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 > 张慧娟
在中国当代学者中,像张夫也这样的博学多才者,并不多见。他既开辟了国内对外国工艺美术史系统研究的先河,填补了空白,又在水墨画、油画、书法、篆刻等领域都有广泛的追求和实践而且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张夫也是一位积极进取、不断突破的学者,也是一位大胆求变、坦荡抒怀的艺术家,他不仅立足传统,还以开放的胸怀了解、介绍西方的工艺美术,他的创作不拘泥于绘画种类,在各种介质间大胆游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张夫也出生在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地处内陆高原,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看,青藏高原是人类最接近宇宙的地方,特殊的环境培育出的绚丽文化,使那里的人们拥有坚毅的性格、开阔的视野和高深的内涵。所以我们不难从他的画中品读出辽阔、空灵、冷峻、静谧、高远的气质。
张夫也出生于艺术文化家庭,从小耳濡目染跟随祖父学习书法,更是在父亲的启蒙下开始画画,多年师从朱乃正先生,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大学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从吴冠中、白雪石等艺术大师,毕业并留校任教。他接受了两种艺术教育:一种是近现代引西入中的美术教育,一种是对传统笔墨功力扎实研究的文化动力。这促使他一方面通过写生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探索“写意”传统,力图求新求变。
第一个时期,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前后,这一时期,张夫也深受朱乃正先生的影响,学习俄罗斯画派,侧重写实,画面追求浪漫主义的抒情气质。这个时期他经常描绘家乡的风景,通过风景题材和油画介质表达他对当时自然的感悟和对空间的探索。绘画主体多来自于自然写生,蓝天、白云、山川、河流等景象成为他描绘最多的对象,静谧的湖水、湛蓝的天空、黄色的油菜花及深褐色的大地……运笔自如,色彩纯正,造型扎实,表明他在油画技巧方面的纯熟技艺。这种渗透于他骨子里的风格特征也在他大学毕业后于1988年创作的《海湖印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1978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后,因为报考的是陶瓷美术专业,这要求他必须有国画方面的造诣,他坦言在求学阶段吴冠中先生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吴冠中先生的课堂上他深得先生的喜爱。众所周知,吴冠中先生是一位当代“形式美”的开拓者,他既创作油画,20世纪80年代中旬又开始醉心于国画的创作,他从写实中解放出来,尽情发挥和创作“美”,他所推崇的形式美,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不断采风积累艺术语言,用探险的精神收集能够与其产生共鸣的形象。至今,张夫也还清楚地记得,吴冠中先生带他写生的场景,翻山越岭,选景极其苛刻,甚至只能用一条腿支撑站立,自己戏称为“金鸡独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张夫也不断学习、吸纳抽象的绘画语言,画面大胆尝试归纳删减,从大自然的结构、黑白关系中试图提炼新的语言,将自然的三维空间结构、物质关系转变为平面的审美形式,这也为日后的创作探索埋下了伏笔。
1982年张夫也留校任教,1983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建史论系,由于他良好的史论功底,被安排到史论系工作。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面临外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和研究空白,1990年张夫也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任客座研究员,一方面研究日本的工艺美术史,一方面借助日本先进的条件研究更多国家的工艺美术史,这段时期张夫也有了更明确的任务目标,他现在回忆起来,还称之为那是充满热情、充满远大抱负的时光,张夫也的《外国工艺美术史》《日本美术》等著作早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国外工艺美术和日本美术的窗口。
