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延和
每当我看到相册中的这些老照片时,那些发生在激情岁月里的故事,便清晰地出现在脑海里……
1978年8月1日,我从公社教育组调到刚成立的山东省掖县(现为莱州市)城关小学担任大队辅导员。我组建了全县第一支红领巾鼓号队,并为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名称大会的召开做准备。
在恢复少先队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中队辅导员们的协助下,使学校的少先队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为了让地处农村的城关小学有更大的发展,我们还和北京市东城区吉祥小学结为“友谊校”,主动向他们学习,与他们共同开展活动。
两校的少先队大队委发动全体队员,讨论建立“友谊校”的意义,起草共同开展活动的倡议书 ,设计制作“友谊校徽”,制订“友谊校”竞赛活动计划。1980年3月5日上午,两校还同时召开了“建立‘友谊校’大会”。
庆祝掖县城关小学、北京吉祥小学友谊校建立大会
郑延和老师组建的全县第一支红领巾鼓号队
3月13日,北京吉祥小学制作的巨幅“友谊校徽”,从北京运到了掖县。掖县城关小学的少先队员们举行了隆重的揭徽仪式。围着金光闪闪的“友谊校徽”,大家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之后,在全国“共产主义道德风尚”竞赛活动中,针对队员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两校共同开展了“洁、齐、美,争戴大红花”竞赛活动,分别设立了竞赛评比专栏,每天进行检查、评比。队员只要达到“洁、齐、美”中的一个要求,就可以戴上一朵小红花 ;达到三个要求的队员可以戴上一朵大红花。于是,戴上大红花,成了每个队员的愿望。他们个个严格要求自己,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守纪律。渐渐地,很多队员都戴上了大红花,学校面貌也因此焕然一新。
当我发现一些高年级的队员不愿意写作文时,为了激发他们对写作文的兴趣,就和吉祥小学大队辅导员郑萍老师商定,两校一起开展“六一”征文活动,分别评选优秀作文,再相互交换。听说优秀作文会被寄到北京的“友谊校”,队员们参加征文活动的劲头可足了。大家都盼望自己的作文能让北京的小伙伴看到。三(5)中队的队员孙旭华以前一听到写作文就逃避,自从参加征文活动后,她上语文课开始认真听讲,写作文时主动找老师辅导,认真推敲每一个句子。经过刻苦努力,她写的《春节游公园》被评为优秀作文,还被寄到了北京吉祥小学。这一活动迅速提高了队员们的观察和写作能力。
担任掖县城关小学大队辅导员时的郑延和
1981年元旦,两校少年儿童全部加入少先队,实现了“一片红”。为了引导队员们争做优秀少先队员,争创优秀中队,两校又联合开展了“争做雷锋中队”竞赛活动,使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刻苦学习在校园里蔚然成风。我校三(1)中队队员徐光慧因妈妈不幸病故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中,还不得不担负起繁重的家务,学习渐渐落后了。队员们了解实情后,成立了6个服务小组,轮流到她家帮忙干家务、帮她补习功课。看到徐光慧交学费有困难,队员们还你一角我两角地拿出自己的零花钱,一起帮她交齐了学费。徐光慧在小伙伴的帮助下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克服了生活中的困难健康成长。在活动中,队员们还提出了“哪里有红领巾,哪里就有新风尚”的口号,纷纷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做好事。我校的“宋少华小队”和北京吉祥小学的五(1)中队第六小队,还在活动中分别受到了上级团委的表彰。
为密切两校辅导员和队员的联系,互通情况、交流经验,我们还共同创办了“友谊校刊”,开辟了“红领巾友谊花坛”。
队员们到处收集各种各样的花种,不远千里寄往“友谊校”,播撒在彼此的花坛里。我校的队员们还为北京吉祥小学培育了一棵两米多高的“友谊松”,并在“友谊校”建立一周年时将其运到了北京。吉祥小学的队员们为我校培植了“友谊桔”。两校师生都希望彼此的友谊,就像‘友谊松’一样,四季长青;像‘友谊桔’一样,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两校师生间的友谊日益深厚,共同开展的少先队活动更持续培育着一代又一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