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瑞
当前,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正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持续深化的阶段,在这种大背景下,顺应AI时代大趋势,智能制造将如何发展?为此,在“2018中国制造峰会”上,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以“稳健走向智能制造”为题,理性的跟大家分析了我国如何发展智能制造。
杨学山认为,必须置于百万制造企业、数以万计的工业产品、历史性的产业变革、中国的特殊国情的大局中去认识、实践智能制造。今天在中国,对智能制造有着比较客观认识和实在路径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茫然的,或者说自认为正确但实际上却不正确。所以正确认识和实践智能制造显得尤其重要。面对智能制造这样一个在如此广泛领域的历史性转变,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寻找出正确的方向和实践路径。
走向智能制造之认识智能制造
认识智能制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认识智能制造的必然性、多样性和具体性。其中必然性是有关趋势、方向的,多样性是有关路径的,具体性是有关规律的。
走向智能制造的必然性
“从历史发展、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智能制造是必然的。”杨学山说。为什么是必然的?首先是人的因素,这其中包含劳动者和人口结构以及生活质量提升的因素。现如今,媒体和企业都十分关注用工荒的问题。可是为什么会出现用工荒?最根本的解释就是制造业简单的劳动,有太多人不愿意去干。究其原因,是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生活方式的追求、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思考。因此,制造业简单的劳动有人来做,将成为历史,智能制造将逐渐融入制造业各个领域。其次,技术可能性和成本可行性也是智能制造成为必然的重要因素。只有技术能够达到要求,成本能够接受,智能制造才可能实现,否则还是需要人来劳动。第三,竞争压力也是必然走向智能制造的原因。企业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下,尤其是今天的企业,制造业的产能其实是长期处在过剩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制造业形成产生过剩产能的条件已经全部具备。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的制造企业在市场环境中都面临着竞争的压力,必须变革。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整个社会走向智能化,是必然的,走向智能时代是总趋势。
走向智能制造的多样性
走向智能制造的路径,一定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说到智能制造,往往会让人联想到流程制造、无人车间、智能生产线。理想制造可以很快实现,现在已经有了样板间;越来越多的车间将会变成无人车间,生产线也会变成无人生产线。这样的智能制造图景我们可以看见,但这并不是智能制造唯一的场景。“因为我们有很多的行业,而且我们的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杨学山解释说,“在中国,3.0以上的企业不超过10%。90%的企业依然处于1.0或2.0的状态。”
不同企业在产业链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而且企业本身有着各自的基础和特征。这样实际的状态,必然导致走向智能制造的路径是多样化的。这样的多样化,不仅不是唯一的,而且也不是十个、八个模式可以覆盖的,而是有着千差万别的路径。杨学山举例说,比如在家居行业,奢侈的、高附加值的东西,都将是机械、自动和人结合在一起完成的,而且其中最主要的高附加值都是由人的手工劳动来体现。所以即便是在产品走向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手工劳动依然扮演著最主要的角色。因此,在工业化向1.0、2.0、3.0、4.0、5.0……演进的过程中,并不是高级阶段“吃掉”了低级阶段,而是由产品、市场竞争、利润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制造业该走什么样的路,其路径必然是多样的。
走向智能制造的具体性
具体性是讲规律的。制造业是制造物质产品,是围绕物质产品的生产来提供服务的。如果不是围绕着物质产品的制造提供服务,就不是制造业。所以,物质产品的最根本特征是这个产品由原子构成。“不是比特就能提供物质产品,这是今天我讲的核心问题。”杨学山说:“今天,我们提到IDC,往往会提到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而我们提到智能制造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到了耀眼的比特,而原子这个最基本的东西却被比特的光芒覆盖掉了。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几年升级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传统制造业如此迷茫、恐慌的原因。然而事实上,没有原子就没有制造业,因为原子与比特特征不同,完全遵循不同的规律运转。其中,原子的核心是集体性,缺一不可,不能简约,不能替代。”
