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如果有人要问:我国民俗中最有力量的节日是哪个?估计人们百分之百会回答:春节。
的确,任何一个节日都无法跟春节这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媲美。春节具有其他民俗節日共有的人文力量,但又具有其特殊的能动力量,包括精神和物质多个方面,是迄今为止影响整个华夏民族,甚至整个世界的强大的传统民俗。
一年365天,别的日子都可以忽略,唯有春节这天不能忘记,也不可能忘记。每年,浩浩荡荡的春运大军,势不可挡,东南西北,越洋跨海,朝着家的方向奔涌。阖家团圆,万家灯火,能召唤亿万人充满期望,满怀激情,不顾风雪严寒,日夜兼程的,除了春节还有哪个节日有如此魅力?
许多人都记得,《白毛女》中的杨白劳为躲债,背井离乡,不敢回家。而年三十晚上,他却不顾被黄世仁抓去的危险,冒着风雪赶回家中,与喜儿“欢欢喜喜”过个年。物质水平低下的年月,许多人家生活不宽裕,但日子再难再苦,春节不能不过。平时节省,勒紧腰带,春节餐桌上一定要有改善。人与人之间,邻里也好,同事也罢,就是上学的孩子之间也难免有些不愉快。平日里,多一句少一句,是非似乎很难界定,心里的疙瘩也很难解开。而到了春节,许多人利用串门拜年,几句吉祥的祝福,一脸春光的笑容,一切尽在不言中。顿时春风化雨,握手言和。这“魔术”般神奇的力量来自何处?答案还是春节。
传统的节日从表面看,只是一个特定的日期,但其包含的内容和精髓远不止那么简单。她不但经受了时间上的考验,更接受了历史的检验,在人们生活中一代代传承延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并被普遍接受,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进而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坚不可摧,任何力量也撼动不了。相反的是,在她的面前,再强大的势力也,可以土崩瓦解。
东方的春节如此,西方的圣诞节也是如此。
19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战年,这一年的12月24日各国参战部队迎来了圣诞节。在比利时国境内交战的德军与英军,各自面对咫尺外的敌军,高度警戒。对峙中德军开始装饰自己的战壕,他们竖起了圣诞树、摆上蜡烛,开始唱起圣诞歌曲,嘹亮的歌声很快传到英军耳里。
一开始,英军担心这是德军的诡计,丝毫不敢放松警惕。但随后发现德军只是单纯地庆贺圣诞。于是英军也开始唱起圣歌,双方开始互相祝贺圣诞快乐。随着气氛越来越融洽,大胆的士兵试着爬到最前线,互相交换手中仅有的食物、酒水,一起庆祝平安夜。那一晚没有战火,没有恩仇,没有敌对,也没有国籍,有的只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祈祷。
传统节日呼唤起人的良知和善心,让战争在那一刻变得销声匿迹。这是奇迹,但又是常理:传统的力量有时远远胜过世俗。
许多人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那个传奇故事,在德国一个小乡村,1944年的圣诞前夜,三个美国兵来到一个农妇家,希望在这儿过夜。理应是美国人“对立”的农妇不但答应了,还做了丰盛的晚餐让美国大兵享受。正在这时,四个德国军人也前来求助过夜。面对交战的两方“敌人”,农妇开门相迎,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圣诞之夜,不准开火。本来怒目切齿,端着上膛枪支的两军,在农妇坚定而执着的目光注视下,不约而同地放下了武器,“乖乖”坐在了餐桌前,一起享受了农妇提供的这顿特殊的圣诞晚餐。第二天各奔东西前,德国人专门提醒美国人不要走德军集中的地段,还帮负伤的美国兵做了包扎。而美国人拿出了香烟、巧克力让德国人分享。
说起来不可思议,“敌人”怎么可能变成了“朋友”?是什么促成了这段感人的故事?答案不问自明。还是那句话,传统节日力量是巨大无穷的。
实际,无论是什么样的节日,对大多数民众来说,关注当下的生活,尊崇家庭的温暖,感恩祖先的厚德,认同血脉的责任,是活在世上的义务和担当,也是向往和追求。而表现这一切的最佳形式,就是传统节日这个大舞台。所以,千万不能忽略了传统节日,因为她能给人们注入无形却实实在在的血液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