的理论,而是不拘一格的叙事的综合,它已经出现并受到多重理解以及从商业道德和企业社会责任到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和金融的应用”[5]。这一理论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企业管理领域,主张企业管理并非追求“股东利益至上”,而是应聚焦于与企业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其他利益群体。对于利益相关者的类别,研究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划分,有“二分说”“三分说”和“四分说”等,可谓众说纷纭。如Jurgens等人(2010)依据品牌共建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与作用,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核心与普通两种类别[6];Sirgy(2002)依据利益的紧密程度,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内部、外部和远端三种类别[7];Wheeler和Maria(1998)依据社会维度,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主要社会性、次要社会性、主要非社会性和次要非社会性四种类别[8]。在此,借鉴Sirgy对利益相关者分类的“三分说”,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利益相关者的类别进行划分。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利益相关者的类别
1.内部利益相关者。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农民,他们是集中体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利益的主体,实际影响培育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选择,决定着共同利益和目标的制定。由于文化素养较低,缺少必要的技能,农民希望通过接受系统的培育掌握知识和技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从而增加收入,使生活更加富裕。
2.外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培育机构、行业企业和农村社区,发挥着组织体系的基础作用,在打造基础平台或整合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培育机构利用师资、课程、教学场所等资源优势,对农民开展系统的培育,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行业企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和层次提出需求,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场地,在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加快自身的发展。农村社区是农民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的区域范围,主要提供硬件设施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期望通过农民素质的提升能够改善社区的经济状况,繁荣社区的文化,保护社区的环境。
3.远端利益相关者。远端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两种类别,即政府和传播媒体。政府既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管理者又是监督者,发挥着指导和协调作用。政府期望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地区经济,实现乡村振兴。传播媒体主要进行思想意识的宣传,营造舆论环境,提供学习资源平台,监督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增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利益相关者的社会关系网络
Granovetter(1973)首次提出社会关系网络这一概念,认为由于交流和接触,个体与个体、组织与组织之间实际存在着一种联系[9]。Kilduff和Tsai(2003)指出,社会关系网络就是一组行为人及联结其各种关系的集合[10]。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重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强调对于任何个体或者组织而言,都要受制于其所处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众多利益相关者中,农民作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处于利益相关者集合的中心,政府、培育机构、行业企业和农村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与其发生联系,形成“一维”的互动关系。如培育机构为农民提供一定的师资,农民对师资质量提出强烈的诉求,二者构成“一对一”的社会关系。但是如果仅仅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社会关系限于此,则会缩小它们的外延,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实施。正如Rowley所说,从网络的视角看,某一利益相关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是多方向、多角度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能直接联系也可能间接联系[11]。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政府、培育机构、行业企业和农村社区等多个利益相关者除了单独与农民发生联系外,它们之间还相互产生纵横交错的联系,从而形成“多维”的社会关系网络(见图1)。
图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利益相关者的社会关系网络
利益相关者角色的这种重叠交集现象,增加了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农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互动网络的复杂性,这是利益相关者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特征,对农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效应产生重要影响[12]。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利益相关者社会关系网络中,各方不是将单个利益放在首位,而是把关系各方共同的目标或者任务——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置于首位,体现出关系的一致性,表现出各方的共同愿景[13]。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运行机制
“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14],具有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诉求。利益机制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得以良好运行的纽带和保障,应当充分识别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以及差异,并建立一套科学的运行机制来满足和协调各种利益和价值诉求,才能够切实保证培育效果与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见图2)[15]。
图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运行机制
(一)目标导向机制
具体而言,这一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即明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利益相关者具体有哪些,了解它们各自的利益主张以及所承担的风险,确定各利益诉求之间的共同点和冲突点;二是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利益相关者权益主张的权威性、合法性以及紧迫性,对所面临的权益主张进行优先度排序,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并制定相关的战略计划[16]。
(二)过程调节机制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实践体,在其“多维”的复杂社会关系网络中,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诉求存在着差异是正常现象,但是,过度的利益诉求差异以及所引起的矛盾冲突会对培育实效产生负面抑制,由此平衡协调利益的过程调节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是构建以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为基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寻求利益主体间更多和广泛的利益共同点,最大限度地保护核心利益相关者农民的价值诉求,加强利益相关者的联合互动;二是通过从利益表达、利益获得、利益补偿等层面制定利益协调规则,保护各个利益主体获得相应的利益价值。
(三)效益评估机制
效益评估是基于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本与效益的估算或者测算,比较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差额即净收益,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具有诊断、反馈、调节、激励、导向等功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仅是一个内在生成的过程,更需要建立相应机制进行效益评估这一外在力量的持续推动。一是依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利益相关者的类别和利益诉求,确定体现关键成功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相应的效益评估模型;二是评估利益相关者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是否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作出的贡献如何;评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农民产生的效益;三是及时提供客观全面的反馈信息,使各利益相关者了解自身的参与情况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效益。根据各利益相关者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作用以及贡献度,进行奖惩。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路径
(一)政府:宏观调控,协调各方利益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制定扶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培育条件”[17]。尽管政府属于远端利益相关者,但是其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应做好顶层设计,协调好各方的利益,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得以有效地实施。“将各利益相关者纳入组织决策,既是一种伦理要求,也是一种战略优势”[18]。一是明确各级政府、培育机构、行业企业等相关利益方的责、权、利,制定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规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各相关利益方的行为;二是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通过发挥税收、信贷、补贴等经济杠杆的作用,运用行政手段,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培育机构、行业企业、农村社区等多个相关利益方共同参与的格局,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覆盖面积;三是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抓手,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利益相关者相互融通的对话机制,统筹协调各方利益,以获得最为广泛的支持,形成凝聚力。
