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文献题录

2018-08-30 11:36:10
稀土信息 2018年8期
关键词:余辉水浸再结晶

邹家山铀矿石伴生稀土的EMPA和MLA研究

【摘要】 采用电子探针(EPMA)及矿物自动分析仪(MLA)对邹家山铀矿石中稀土赋存特征的研究表明,稀土赋存状态主要为类质同象分散相,少量独立矿物相及部分离子吸附相。其中:稀土类质同象分散相赋存于铀矿物、磷灰石等矿物;稀土独立矿物相几乎全是赋存于磷钇矿,少量独居石。磷钇矿以细小颗粒为主,与铀矿物、磷灰石、绢云母等共伴生;稀土离子吸附相是赋存于粘土矿物等。此成果可为回收稀土资源及探索成因提供依据。

《稀土》 2018年03期

稀土对高强IF钢热轧过程再结晶行为的影响

【摘要】 利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稀土对高强IF钢热轧过程中再结晶行为的影响及再结晶与组织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稀土对高强IF钢的动态再结晶有抑制作用,对静态再结晶具有促进作用。确定了奥氏体再结晶温度区和非再结晶温度区,发现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内进行大压下率轧制有利于奥氏体分解时的组织细化。研究结果为相应材料轧制工艺制定提供了依据。

《稀土》2018年03期

Fe83Ga17Lax合金的磁致伸缩性能及组织研究

【摘要】 用真空电弧熔炼法制备Fe83Ga17Lax(x=0,0.2,0.4,0.6,0.8)铸态合金,采用震动样品磁强计、透射电镜、能量分散光谱仪、光学显微镜和自制磁致伸缩测量设备研究不同La含量对Fe83Ga17合金磁性能以及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La明显增加了合金的磁致伸缩性能,其中Fe83Ga17La0.2的磁致伸缩系数最高可达210×10-6。La易在晶界处富集,随着La含量增加,合金晶粒尺寸逐渐减小。La有助于合金沿〈100〉取向的晶粒增多。

《稀土》2018年03期

镧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烟草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的影响

【摘要】 以烟草为盆栽试验材料,通过伸根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Ⅲ),研究了镧处理对旺长期干旱胁迫下烟草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La3+(40,80 mg·L-1)促进烟草根系发育,显著提高了根系生物量和根活力,高浓度La3+(300 mg·L-1)则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不同浓度La3+均能增强烟草根系SOD、POD活性,维持CAT活性,增加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积累,但提高浓度效果不明显,甚至起负向作用。其中以80 mg·L-1处理表现最突出,根系生物量积累和根体积增加显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提高,提高了烟草抗旱性。

《中国稀土学报》2018年03期

扩散阴极及其发射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 随着真空器件向着高频率、高功率的方向发展,对阴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扩散阴极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阴极,能够满足器件的绝大部分需求。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扩散阴极的研究进展,之后分析了阴极发射机制的传统理论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原子级结构模型的成果,提出通过原子级结构模型计算研制新型阴极的方法。

《中国稀土学报》 2018年03期

稀土夹杂物诱导钢中ε-Cu析出的错配度计算

【摘要】 为改善铜原子在奥氏体晶界处的偏析,探究稀土夹杂物对钢中残余铜元素析出的影响,采用二维错配度理论,对稀土夹杂物成为钢中ε-Cu异质形核核心的有效性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ε-Cu的(111)面与Ce2O3的(0001)面和La2O3的(0001)面二维错配度分别为6.7%和7.9%,与Ce2O2S(0001)面上的二维错配度为8.8%,即Ce2O3,La2O3和Ce2O2S均可以作为ε-Cu的中等有效形核核心;而CeS的(100)面与ε-Cu(100),(110)和(111)面的二维错配度分别为50.3%,27.2%和31.1%,说明CeS不能作为ε-Cu的异质形核核心。

《中国稀土学报》2018年03期

稀土高铬镍氮多元合金耐热钢回火工艺研究

【摘要】 设计和制备了一种稀土高铬镍氮多元合金耐热铸钢材料,探讨了回火工艺对该材料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制备的合金在铸态下金相组织主要由奥氏体和碳化物组成,其中,碳化物的形态较粗大,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且呈现连续网状分布。当回火温度在280~520℃范围变化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组织中二次碳化物逐渐析出,在回火温度为480℃时,二次碳化物的数量最多,形态更为细小,由于二次碳化物呈颗粒状,从而造成的应力集中少,细小、弥散分布的二次碳化物割断了共晶团的连续生长,从而细化了晶粒。因此,力学性能在此温度条件下得到良好的配合。研究结果还表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280~480℃区间内,材料的硬度逐渐减小,冲击韧度逐渐增大,但是硬度和冲击韧度变化的幅度不大。当回火温度大于480℃时,材料的硬度减小幅度较大,冲击韧度增大趋势明显。

《铸造》2018年03期

用碳酸钠高温焙烧——水浸法从稀土储氢合金生产废料中去除铝试验研究

【摘要】 研究了采用碳酸钠高温焙烧—水浸工艺从稀土储氢合金生产废料中去除铝,考察了碳酸钠用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水浸温度、水浸时间对铝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碳酸钠高温焙烧—水浸工艺可有效去除稀土储氢合金生产废料中的铝,在1200℃、碳酸钠与原料质量比1∶3条件下焙烧4.5h,然后在室温下用水浸出2.5h,铝浸出率为98.65%。借助X射线衍射、能谱法对原料、焙烧产物、水浸渣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反应机制,结果表明,非合金中的氧化铝在焙烧过程中与碳酸钠反应形成了易溶于碱性溶液的铝酸钠。

《湿法冶金》2018年04期

Sm3+掺杂对SrLaGa3O7自身长余辉发光性质的影响

【摘要】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LaGa3O7∶xSm3+长余辉材料,通过XRD、荧光光谱、热释光谱分别对样品的结构以及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探究了Sm3+掺杂浓度对样品自身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样品在254 nm紫外光照射后,SrLaGa3O7∶xSm3+在386 nm有明显的长余辉发光,可持续60 min,主要是由于样品中空位引起的发光。随着掺杂Sm3+浓度的增加,样品的发射光谱和余辉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并出现明显的红移现象,这与Sm3+掺杂所造成的空位浓度密切相关。当Sm3+的摩尔分数达到0.5%时,样品在420 nm处展现最佳的长余辉性质。热释光谱表明掺杂后的样品中存在两种不同的陷阱,分别是由氧空位和锶空位引起的,这两种陷阱不仅影响样品的发光强度,而且充当俘获中心从而影响样品的余辉性能。

《发光学报》2018年03期

猜你喜欢
余辉水浸再结晶
Zn空位缺陷长余辉发光材料Zn1-δAl2O4-δ的研究
陶瓷学报(2019年5期)2019-01-12 09:17:38
光照条件对长余辉材料显现手印效果影响的研究
蓄能清洁人造石产品的研制
常化工艺对低温Hi-B钢初次及二次再结晶的影响
上海金属(2016年3期)2016-11-23 05:19:38
辣子草水浸提液对蚕豆叶保卫细胞的影响
铸态30Cr2Ni4MoV钢动态再结晶行为研究
大型铸锻件(2015年1期)2016-01-12 06:32:58
富硒温泉水浸足治疗溃疡性糖尿病足的效果观察
聚焦探头水浸检测下的频域合成孔径聚焦技术
Cu元素对7XXX 系列铝合金再结晶的影响
上海金属(2014年3期)2014-12-19 13:09:04
Q460GJE钢形变奥氏体的动态再结晶行为研究
上海金属(2014年3期)2014-12-19 1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