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艳秋(山东省德州市畜牧兽医局)
当前,畜牧业处于大转变、大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向现代转变、数量向质量转变、自产自销向国内外融合转变、自由排放向生态绿色转变、粗放饲养管理向现代科技应用转变等。大变革带来的既有难得的机遇,也有艰巨的挑战。面对新业态形势,山东省德州市主动求变,加快动能转换,积极做好“增和减、长和短、退和进、新和旧、大和小、防和治”六篇文章,形成了“产业稳定、企业增效、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多赢格局。
1.一增一减,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围绕标准化养殖建设,德州市大力增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区数量、减少小散养殖户数量,提高各类资源的集中度。一是统一各级标准化养殖场区创建标准,让从业者有标可寻、让管理者有章可依。二是逐次推动。市级、省级、国家级分别建档、分别提升,逐渐达到要求,对实在达不到要求的引导其退出市场。三是前引后推。标准化养殖见效慢、投入大,需要加以扶持,除大力宣传引导、表彰奖励外,还在专项奖补资金发放、项目实施、保险推广、无公害产品申报等方面予以倾斜,以实质性内容助推标准化养殖更好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省、市三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达到182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场区24家、省级示范场区139家)。
一增一减之间,带来了根本性变化:标准化养殖量占总养殖量的比重提高2倍,超过65%;无公害认证数量增长12倍,达到265个;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广泛应用,检疫规范运行,标准化养殖比重的显著提高为整个畜牧产业的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临邑县壹号土鸡养殖项目,投资3亿元,占地1000亩,主体选用钢架结构;从设备到技术、从管理到销售,全部采用一流标准,项目从破土开工到土鸡产蛋仅用了4个月;目前,存栏土鸡90万只,日产土鸡蛋92万枚。
2.一长一短,构建现代完整畜牧产业链。完整的畜牧产业链带动力强,稳定、有效益,能够很好地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以整体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围绕产业链,德州市紧抓标准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三个核心,推动养殖、加工、销售及饲料、兽药、技术服务、保险金融等紧密融合、协同发展,实现“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截至目前,全市发展规模以上畜牧加工龙头企业223家、省级标准化合作组织91家、产业联盟2家,聚集养殖场区户3000多个,养加销产业链基本形成。
例如,禹城市东君乳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3万亩,建立了2个万头奶牛养殖基地、1个乳品加工厂和1个万吨奶酪生产厂;成立了专门的种植合作社,与周边1000多个农户合作设立多个青贮玉米收储点,每亩地增收300多元;初步形成了“饲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生态观光”的完整产业链,既获得了更多效益,又大幅提高了产业稳定性。
3.一退一进,实现现代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德州市严格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定,坚持区别对待,有压有保、有进有退,努力实现畜牧业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关停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区161家、养殖专业户1145家;引导散养场户进入专业养殖园区,实现粪污治理、病死畜禽处理等配套化、专业化,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建率达到90%;对新进养殖者设立进入门槛,对粪污处理设施不配套、不达标的不予审批,初步形成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资源化利用格局。
例如,乐陵市嘉立荷牧业有限公司,奶牛存栏5000多头。公司对养殖粪污进行厌氧处理,生产的沼气用于发电;牛粪烘干后制成高档有机肥,销往京津地区的花市、温室大棚。
4.一新一旧,增添现代畜牧业发展新助力。在规模、数量、粗放等旧动力不能持续的情况下,德州市大力培育网络、智能、大数据等新动力,为畜牧业实现新跨越提供新能量。一是积极发展智慧畜牧业。鼓励标准化养殖场区和加工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二维码、音视频技术及专业人士知识,实现畜牧业远程管理、监管、指导和销售,促进养殖生产作业、检验监督管理、产品宣传销售等环节向人工智能转变。二是积极发展数据畜牧业。扎实做好基层各类数据统计工作,对相关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归类,研究数据背后隐藏的趋势、信息,并用以指导畜牧生产。三是积极发展新产业。开展粮改饲试点工作,大力发展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提高农作物秸秆青贮、黄贮比例,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结合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5.一大一小,实现畜牧产业全方位带动。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特点。针对市场多样化需求和养殖场、养殖企业实际,德州市坚持扶大强小,因企制宜、因畜制宜,精准对接不同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畜牧业的带动功能。
一是扶持做大高端大型畜牧企业。例如,德州扒鸡发挥知名品牌的优势,主攻京津冀高端市场和高铁沿线、旅游景点市场,设立专卖店1200多家,年加工量达到2500万只。
二是扶持发展适度规模特色企业和家庭牧场。德州市的一些适度规模的特色企业和家庭牧场,如乡盛扒鸡、圣喜牛肉等,特色鲜明,拥有固定的消费市场;禹城市昊康生猪养殖基地、庆云县盛旺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产品优质,精准定位超市专营、机关食堂等消费群体。对这些企业和养殖场,一方面加强扶持监管,保证产品特色优质;另一方面帮助扩大宣传,搭建销售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例如,德州市冠钰肉制品有限公司,摸索形成了“自繁自养、纯粮饲养、没有残留、周期延长”的养殖模式,通过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注册了“冠钰”“猪郎倌”两个品牌,已与北京蜂狂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河北省信誉楼集团有限公司等签订了长期供销协议,实现了优质优价,产品供不应求。
三是分散养殖者通过与知名企业合作的方式参与到产业链中。德州市先后与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以“公司+养殖户”模式建立养猪基地,由企业负责提供技术、仔猪、饲料等,养殖户负责猪舍建设和养殖管理。采取订单收购的方式,每头猪纯收入不低于180元。
四是将有养殖技术和能力的人变成养殖场、养殖企业的产业工人。德州市畜牧业共吸引3.8万人就业,并让其获得了稳定收入。2017年,全市共有547户共计857人通过参与畜牧项目实现脱贫。
6.一防一治,筑牢现代畜牧产业防护墙。德州市以创建“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为契机,全面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监管。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强制免疫、疫情监测、消毒灭源、检疫监督等各项工作,严防各类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和传播。加强饲料兽药等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加强饲料加工、定点屠宰、奶站等重点企业和场区治理监管,将风险控制在源头。进一步规范专业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运营,6580家养殖场户和30余家畜禽屠宰企业与6家无害化处理厂签订了委托处理协议,日处理病死畜禽能力达到50吨。进一步做好畜牧业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培训、监管、巡查等各项措施,严防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