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希
摘要:专科目录学在宋代有了飞跃式发展,高似孙作为南宋目录学家,通过编撰两部专科目录,对宋代专科目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高似孙;专科目录;目录学
专科目录的产生与学科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宋代学术大兴,经学、史学、子学、文学、艺术发达,产生新兴的金石学。在此背景下,宋代专科目录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目录种类方面进一步拓展,产生了新兴的金石目录和子学目录,在目录体例上进一步应用了叙录、辑录等方式,丰富了专科目录学的内容。南宋目录学家高似孙(1158-1231)所编的《经略》《史略》《子略》《集略》可以说是宋代专科目录中的代表。其中《经略》和《集略》已佚,而《史略》为现存最早的史部目录,《子略》为最早的子部目录。
一、史部目录《史略》
《史略》在中国早佚,南宋以来目录均未见著录,幸而清末杨守敬从日本发现《史略》孤本,刻入古逸丛书,才得以重见天日。
《史略序》称:“然书失传,世固少接,被诸签目,往往莫详,况有窥津涯,涉阃奥者乎?乃为网罗散轶,稽辑见闻,采菁猎奇,或标一二。仍依刘向《七录》法,各汇其书,而品其指意。”[1]。从自序可以看出,《史略》编纂的原因在于图书的散佚问题,方法是仿照刘向的目录方法,辑录佚书,囊括百家,品评指意。
(一)史略的内容
《史略》共六卷。著录了从上古到南宋的各类史书,设置了分类体系,多数类目都撰有提要,或叙录,或辑录,间有评论,即是一部史书专目,又可以说是一部南宋之前的史学史。
卷一为《史记》专目,卷二著录了从汉至五代的历代纪传体史书,卷三主要著录了编年体史籍,卷四设史典、史表、史略、史钞、史评、史赞、史草、史例、史目、通史、《资治通鉴》和《通鉴》参据书共十二个类目,卷五设霸史、杂史、《七略》中古书、东汉以来书考、刘轲论太史公以来史笔姓氏和刘勰论史六个类目,卷六著录了成书年代较早的若干书籍,分别有提要。
(二)《史略》对专科目录的贡献
第一,《史略》是现存的最早的史部专科目录,开解题式史目之先河。《史略》继承了刘向所开创的目录学传统,对重要类目撰有提要,并品评旨意,有些类目有小序,如《史略》“起居注”提要对起居注进行溯源,并进行评论,进行起居注“有补于史”。《史略》采用了独特的史部分类法,大致按照正史、编年、史体、霸史、杂史的顺序来编排,显示了史部目录的分类特点。
第二,《史略》重视辑佚和版本,在专科目录中别具一格。《史略》辑录了诸家《后汉书》《晋书》《东观汉纪》等文字,该书著录的王韶《后汉林》、袁希之《汉表》即不见于当时的书目。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指出:“就佚书而言,引用他书所引者,此为王应麟方法先驱;辑录佚文,此亦为王应麟导夫先路。”[2]在版本这一点上,该书著录了江南本《史记》和《汉书》的十九种版本。
第三,《史略》在最早在史部专科目录中采用了辑录体,丰富了专科目录学的体例。如《史略》卷一抄录了《太史公自序》,然后设“诸儒史议”,辑录了扬雄、班彪等二十位文人学者对《史记》的评论和考证,并加以评述,最后依次列举了续《史记》、史记注、史记杂传、史记考、江南古本史记传考、史记音等内容,著录了《史记》的相关研究资料。
第四,《史略》最早在史部目录中应用了互著法。如卷二“梁别史”中说:“《梁三典》,附史典汇”;“《梁后略》,附史典汇”;“《梁纪》,附纪汇。”而卷四“史典”著录了刘播、何元之、谢灵三家的《梁典》,卷四“史略”著录了姚最《梁后略》十卷,卷三“历代纪”著录了《梁帝纪》七卷和《梁皇帝纪》七卷(两书实为一书)。这表明《史略》已经有意识地应用了互著这种目录方法。
二、子部目录《子略》
《子略》提要四卷,《子略目》一卷,为南宋高似孙编撰之子部专科书籍目录。最早的版本是南宋咸淳刊本(存卷一至三),后有“百川学海”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源”本、“四明丛书”本与“丛书集成”本等,民国有1929年北平朴社出版的顾颉刚校点本,整理本有1983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史略子略》,201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高似孙集》收录有《子略》。
(一)《子略》的内容
《子略》目录分别取自《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子钞》、《意林》和《通志·艺文略》中的子书。排列顺序按《汉志》、《隋志》、《唐志》、《子抄》、《意林》、《通志·艺文略》所载之顺序。先著录书名、其次是诸家的评论,有注释的书则分列其书名。诸家注本则用小字列注于该书之下。《子略》总著录诸子共三十八家,每家分别撰有提要。
