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视角下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

2018-08-29 11:00马汇
北方文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郑州资本空间

马汇

摘要:基于社会学中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对郑州城市文化空间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资本理论,对如何构建郑州城市文化空间提出路径思考。

关键词:文化资本;城市文化空间

一、文化资本理论的概念与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

“文化资本”理论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其1986年的著作《资本形式》中提出,他拓展了资本一词的经济学涵义,从社会学的角度将资本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别: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文化资本是一种隐性资本,作为一个非实体性的概念,它不易为大众所发现。“文化资本”是表示文化及文化产物究竟能够发挥哪些作用的功能性概念。[1]

城市是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共同载体,人口密度大,集聚效应显著,长久的积累便形成了特定的城市文化空间。有学者对“城市文化空间”进行了明确界定:占据一定物质空间、得到居民普遍认可、集中体现城市公共文化的场所称为“城市文化空间”。[2]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本质上是对城市文化的认同,而城市文化空间对大众有着重要的社会化影响,关系到一个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城市间的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城市的文化空间的构建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城市文化资本的发展水平。

尽管文化资本是一种非显性的功能存在,但是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运作,可以将城市的文化资本转化为可观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并且可循环再生,是一个城市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城市文化资本”与其他城市要素构成的“动力因素”比较,由“城市文化资本”要素所构成的城市形象特色,其发展的“文化动力因”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属性。[3]

二、郑州城市文化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城市,地处中原腹地,是国家认定的中国十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郑州市政府已经于2018年正式发布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底蕴优势,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华夏历史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城市,增强城市软实力和吸引力”。但是和北京、上海以及同为古都的南京、西安、杭州、成都等城市相比较,尽管郑州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增量迅猛,但是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和发展却相对滞后,一直摘不掉“火车拉来的城市”的帽子,甚至被称为“文化沙漠”。

(一)城市文化空间资源稀缺,增速缓慢

城市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之一便是公共文化设施。2016年1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将公共文化设施明确界定为:“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职工)书屋、公共阅报栏(屏)、广播电视输出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

根据郑州市统计局2018年4月发布的历年文化事业数据,2017年郑州艺术表演团体数目为16个,群众文化馆数为14个,博物馆数38个,公共图书馆数17个,而2007年的数据分别为19、14、7和9。十年之间,郑州城市的人口数从2007年的735.6万人增长到2017年末的988.1万人,但是文化设施的增长速度显然远远滞后于飞速增长的人口数量,无法满足大众对城市文化空间的需求。

(二)城市文化空间分布不均衡,日趋分化

除了城市文化空间资源稀缺外,从地理分布上看,郑州市的文化空间明显更多地集中在郑州老行政区——金水区和已经崛起的郑东新区内,尤其是高端的文化资源。例如全国闻名的河南博物院位于郑州金水区,现代化的郑州图书馆位于郑东新区,有特色的书店、茶舍、私人收藏馆等更多是集中在这两个区域内。而处在城市西部的中原区和二七区仍被大众戏称为“大西郊”,南部的管城区等地更是“存在感”微弱。

由于金水區和郑东新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大量的外来人口选择居住在生活成本低的郑州西区和南区,如果他们想要享受先进的城市文化资源,就要付出更多的交通成本,必须跨城出行,增加了文化消费的负担。这样的城市文化空间的分布不均衡,容易造成一座城市中文化空间的区隔化,甚至文化空间消费的阶层分化,不利于构建广大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尤其会导致居住在此的外来人口感到城市融入的困难。

(三)城市文化资本开发水平较低,文化特质不鲜明

尽管郑州贵为“古都”,但公众普遍感觉“古味儿不浓”,很多市民甚至不了解郑州究竟是几朝古都,想要欣赏古迹更是去处寥寥。这就说明,在一个城市的记忆中,大众对其历史的集体感知呈现着断层和缺失,除了“二七塔”以外,很难再找到为大众所熟知的郑州历史性地标建筑。而作为郑州现代化地标建筑的“大玉米楼”(因外形得来的绰号)——千禧广场,也仅仅存在于大多数人仰望的目光中,除了物理高度以外,并未被赋予更多的文化意义和内涵。

这就反映出城市的文化资本开发力度不够,运作水平不高,公众传播度低,没有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质,无法在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上突出城市个性,彰显城市魅力,很难在全国城市间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郑州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思路

(一)城市文化空间的规范化建设

城市文化空间的积累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郑州市应借鉴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出台一系列城市文化产业的分类标准和文化空间建设的规范化措施,例如北京早在2006年就出台了国内第一部《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近几年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后又出台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和细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个人、企业和单位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也因此迎来了城市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城市文化空间的均衡化布局

鉴于郑州目前城市文化空间分布不均的现状,应在下一步的文化空间规划中统筹全局,注重扶持落后区域,在文化资源稀少的城区内设立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例如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广场、市民活动中心等,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辐射空间。同时鼓励个体和企业开放自身持有的文化空间,例如私人藏书馆和企业文化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经费上予以适当补贴,盘活潜在的城市文化资本,让这些文化资本流动起来,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促进城市文化空间的均衡化发展,满足人口快速集聚过程中的文化需求。

(三)城市文化空间的多元化发展

作为“古都”,郑州一方面应注重历史文化空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挖掘历史文化资本,扩大宣传力度,同时也要注重现代化文化空间的打造,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空间聚落,提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还要注意营造出覆盖多个年龄层次的文化空间,尤其是老龄化普遍到来的当下,应将社会养老和文化养老有机地结合起来,可在城市养老空间中叠加城市文化空间。针对吸引来的城市青年才俊的文化需求,要争取向北上广深的文化服务水平看齐,多引进潮流前沿的文化产品,举办各类大型的文化活动。在城市文化空间的打造上既兼顾历史与现代,又覆盖各个年龄层次,多元化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郑州,建设郑州,发展郑州。

(四)城市文化空间的信息化传播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崛起和普及,为城市文化空间的信息化传播提供了新途径,但也带来了新挑战。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甚至是抖音这样的视频社交平台,都成为了个体、企业甚至政府机关宣传自身文化形象的重要阵地。郑州市委宣传部等官方权威机构也在多个新媒体平台上注册账号,这是值得赞许的转变,但同时也要注意结合互联网平台的特殊语境,将城市文化符号以贴合网民受众习惯的方式进行信息化传播,多走“亲民”路线,以增强大众对郑州城市文化的认同感。

(五)城市文化空间的资本化运作

目前郑州城市文化空间大部分还处在资源属性阶段,而文化资源是相对稀缺的,但是文化资本是可再生的,并且在流动和转化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利润空间,使更多人受益。因此对城市文化空间的资本化运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从资本的投入方、城市管理部门以及区域产业化更新升级多方面考虑,在资本的推动下,联动城市管理和文化产业创新,将郑州特有的先天性文化资源优势开发为可循环再生的文化资本,为广大市民及外来游客群体营造出一片独特的城市文化空间,升级文化感官体验,实现城市文化资本的不断增值。

四、结语

郑州作为中部经济崛起中的领军城市,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枢纽城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积极梳理城市显性的和隐性的城市文化资源,将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生产的文化资本,从而更好地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从整体上提升郑州的城市文化形象和全国競争力,增强郑州对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吸引力,助力实现郑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朱伟鈺.“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J].社会科学,2005(6).

[2]王承旭.城市文化的空间解读[J].规划师,2006(4).

[3]张鸿雁.城市空间价值的“城市文化资本”意义——中外城市空间文化价值理论的比较研究(上)[J].中外名城,2010(9).

猜你喜欢
郑州资本空间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创享空间
梦启郑州
VR 资本之路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