(二)培育机构:发挥主体作用,保障培育质量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具体承办者和实施者,培育机构应致力于质量的保障。在课程设置方面,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根据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标准,确定课程大纲和授课标准,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彰显实践性和实用性,使农民掌握与当地主导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相关的、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方法和管理能力。在师资方面,既要借助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师资力量,又要整合乡镇基层农技站、植保站、经管站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力量,还要依托农业企业家、涉农创业者、乡村能人等“土专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在培育方式方面,除了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外,应注重多元化和因地制宜,契合农民的生产和学习实际。如集中培训和参观对于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实施效果较好,而田间学校(Farmer Field School)更适合于农业发达地区的农民(Resosudarmo& Yamazaki,2011)[19]。此外,基于“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积极推进农民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力开展网络教学、在线培训以及信息技术普及等活动。
(三)农民:转变惯习,注重自我提升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实践理论认为,行动者在场域中运用资本的实践往往是在惯习的影响下进行的,惯习“作为一种生成的自发性,于不断变化的情境的临时遭遇中确定自身”,“遵循着一种实践的逻辑,这种逻辑虽然含糊,带有大约的性质,但却确定了与世界的联系”[20]。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核心是农民,他们是内部利益相关者,然而在惯习的影响下,他们往往认为新型职业农民与自身关系不大,参与培育的积极性不高。由此,要使农民深刻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意义上农村劳动者的区别,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实现意识上的转变。另外,对于通过接受培训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农民,要通过经验推介和舆论宣传等多元化方式,大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使农民认识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农业增收和生活富裕的价值以及意义,注重提升自我,变“要我培育”为“我要培育”。
(四)行业企业:参与引领,互利共赢
行业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实现其权益主张的载体,而非仅仅为了股东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21],不仅承担着一定的经济责任,还承担着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等其他广泛的社会责任。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而言,行业企业不但决定着它的规格和标准,而且还是重要的资源和载体。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人才、资金和技术等,扩大供给;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安排农民顶岗实习;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和产教融合,与培育机构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积极与培育机构对接,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提高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业企业不仅能够获得品牌宣传、知名度提升等社会效益,也满足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诉求。
(五)农村社区和传播媒体:营造氛围,提供支持
美国公共管理学者马克·莫尔(Mark H .Moore)构建的“三圈理论”认为,支持圈(Support)是指某项公共政策或者计划都必须得到利益相关者的拥护并坚定其群众性地位,它是影响制定公共政策或者执行战略性计划的重要因素[22]。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而言,农村社区和传播媒体是重要的支持圈,它们的支持能够大大增强这一民生工程的效果。农村社区一方面应加强阅览室、文化馆、活动中心等社区教育场地与设施建设,开展教育节、读书月和学习周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努力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在整合自身教育资源的同时,结合学校、社会团体、公益机构等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不断拓宽教育资源渠道,建立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传播媒体要积极发挥自身的社会描述、舆论导向和声望传播等功能,通过报纸、电视、电台和网络等多种媒介,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双赢”性和战略意义的宣传,加大相关政策举措、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充分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扩大示范带动作用,激发终身学习热情,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营造良好的舆論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8.
[3][美]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21.
[4]UNESCO.Rethinking Education: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EB/OL]. [2016-10-12].http://www.unesco.org/new/en/education/themes/leading-the-international-agenda/rethinking-education/.
[5]Miles S. Stakeholder theory classification: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defini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7,142(3):437-459.
[6]Jurgens M, Berthon P, Papania L, et al. Stakeholder theory and practice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The key to success lies in a marketing approach[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0,39(5):769-775.
[7][美]杰弗里·A.迈尔斯管理与组织研究必读的40个理论[M].徐世勇,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2.
[8]Wheeler D, Sillanpa M. Including the stakeholders: the business case[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8,31(2):201-210.
[9]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8(6):1360-1380.
[10]郑丽婷.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下管理者声誉的影响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7:42.
[11]江若玫,靳云汇.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0.
[12]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59.
[13]Francis J, LaFond R, Olsson P M, et al. Costs of equity and earnings attributes[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4,79(4):967-1010.
[14]Freeman.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MA Pitman,1984:22.
[15]王高玲.基于主要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运行机制的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89.
[16]江若玫,靳云汇.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2.
[17]农业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jiuban.moa.gov.cn/zwllm/ghjh/201701/t20170122_5461506.htm.
[18][美]杰弗里·A.迈尔斯管理与组织研究必读的40个理论[M].徐世勇,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1.
[19]Resosudarmo B P, Yamazaki S. Training and Visit (T&V;) Extension vs. Farmer Field School: The Indonesian Experience[J]. Departmental Working Papers, 2011.
[20][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M].刘成富,张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
[21]江若玫,靳云汇.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5.
[22]Moore M H. Creating public value: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责任编辑 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