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主任 王海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相关要求,根据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任务,加强地下管线建设改造,合理布局综合管廊,集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逐步提高城市综合管廊配建率,健全入廊、收费保障等相关制度,形成综合管廊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第二届中国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建设与管理大会”于2018年3月29日--30日在武汉市召开。就智慧城市发展、中国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和智慧管廊发展趋势,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主任、管廊大会组委会主席王海宁先生。
《中国建设信息化》:请谈一下此次召开“第二届中国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建设与管理大会”的意义?
王海宁:地下综合管廊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民众和政府的重视,可以这样说,地下综合管廊对满足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工作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经常出现“马路拉链”现象,马路上今天开挖明天盖,这是因为地下管线没有达到综合的布局。综合管廊是把供水、供电和通信等城市综合管线集中在一起,统一规划布置到地下综合廊道中,既减少马路开挖,节约开挖的成本,又可以完成便捷的日常维护,保证管道安全,提高幸福生活指数。从施工角度来说,我们把所有管线放在一起也节约了建设成本。党中央、国务院对地下综合管廊都非常重视,十九大召开,党中央第一次把管廊建设写入党的文件。2016年、2017年两次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要大力建设综合管廊,包括刚刚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也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综合管廊,预计到2020年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达到8000公里以上。近两年,全国各省市、地区有条件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武汉、杭州、西安、合肥等都在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这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的重要抓手。
通过这次“第二届中国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建设与管理大会”,把设计、施工、装备制造、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大家共享经验,交流做法。管廊建设以及管廊运营、管廊中的新材料应用都有一系列创新,已经不是传统的地下管廊建设。综合管廊的建设,不是一个建筑专业的事,它是多学科的事,需要多学科参与,从建筑施工到运营、到管道的管材以及到管道监测与运营是多学科的,要多部门参与,需要大家共建,通过共建达到共享,包括地下燃气、水、电力以及通信这些管道的运营单位和管线使用者能够达到共享。
《中国建设信息化》:2017年,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在智慧城市、建筑施工、地理信息、航空测绘、空间遥感这些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海宁: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要从事能源矿产、化工矿产及金属矿产等勘查与开发,民生地质、航测遥感、地理信息、建筑施工、地下管廊、装备制造、稀土冶炼、旅游服务,以及新能源开发、地热能在新型特色城镇的应用,产业基金及PPP项目实施,智慧城市及智慧矿山建设,地灾评估与治理及土壤修复治理等。
近年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积极以“大格局、大地质、大经营、大客户”为出发点,拓展产业面,延伸产业链,积极参与到国内外智慧城市、智慧矿山建设,拥有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软件开发到信息系统研建的完整产业链,先后完成了上千项大型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在国内,参与完成了北京数字奥运工程建设,以及南京、郑州、乌鲁木齐、洛阳、大同、铜川等大中型城市的数字化城市和智慧矿山建设。目前,我局的地理信息产业综合排名全国第四,测绘排名全国第一。
总局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优势技术。拥有高精度数字航空测绘、雷达数据处理、高分辨率与高光谱遥感、地理空间信息图件编辑制作、卫星遥感、测量测绘核心技术;拥有二、三维地震、三维地质雷达、数字测井等集数据采集、处理和成果解释为一体的物探核心技术;拥有以地质导向、水平对接、多分支水平钻进、大口径钻井及绳索取芯为核心的快速精准钻进技术等。
近年来,总局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创建了卫星遥感、航空测量、地面综合勘查、海洋钻探、井下精细探测、环境监测治理、化验测试等关键技术构成的空天地海一体、信息化的能源与化工矿产勘查体系,并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地下管廊、PPP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在西安有一个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西部3S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建立有煤炭地质系统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数据采集、编辑、集成到共享应用,并从智慧矿山、智慧管廊、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方面进行布局,目前地理信息产业的大格局已基本形成。
《中国建设信息化》: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在地理信息、遥感和智慧城市方面如何引导行业又快又好发展?
王海宁:行业要发展,创新是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为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我们研判形势,结合实际,做好了企业的顶层设计。根据国资委对总局的要求和定位,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制订了总局的“11463”总体发展战略,即“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一个理念,确立四商定位,实施六大举措,强化三项保障。”一个目标是“服务于国家能源矿产战略,立足于为国家寻找矿产资源、新能源,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打造新型能源矿产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型企业集团,实现健康、可持续、跨越式发展”。一个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四商”定位就是“以大格局、大地质、大经营、大客户为出发点,成为地质及地理信息服务商、新型能源矿产开发商、建设工程承包商、城市建设运营商”。六大举措是“突出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改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经营管理、推进资本运营、推动合作共赢”。“三项保障”就是“党的建设、文化凝聚、机制导向”。以“11463”战略为引导,积极面对各种挑战,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们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其中我局大力发展的地理信息、地下施工产业就是我们利用传统优势技术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具体来讲,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以下属勘查研究总院为科技创新平台,致力于整个地质勘查、民生地质、城市建设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同时,我局下属的二十多个二级单位也都有自己的研究机构,通过他们的研究带动各自所属行业的发展。此外,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也根据具体行业,具体技术,搭建了众多创新平台,包括建立了全国煤炭地质专业委员会,致力于全国煤炭地质行业的发展和研究;搭建了各个城市规划协会的地下管线委员会,致力于整个综合管线、综合管廊的发展。我们集全国资源共同发展,研究新技术,创造新平台,研发新模式。
《中国建设信息化》: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在国际上有哪些交流和合作?
王海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我们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承揽了一系列国际化工程。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主要为地质勘查及地质技术服务、工程勘察、桩基施工、桩基检测等,项目承揽主要为协议承包方式,遍及美国、欧洲、非洲、澳大利亚、蒙古、老挝、刚果(金)、印度、印度尼西亚、莫桑比克等20几个国家。
在地理信息产业方面,我局与美国 EDI 公司、英国 BKS 公司(局)等数十家国际优秀地理信息企业建立起了全球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和承揽美国、日本、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地球”工程 230 多项,并在蒙古国、印尼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众多遥感与空间测绘项目。
《中国建设信息化》:作为中规协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您怎么样看待我国综合管廊行业的发展机遇?
王海宁:中国综合管廊行业是非常重要的行业,是民生工程,它对城市现代化起到极其重要作用。综合管廊的建设、管线的建设,是评价一个城市现代化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的发展管线就是生命线。我们现在所说的管线包括给水、排水、燃气、热力以及通信、电力等等。过去这些管线各自为战,造成管线之间重叠开挖,综合管廊就是把这些管线统一装廊进行管理。这个产业的发展是城市运营科学化、低成本化、管理综合化。综合管廊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多个产业的发展,比如,带动规划设计产业发展,带动建筑施工产业的发展,带动管道材料产业的发展,带动新兴产业智能化、智慧管理发展。到2020年,地下管廊建设总投资规模约8000亿元,可以想象这个市场有多大。
《中国建设信息化》:我国综合管廊行业如何良性健康发展,您从专家的角度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王海宁:建议国家尽快立法,行业出台系列标准,用立法和标准把行业规范起来。建立好项目建设运营模式,引导好社会资本;通过协会、学会、专家委员会来形成行业自律、引导创建沟通平台,不断实现创新。这个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多学科产业,通过政府和企业间协调沟通把大家的创新融合在一起,只有大家共同努力,从各自不同的领域、专业进行创新和建设,才能达到发展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