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全国经济数据的初步核查结果。初步核算,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2017年建筑业总产值为213954亿元,同比增长10.5%,高于全国GDP增速。全国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为131.7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2%。房屋新开工面积178654万平方米,增长7.0%,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10.5%。
过去一年来,建筑企业不断加快转型步伐,积极通过转型升级获得新的发展优势。然而,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行业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仍然不高,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归咎于整个行业的科技投入率低,相较于制造业,整个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水平非常低。与此同时,建筑行业也从过去通过不断承接工程项目获取利润的粗放式管理时代,转变为需要修炼内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取足够利润的精细化管理时代。这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变化,也是每个行业从业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基于上述变化,建筑企业有了新的管理诉求——管理细化工序级,要想实现管理细化工序级就需要技术构成到构件级,二者相结合才能实现建筑行业的精细化管理。这也需要有具体的技术支撑才能实现,这个技术支撑就是以BIM技术为代表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让整个行业的技术体系和管理视角能够从工程项目延伸到构件级,这为精细化管理带来重要的技术支持。
谈及精细化管理,标准化是精细化非常重要的支撑。对于建筑行业来讲,标准化意味着三个方面,一是管理流程标准化,二是管理内容标准化,三是作业工序标准化,只有这三个标准化的内容出现,并且被执行到位的时候,才能说每一个工程项目都实现了精细化管理。然而一直以来,建筑行业普遍呈粗放式管理,在标准化落地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复杂、施工工艺要求较高,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对较高的专业能力。但目前国内此类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且专业能力参次不齐,导致企业施工过程标准化程度低。
同时,一些企业虽然有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出现较大偏差,甚至落实这些标准成为企业、项目的负担。项目技术部虽然有完整的技术方案、作业指导书,但在作业现场却无法落实。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每个项目都有大量的信息数据,这些数据是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更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现阶段,很多企业都建立了相对成熟的管理系统,但是现行的管理系统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核心问题,一方面,数据需要基层人员执行大量的填报工作,而数据的价值仅仅体现在管理人员层面,带来了大量的数据失真和数据传递不及时的现象。另一方面,数据的颗粒度不足以满足管理要求,以成本数据为例,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普遍需要以现场实际发生的人工、材料、机械为维度进行核算,并结合工序、进度、施工部位、质量要求等进行综合的成本管理,而现行的管理系统大多是基于工程量清单层面的预算管理。
要想解决上述这些问题,需要引入信息化支撑项目管理的标准化落地,进而实现精细化管理。信息化能够为企业的标准化体系带来非常大的促进,因为标准化如果单纯依靠手工输入和纸质传递的话实现起来非常困难,信息化是支撑标准化和精细化的重要手段。
从项目管理角度来看,有一系列核心的要求、标准、规范去约束整个项目的作业过程,所以整个项目会有非常多的数据,比如说一个模块的安装检验记录,劳务的分包支付签单,项目的相关领导也希望能够知道项目的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的对比等数据,这些都是日常工作中经常碰到的情况。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从项目启动到投标再到后续一系列的工作,也会有明确的相关要求,例如项目经理需要向企业报送哪些数据等,都会有非常明确的要求。
从上述两个角度可以看出,建筑行业并不是没有标准化。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自己的标准化和管理流程,一些企业有自己标准化的施工工艺库,一些企业尝试建立企业定额。但是,企业碰到的问题更多是由于依赖纸制方式在推进标准化过程和回收项目数据过程中发生非常大的偏差,各个部门和各环节之间的数据没有办法互通。企业要求传递不到项目上,项目对于相关标准和流程也没有办法真正落地;项目上实际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没有办法被企业获取,或者获取到的数据不真实,这是整个行业碰到最核心的问题,也是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项目的管理需求围绕着技术、商务、生产三条管理主线,项目部各岗位各司其职,但又需要相互配合,既要解决协作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效率问题,又要确保信息的生产者提供正确的信息源。现场出现的管理偏差应及时传递到决策层,便于决策层整体掌控项目实施风险,同时,项目决策层识别出的高风险事项,也应该能实时告知一线的实操人员并提醒实操人员需要高度重视。例如作业层专注于抢工而没有做到“工完场清”,可能导致工作面交接拖冗,有工期延误甚至分包索赔的风险。决策层及时获取这一信息后可以快速干扰,避免风险扩大。另外,每个项目作业前都要编制施工方案和作业指导书,但限于工程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编制的文档可能无法实施,甚至会误导现场施工人员,长此以往,作业人员不愿意用,同时,历史项目上一些优秀的作业文件却无法共享,这些也都是项目部相对普遍的管理难题。
BIM模型基于结构化数据积累和存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具有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同性、模拟性等特点,让各方共享同一建筑信息模型。基于BIM模型的数据传输为建筑行业信息化支撑精细化落地带来非常大的帮助。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利用BIM技术可将建筑项目的工作内容拆分到相对小的单元,然后通过企业信息化制度,让企业多个项目都按照这一信息单元进行数据分析,汇总企业后,所有信息就是一个统一的标准,企业对数据分析和使用率会大大提升。BIM技术还可以事先模拟,以可视化、标准化的技术特点使项目相关方更为透彻、准确地理解项目内容,提前发现问题,并做出精细安排。
未来场景下,通过创新的信息化技术可以使项目和企业之间产生的数据互联互通。而随着整个行业作业场景的变化,岗位级作业人员需要真正地去接受新的技术和新的应用模式,从而使基于岗位作业场景变化产生的数据,能够真正为项目层面的管理带来帮助。项目级管理则可以进一步基于每个项目产生的数据汇总到企业层,最终为企业的领导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