《子略序》称:“或知此意,则一言可以明道艺,究吁谟;可以立身养性,致广大,尽高明;可以著书立言,丹青金石垂训乎后世,顾所择如何耳!审哉,审哉,乃系以诸子之学,必有因其学而决其传,存其流而辨其术者,斯可以通名家究指归矣。作《子略》。”[3]。序中总结了子学的作用,指明作《子略》的原因在于辨别诸子之学术源流。
(二)《子略》对专科目录的贡献
第一,在目录学上运用了多种目录方法,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子部解题目录。《子略》对著录的诸书都撰写提要,分析子书产生的背景,辨其真伪,评其得失。《子略》也使用了辑录体,如《子略》卷二辑录了《老子》的研究资料。
第二,善于辨别诸子源流。《子略》继承了古代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注重辨析子书的源流。如《鬻子》解题引柳伯存之语云:“子书起于鬻熊。”[4]《尹文子》解题云:“其书言大道,又言名分,又言仁义、礼乐,又言法术、权势,大略则学老氏,而杂申韩也。”[5]
第三,在诸子辨伪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子略》对《鬻子》等九种子书进行了考辨,高氏对子书的辨伪受到了柳宗元的影响,他的辨伪成就也为宋濂等后来学者所吸收。因此,在诸子辨伪方面,高似孫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不过,他总是上承柳宗元,下开宋濂、胡应麟的一个人,不能抹杀他的筚路蓝缕的功劳。”[6]顾氏虽然对《子略》一书的评价不高,但对此书辨伪成就的看法是比较客观的。
三、高似孙编纂专科目录的原因
高似孙选择编纂专科目录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与高氏的学术旨趣密切相关
高似孙的学问承自家学,其父文善于治史,其治学风格与好讲义理的理学家大相径庭,仰慕刘向之目录学,重视文献的整理和考证。
(二)因图书散佚问题而重视辑佚和搜求文献
高似孙出身馆阁,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对于当时的图书散佚问题有深切的体会。北宋靖康之难对当时的图书文献是一场空前的浩劫,不仅国家藏书损失惨重,私家藏书也受到致命打击。因而搜求文献和辑佚是高氏编纂专科目录的重要原因。
(三)与学科的发展和分化有关
从《七略》的七分法到《隋书·经籍志》的四分法,学科的门类和次序逐渐变化。宋代学术空前繁荣,经学上形成了从汉学到宋学的转变;宋代史学是古代史学的鼎盛时间,史家辈出,史书数量激增,据《宋史·艺文志》所录,宋代史书达2147部;宋人勇于疑古,辨伪范围颇广,重点是辨经书和诸子。学术的深入发展和分化,四部著作数量的激增,有力地推动了专科目录学的发展。
四、结论
《史略》和《子略》分别是高似孙编撰的史部和子部专科目录。古代的史籍专目亡佚严重,只有《史略》一书尚存,该书保存了宋代以前史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在史部专科目录的体例上多有创新,是一部很有特点的专科目录,是研究早期史部专科目录发展情况的一部难得的材料。《子略》是最早产生的子书专目,对于子部专科目录具有开创之功,为以后子部专科目录的编撰提供了范例。《子略》的產生反映了宋代重视诸子研究的学术氛围。两部目录的出现,不仅代表了高似孙在编撰专科目录方面取得的成就,而且代表了宋代史、子专科目录的最高水平。来新夏先生说:“高似孙是目录学史上对专科目录学有重大贡献的人,他所撰的各种专科目录是宋代目录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参考文献:
[1]高似孙.史略子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3:1.
[2]石田肇,孔繁锡,张新民.高似孙《史略》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4):38-48.
[3]高似孙.子略[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
[4]高似孙.子略[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3.
[5]高似孙.子略[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28.
[6]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附中国辨伪史要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