而他在绘画方面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在日本访学的三年间,他每年都举办自己的画展,由于当时的日本极其重视艺术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肆收藏艺术品,并且涌现出许多艺术文化类展览机构,这种艺术氛围为张夫也的绘画展览提供了机会,展览期间,他还应画廊的要求,创作了许多国画小品,结果这些小品受到很大关注,收藏者络绎不绝,甚至被画廊请求临时创作,以供后续展览。这种状况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使他度过了充实的留学时光。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前后,张夫也的绘画进入了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他不断探索,创新,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坚持创作。
1 >《初冬》纸本墨彩,1365X66cm,1989
2 >《生》纸本墨彩,68X68cm,1989
1989年的《初冬》《生》等作品,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学校停课,张夫也得以有完整的时间进行艺术创作,一方面他跳脱出物体的固有形象,不再受限于形象的束缚,另一方面在绘画材质上做多方面的尝试,他在宣纸上不仅仅施于水墨,还大胆的尝试丙烯、水彩、水粉等颜色,甚至还在宣纸背面描绘形象,每创作完的作品他都视为珍宝,并称他们为“变法”。
1992年创作的纸本墨彩《醉秋》在空间营构上,采用“截景式”的构图,以虚代实,以小喻大,在“截景”的空间内,以精心的陈置布势,笔墨的勾染渗化,光影的虚实变幻,而使一草一木、一鸟一虫、始终处于盘桓、彷徨、周流、既吞又吐的状态中,极尽曲婉之事,渐成缅邈幽深之境界。正如张夫也自己所说,他非常喜欢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东山魁夷画展之时他每天都要去那里临摹,可以肯定的是他已经参透了东山魁夷的绘画精髓。
20世纪初,张夫也基本完成对传统图式的改造、翻新与替代,坚持走一条与传统水墨不同的路径,他并不再专注于皴、擦、点、染用笔技法,更多的是探索水、墨、纸等媒介特质,对于这时期的水墨创作而言,画面不仅仅是他艺术经验和创作技巧的体现,更多的是他独立抉择笔墨的呈现状态。
在此期间,张夫也游历各国考察工艺美术史,这使他确立了一种大文化的视野和坚持创作现代艺术的观念,他认为绘画的最高境界是对心灵的表达、对思想的吐纳、对生命的告慰,作为学者,作为艺术家对自我生命意识的表达是对当代水墨和人文精神内涵的崇高追求。
2010年以来的作品,似乎已经不适合从技法层面再作解读,这一时期的绘画,张夫也大胆老练、直抒胸臆,以个人的笔墨新体,来重构与自然对话的精神空间。
《诗》《素》《昶》《邃》等作品是张夫也2018年创作的水墨写意作品,张夫也表示,为了排除过多干扰,除了印章和毛笔名字外,作品只有水和墨参与,运用墨的五色来铺陈画面。古人曾说“意足不求颜色似”即色彩和水墨在某种意义上一样都要服从精神意念的表达,而画面中图案铺陈更是为了表达内心世界,显然,这样的作品不仅是物质性、技术性的,更是精神性的。
1 > 《诗》纸本墨彩,68X68cm,2018
2 > 《素》纸本水墨,68X68cm,2018
3 > 《昶》纸本水墨,68X68cm,2018
4 > 《邃》 纸本墨彩,68X68cm,2018
5 > 《赋》纸本水墨,139X69cm,2016
6 > 《菁》纸本水墨,68X68cm,2018
7 > 《畅》纸本水墨,68X68cm,2018
“丹青难写是精神”,张夫也笔下的水墨塑造的不是普通的形象,而是富有生命力和感情的形象。首先在内在精神的表达上,他的绘画植根于中国画写意的诗性传统,2016年创作《赋》,2018年创作的《菁》《畅》等作品都表现出如诗般的画境,画面中的图像语汇在点、线、面的虚实映衬下与诗歌中的“山”“水”“木”等诗词联系,在心理视知觉中浮现为意象,转化为诗意空间。2018年的作品《谱》善于用虚,画面利用虚来言“空”和“散”,虚在画面中弥漫,开合呼应,悠扬婉转,传达出无法言表的喜怒哀乐,甚至是超越喜怒哀乐的百味杂陈,它像乐谱一样,谱尽欢乐与缠绵,亦真亦幻。这也许是对“道”的直观呈现,通过“虚”将气之运化,诉之视觉。
1 > 《谱》纸本水墨,139X69cm,2016
2 > 《润》纸本墨彩,130X69cm,2013
2013年《润》等一系列描述荷的作品,致淡致远、意味深长,画面在富有诗意的基础上,更是将自由、辽阔、空灵、高远等化为可感的形象。荷素有高洁之寓意,画面的表达和艺术家的诗意人格内在的关联变得心照不宣,所有的坚韧、自由与超脱皆可读出,表达出隐喻的意蕴隽永。张夫也通过笔、墨、纸、水、色彩等元素的组合,敏感地传达出个人内心的丰富情感,整合成一种观照的自然、思考的超然、表达的卓然,他的作品展现了他的那份自如与由心,以及吐露心灵的那份宽大为怀与儒雅高洁的自我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