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仁芝
摘 要:伴随新课程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传统教学观念正在向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转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新兴学科,也需要在新课改的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文章就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意义、现状、改革措施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引起相关部门和高校的重视。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改革
中圖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为了使大学生在自身职业规划上有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增强他们的职业素养教育,高校在大学生课程上增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内容,进而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学习、教育、培训、工作等行动计划,并采取了必要的行动措施。学校开展该门课程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最大化地实现人尽其用,让他们能够从意识、知识、技能、眼光等较高的层面思考和筹划人生。大学生在实际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环境分析和职业目标定位的基本方式,对自我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和专业技能进行对应的扩展和学习,真正认识到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应该以何种目的进行有计划的构建和规划[1]。
我国在实际的高等教育中,通常对职业指导还处于就业指导和服务层次上[2]。相关高校和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的重要性和认识不够全面,不少课程还停留在毕业前夕的毕业就业指导和政策解读中,在学生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满足中只能起到临时性的辅助作用。同时,我国多数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安排中,还存在将该课程设置为选修课、专题讲座等情况,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等多方面都不能得到有效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课因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缺少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等困境,最终使大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都不明白该怎样学习有关知识和通过什么途径方法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只有极少数学生对此有所认识和感触,从中得到指导并真正受益的学生少之又少。
1.提升课程指导思想
相关的就业指导机构和科研人员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实际求职和就业状况的收集、了解和分析,清晰地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开展在大学生未来求职就业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由此改变以往的传统理念和就业指导模式。以学生自我职业生涯的教育为突破口,在发挥学生自身潜力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的推进,旨在达到教育部要求的“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的全程化教育教学理念和意识。
2.提高师资和教学配置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较专业的教学工作,因此,在现实的课程活动开展中,教师就需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职业素质和相关的教学经验。为此,高校需要采取“外引内培”等形式打造既有职业指导经验,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的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并对其进行定期的本校就业指导的培养学习(如进企业学习,了解和掌握企业所需人才;学习成功的教学经验,并通过自身转化、借鉴进行本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准备和规划)。在教师具备相应教学知识的同时,学校也要注重对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的合理匹配,一般来说,师资的配置是根据现实教学规模、学生需求、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进行综合考虑后进行的人员、教材等相关教学资源分配。通常小班化、分专业配备任课教师是最理想的,同时要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整合和挖掘各种优势资源,研发和编制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校本教材。
3.完善课程设计
在对应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中,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学要在学生入学后,就启动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内容教学设置,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尽早地认识、探索和体验,并最终具备规划未来的意识和能力。且能够在有效的社会职业和岗位现状的认识中,梳理适应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学业规划。即从一年级开始将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并设置大学四年相应的学分和学时,同时增加该门课程教学课时总量及实习实践、体验式教学等环节,对大学生进行规范化、全面化的知识教学和职业指导,实现大学生全员化、全程化参与教学的学习模式,尽量以小班、分专业进行授课,这样既有利于进行分层次、分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又有利于开展团队咨询和辅导、小组互动,个性化教学。
4.优化教学方法
以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方式简单、陈旧,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往往借助多媒体、PPT等教学手段进行“满堂灌”,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化。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参与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注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自我消化和内化吸收。新的教学方法要求灵活多样,既有课程化但又不完全课堂化,将实践、体验式教学作为第二课堂,与课程化为主的第一课堂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在理论知识的教授过程中,通过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所学专业发展前景调查分析、目标职业信息调查分析、社会需求调查分析、典型案例分析、模拟面试、视频招聘等多种方式实现学生自身对课程的认识和掌握。
5.强化实践育人
目前,不少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多以理论课为主,实践和体验式教学极少,这既不利于学生及时吸收知识点,又限制学生进行自我职业发展道路的探索,使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本应成为课程教学相互支撑的统一体,且实践重在学以致用,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实践教学,就是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建议各高校拓宽和建立不同类型的实践、实训基地,营造体验式仿真模拟训练环境,让大学生未出校门就能够先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实践和体验,这样大学生们既积累了工作经验,缩短了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又对未来职业进行体验和预演,提前体验职业角色,提前思考社会责任,进而增加他们今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未来的服务与合作意识。
6.改革考核方法
有课程教学就要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考核方式大多是完成职业生涯策划书等,实践和过程性考核很少列入,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为保证学生学习过程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实际的课程考核就需改变理论考试的占比,增加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的考核比重,将学生们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过程性考核,将学生们参与实践活动所提交作业的质量进行量化,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考核总成绩中。
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是加强对学生未来自我职业发展进行针对性、实效性指导,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素质教育的关键。改变教育理念、提升指导思想,提高师资和教学配置、完善课程设计、改革考核方法、强化实践育人意识是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1]刘 炼.浅析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大学生职业发展[J].大观,2016(4):240.
[2]熊敏慧,游婉萍,卢忠萍,等.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初探[J].价值工程,2010(1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