走向智能制造之实践智能制造
杨学山演讲中的实践智能制造,包含了做什么、怎么做和重点做什么三个方面。他认为做什么和怎么做之间的内容是交叉的,两者在逻辑上也是不可切分的。实践智能制造,必须务实和稳健,因为目前我们对智能制造的方向、规律、路径、认识和实践经验依然处于早期状态,所以实践智能制造必须务实、稳健和抓重点。
做什么:务实
所谓务实,就是企业一定要思考产品如何卖得出,要把如何使自己的产品成本比别人底,质量比别人好,把如何提高效率和利润率放在第一位来思考。所以,制造业在实践过程中,做到问题导向、价值导向、市场导向和竞争导向是最关键的。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不能以概念为导向。“如果我们的企业家以概念为导向,那么我们的产业就会没希望。”杨学山提醒说。所以务实,就不能被高大上的概念和技术所“忽悠”,要踏踏实实地把握住企业的根基。作为企业家,为了自己企业的发展,为了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必须以问题导向、价值导向、市场导向和竞争导向来实践。
怎么做:稳健
实践智能制造必须要稳健!因为制造业要做的是物质产品,是由原子构成的。一旦产生废品,出现的损失没有办法挽回,所以实践智能制造必须稳健。“企业家们想一想,我们有多少次,因为产品和服务超越了市场的成熟度而成为先烈?有多少企业因为落在后面而失去了先机?所以制造业的改变是完完全全由市场主导的,要制造新的产品,这个产品附加智能、数据、传感器,这是要看市场的成熟度的。”杨学山说。
那么,什么时候市场成熟呢?“所谓市场成熟,支付得起是必要条件,愿意掏腰包才是充分条件。所以什么时候消费者愿意为这个产品掏腰包,这个产品正好可以上市,企业家就是真正把握了稳健的精神。”杨学山解释说。“我们企业家一定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不见兔子不撒鹰!”
把握重点
如何选择智能制造的重点,要把握五条。第一条,在走向自动化的过程中,工业软件至关重要。因为以人工作为附加价值主体的产品是很少的,工业的整体过程中,从1.0到2.0到3.0再到4.0,支撐它的其实是一个个具体的软件。软件支撑着具体的产品生产,支撑着具体的工艺过程、具体的数据设备和产业链。“但是不要以为我们把别人已有的工业软件拿过来就行了。”杨学山提醒道,“这个想法有两点错误。第一点是成本考虑,第二点是具体性的考虑。所以我们可以把一部分拿过来就用,但是主体部分,一定要靠自己去研发。”而构成工业软件的基础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要把握的第二条,数据链。当一台生产设备变成了数字设备,当手工或者半自动生产线变成自动化生产线,其表象最后体现出来的就是工业软件,而这一工业软件的实现,是这一对象系统相关的完整数据链。这个数据链不仅要准确、完整,还要有时间节点。准确的数据链有模型、算法和软件,而且顺序不能颠倒,不能有了算法再去找数据。因为算法来源于数据,模型来源于数据。第三条是人才,并不是说专门的算法人才、模型人才或者软件人才,而是真正能够使产品走向智能制造的担纲人才。只有这样的担纲人才具备以后,算法人才、模型人才和软件人才就会相继具备。然而,今天我们的IT人才和制造人在一起后,却因为彼此的认识和思想方法不同而苦恼。所以第四条是需要统一认识和思想方法。认识和思想方法统一后,人才有了,发展方向也对了,最后具体的落实就需要第五条,即适合本企业的战略、规划、计划和项目。
我们需要把握智能制造的方向,但智能制造并不是唯一的,比如机电化、智能化合在一起也是智能制造。但是不能以为全部没有人就是智能制造,这是错误的观点。智能制造的本质,是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使原子和比特结合起来,而不是全部都是比特。
演讲的最后,杨学山提醒大家一定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二十年前我们站在发展潮头的人,比如BAT、 TMD,他们把握住了互联网发展的这个潮头,因此理解了互联网的规律,认识了互联网的重要性,抓住了这一个机遇,所以发展起来。但20年以后,在2038年,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如果把不遵循互联网规律的事物,套用上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规律去想去干,那么就可能错失历史发展的机遇,成为战略性的错误。所以必须谨记,制造的基因和根本是物质性,将数据链、数据工具叠加而非替代为企业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我们要有大目标,比如成为本行业的领军企业,但前提是要真正知道变革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走实在路,终能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