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斯汀·卡尔德隆
新一轮的太空竞赛进程加快,很多科技专家宣称,除了地球,火星是人类可能的居住地。他们可能有些舍近求远。一些不太知名的公司开辟了一条新路,人类想要在除了地球以外的星球生存,其实有更近的选择。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称,开发月球为移居火星描绘了蓝图。在月球居住的人可能并非就职于科技巨头企业,而是小型私人采矿公司。许多公司都和欧盟小国卢森堡有关。
令人吃惊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认为,月球殖民地在接下来的四年内就有可能建成。
有些人野心勃勃地想要重返人类曾踏足的月球,袴田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这一次的想法有些商业化:为了开发矿产和天然气资源,以及寻找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袴田是ispace的首席执行官, ispace是一家东京的私人航天公司,在卢森堡也有办公室。该公司计划于2020年完成绕月环行,2021年尝试在月球软着陆。
他说,“前两个任务主要是展示我们的技术能力,此后,我们会提供地月间高频次的运输服务,向月球输送大量旅客。如果在月球上发现了水资源,我们能在太空开发新资源,并形成产业。水冰陨坑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里程碑性的时刻,让人类长期远离地球有了可能。”
拥有这样的野心探索宇宙的,远不止袴田一人。自卢森堡2016年2月颁布太空资源法以来,已有10家太空采矿公司(包括ispace)在卢森堡合法落户,还有2.23亿美元(2亿欧元或1.76亿英镑)的资金支持。对于这些太空企业来说,月球是两个主要考虑对象之一。商业企业也将目光锁定在近地小行星,以开采其金属矿产资源。一些专家,包括知名的天体物理学家泰森称,月球和约1.6万个近地小行星上的丰富资源足以造就地球上首个万亿富翁。
2016年卢森堡颁布法案以来,当前的太空竞赛加速了。卢森堡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对开发地球以外的资源制定全面法律框架的国家。泽纳斯是卢森堡经济部的代表,也是政府太空资源项目的负责人,他说:“自2016年2月以来,我们已经与近200家联系过我们的企业进行了沟通。”
卢森堡的太空开发框架与美国的非常不同。后者需要美国公司持有50%以上的股份,而卢森堡则没有这样的限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卢森堡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也被一些人指责为避税天堂。卢森堡的确有一系列的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包括超低的资本汇回率。
卢森堡2016年加入太空资源竞赛以来已经吸引了美国该领域最大的公司,包括深空工业和行星资源公司,行星资源得到了英国大亨布兰森和谷歌创始人之一佩奇的支持。行星资源作为最早涉足太空产业的私人公司,卢森堡收购了其2800万美元(2120万英镑)的股份。具体的股本金额未曾披露,但是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承认卢森堡是最大的投资者之一。
卢森堡的太空资源法案打开了投资的大门,经济部称太空产业约占卢森堡国民生产总值的1.8%,欧盟国家无出其右。
尽管吸引了许多投资,太空采矿业同时也暴露了一些模糊的法律缺陷。
卢森堡的安理律师事务所研究称:“国际太空法是否允许一个国家对太空获取的自然资源拥有所有权,目前尚不清楚。”美国2015年通过世界首部太空采礦法后,俄罗斯等国提出反对。
要明白太空的模糊性,我们需要回顾1967年的外太空条约。该条约诞生于冷战时期,禁止国家私自占有天体空间。太空和南极一样,都被视为共有空间。105个国家签署了该条约,发展太空军事受到严格限制。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鼓吹建立太空军,美国因此不得不退出外太空条约,此举进一步孤立了美国。
但是外太空条约忽视了太空资源的所有权,美国和卢森堡想要说明的正是这一缺陷。不止这两个国家,阿联酋最近也学习卢森堡的法律策略签署了协议。
泽纳斯说:“卢森堡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的法律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国家层面上做出了澄清,是进行太空资源活动的第一步。”
“卢森堡的法律并非有特别的目的,而是要为国家私自占有天体铺平道路。该法律框架仅说明了太空资源的所有权,也制订了批准和监督太空任务的条例。”
卢森堡面积小也许有助于它在太空资源的“淘金热”中一马当先。米勒是美国深空工业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公司的欧洲总部设在卢森堡,他说:“美国和卢森堡都是有前瞻性的国家,他们的成功能让私人企业进行深度太空任务。”
这场争论可能在短时间不会引发热议,因为太空采矿公司总是鼓吹其过于野心勃勃的发射计划。但是如果在不远的未来,太空计划果真利润滚滚,卢森堡一定会在这个行业占有一席之地。(摘自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编辑/多洛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