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古丽·托合提
摘要: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分析《红楼梦》的民俗文化词汇,结合作品中的语言实例,从文化和翻译的角度予以解读,以发掘其所蕴藏的民俗文化的整体面貌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红楼梦;民俗文化;翻译
物质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词来源于生活,它能直观的反映出人们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服饰搭配、居住方式、交通运输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物质生活民俗是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与物质生产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社会需要与精神需要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惯例。(1)明清时代的民俗文化具有全民性、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民俗文化以及对应的民俗文化词汇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一、《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词的分类及维译
(一)服饰类民俗文化词及其维译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它也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着人类各个历史时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红楼梦》中服饰类民俗文化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大多都用来描写贾母、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一些主要人物的穿着打扮。这些描写能反映出贾家的社会地位之高,可以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例如: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抹额。(第三回)维译:u ?oqqisi?ɑ tvrvlg?n ?e?i vstig? jɑqut k?zlvk ɑltun tɑ? tɑqi?ɑn,g???r ojnɑp tur?ɑn ikki ??di?ɑ svriti ?ekilg?n mɑ?lɑj?? qɑ?liri?i?? te?il?ɑn.
紫金冠,又名太子盔,多用于王子及年少的将领。前扇为额子,后扇在圆形头盔顶上加多子头。左右挂长穗,背后挂一排短穗。维译本中将其译为“jɑqut k?zlvk ɑltun tɑ?”,意思是“嵌着红宝石的王冠”。译者巧妙地将紫金冠镶嵌宝石的构造和材质完整地翻译出来。“taj”将其荣国府掌上明珠的地位和上层社会的贵族形象完美地体现出来。
2.饮食类民俗文化词及其维译
《红楼梦》一书中有关饮食的词汇十分丰富,维译本中也对饮食词汇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翻译。例如:这个盒子里是方才舅太太那里送来的菱粉糕和鸡油卷儿,给奶奶姑娘们吃的。(第三十九回)维译:su jɑ?iqidin etilg?n toqɑ? bil?n toxu je?idɑ pi?urul?ɑn qɑtlimɑ bɑr,?zliri bil?n xɑn qizlɑr e?iz t?gsun.
菱粉糕为清代南方地区一味传统特色名食,是南方人喜食的传统食物之一。这是汉民族的传统食物,维吾尔族饮食中却没有相应的词汇。译者针对这种词汇采用了加词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su jɑ?iqidin etilg?n toqɑ?”,意思是“用水核桃烤熟的小油馕”。译者还采用了直译法,将“鸡油卷儿”译为“toxu je?idɑ pi?urul?ɑn qɑtlimɑ”。可见,译者的翻译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底蕴,不容易引起认识上的偏差。
(二)交通工具类民俗文化词及其维译
交通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交通运输民俗由于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而其中的交通工具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消费活动及其发展过程。例如马车、牛车就是古代比较常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它们是牲畜与运载工具相结合的产物。《红楼梦》中的各种交通工具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发展状况。例如: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第三回)维译:ulɑr gvl?p?ɑn d?rvɑzisi ɑldi?ɑ k?lg?nd? mulɑzimlɑr t?xtirɑvɑnni j?rg? qojup ?d?p bil?n ?ox?up ?iqip keti?ti,k?jnid? kelivɑtqɑn ɑjɑllɑr ɑlmɑn tɑlmɑn kelip p?rdini qɑjrip lind?jjvni t?xtirɑvɑndin ?v?vrdi.
轿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靠人或牲畜扛或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一种交通工具,是装在两根杠上可移动的床、座椅、坐兜或睡椅。译者采用意译法将“轿子”译为"t?xtirɑvɑn”,保留了源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直接并准确。
二、结语
整体来说,《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词根据具体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在译入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语或表达来传达了其中的文化内涵。不仅单纯地“达意”,更注重了“表情”,从整体上体现了民俗文化氛围,传递其中的文化信息。
注释:
钟敬文.中国民俗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9.
參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柳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831.
[2]热合曼·马木提等译.红楼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74:755.
[3]冯其庸,李希凡编.《红楼梦大辞典》增订本[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723.
[4]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