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朝圣之旅一路向佛国,一路人间味

2018-08-28 02:03解蛮
环球人文地理 2018年8期
关键词:印江金顶禅寺

解蛮

佛即座一山,山即一座佛.

历史上的梵净山,因佛而兴,因佛而盛,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而所谓梵净,就是“梵天净士”的意思。

早在唐朝,就有高僧在梵净山一带布传佛教,明朝初期,梵净山兴修梵宇,佛教十分兴盛,到清朝康乾盛世,梵净山已经拥有“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成为首屈一指的佛教圣地和“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

许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二月到中秋,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前往梵净山朝圣,而漫漫的朝圣路途,一路的雕梁画栋,一路的阶石和佛龛,让人们啜饮到的不仅是人间烟火,还有灵性与大爱。

乌江盐道的见证者梵净山佛教的祖庭

古时山路不便,远方朝拜梵净山的信徒,选择在乌江坐船,从贵州铜仁市的思南县上岸,再前往梵净山。船坞到了思南,从卢家码头上岸,经过的第一站便是安化街。

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里,安化并非街巷名,而是作为县一级的行政机构存在,疆域包含当今的思南、德江、印江、沿河4个县的部分地域,后划归思南府所治旧时,贵州不产盐,人们将川盐经赤水河及乌江运入安化县,再分发运往贵州各地。随着来往的盐客、脚夫日益增多,当地人便在从码头到城里的荒地上摆摊设店,卖茶卖饼,做起小本生意,后来逐渐形成一条小街,因临近安化县衙,遂得名“安化街”。

随着安化街逐渐繁盛,盐商们在街上建起盐号,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集商号与住宅于一体的豪华宅院——“周家盐号”。

周家盐号是一个封闭式的四合院,坐西向东,由石库门、对厅、正房、厢房、厨房、盐仓、花园和天井构成,大小房间多达30间,四周以青砖砌成封火墙,院内有“四水归堂”的排水系统,水往院内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

走进商号内,随处可见木雕:窗户、门楣、椅子……内容涉及梅兰竹菊、龙凤麒麟等寓意美好的图案,雕刻工艺复杂精湛,至今仍清晰可辨花瓣纹路、动物五官。在门窗上,图案还特意雕刻成冰裂纹,寓意着寒窗苦读,期冀着后人能一日高中,由商步入仕途。在旧时,乌江古道上的盐号星罗棋布,如今只剩下周家盐号,成为乌江盐运最后的见证。

便利的乌江带来盐运的繁盛,也带来佛教文化的传播。在思南县,人们兴建佛寺,传佛布道。离周家盐号不远,便有历史超过500多年的永祥寺。永祥寺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原名圆通寺,明万历年间更名为永祥寺,寓意永久吉祥。寺庙坐东朝西,为两进四合院。门口白色的大门巍然而庄严,院内的屋面则为硬山顶小青瓦,古朴别致。

过去,永祥寺也被称为“接官亭”,为官员迎来送往,而盐商路过此地,总喜欢在院内烧一柱清香,祈祷一路平顺。于是,在这个佛寺里,礼佛的僧人、赶路的商人、来往的官人,都在梵音缭绕中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沿陆路东进梵净山,便到了印江县峨岭镇。信众到了峨岭镇,必然要去拜访梵净山佛教的祖庭——西岩寺。西岩寺位于峨岭镇甲山村,始建于宋乾德三年(965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梵净山地区最早的寺庙。

历史上,西岩寺因战乱多次废毁又多次重建,寺内供奉的佛像已不清晰,但寺庙的石壁上却清晰可见“山水奇观”四字。相传,道教大师张三丰曾云游至此,见此处群峰高耸而幽,溪流纵横却静,是修仙练道的绝妙之处,便运气于手指,在石壁上写下“山水奇观”四字,这也成了梵净山“佛道交融”的例证。

朝山必拜的蒲氏墓朝廷借粮的天马寺

从峨岭镇往东,大约10公里就到了印江郎溪镇。郎溪是一座千年古镇,为土家族人聚居地。相传夜郎古国曾与汉朝征战于此,夜郎王“兴”战死,郎溪之名就因纪念夜郎王而得。明洪武元年,宣抚使田儒铭从湘西一带率士兵开赴黔东“平蛮”,由第五个儿子田茂能管理郎溪,名为“郎溪蛮夷长官司”,从此开始了郎溪长达几百年的土司统治历史。

在那漫长的岁月里,郎溪建衙门,修缮土司城,发展民族手工艺,修通从郎溪到印江的栈道,一时问,商人往来不绝,商铺林立,郎溪兴盛一时。

逐渐富裕起来的豪门大户,开始在郎溪修建四合大院,砌上院墙,四面围砖,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封火桶子楼,至今这里都还保存有40多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郎溪镇竹林湾的王家桶子。王家桶子是清朝人王志清所建,桶子坐东南朝西北,正屋三间,中间为堂屋,用来祭祀先祖和迎宾客,两边按长幼秩序住人。西厢房两间,墙壁上有花窗,雕刻着“麒麟吐金”“金鸡报晓”“喜鹊闹梅”等图案,线条流畅,刻画精致。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当地人在郎溪西南方修建了回龙寺。寺内有正殿三间,供奉着如来佛祖。寺庙前后茂林修竹,溪水环绕。离回龙寺几十米处,是田儒铭妻子蒲氏之墓。墓地呈飞燕型,西为头,朝着印江县城方向,南北形如展翅狀,东为尾。呈剪刀状向郎溪方向展开,墓穴位于飞燕的腹部,风水上称“飞燕衔书”。几百年来,朝拜蒲氏墓已成为印江人的习俗。每年正月,印江人在墓地烧香燃烛,着明时节挂清扫墓,到了六月,善男信女前往梵净山朝山时,会在此虔诚地跪拜后再出发。

几经奔波。香客们终于到达梵净山脚。从北而来的香客都必经松桃县乌罗镇,后到桃花源村,再登梵净山。

桃花源村地处一个宽约1.5公里、长约4公里的河谷坝子。坝子周围绿岭逶迤,蜿蜒的溪流穿坝而过,坝上古树参天,古朴的小木楼掩映其中。恍若与世无争的世外之境。然而,桃花源村位于印江、松桃、江口三縣交界之处,是众多梵净古道的交汇之处,在旧时,从各地而来的信众多会在此停顿休息,等蓄足了精力,再攀登梵净山,佛教徒来来往往,这座“世外桃源”便成了“深山集市”——寂静的村落因佛教平添了热闹的烟火气息。

从乌罗镇中心赶往桃花源村的路途并不近,在中途,人们可以在天马寺打尖礼佛。天马寺位于梵净山东麓的双凤山脚下,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经多次重建扩建,最兴盛之时,天马寺拥有广大的庙产:四个大四合院、佛堂36间、僧房72间、田产一千二百多亩、林地八千多亩。这里成为了梵净山上寺庙的主要物资供给地,甚至朝廷有战事,也会向天马寺借粮,足见当时之繁盛。

然而,之后的岁月里,天马寺历经战乱、人祸,逐渐衰落下来。如今,只有天马寺里供奉着的明代遗留下来的佛像,以及一口铸于明万历元年的古钟,还在讲述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在浴佛法会洗涤心灵攀登朝山的最后一驿

人们北上梵净山,经由桃花源村,但若西上梵净山,则必经过印江县紫薇镇。紫薇镇是印江县距离梵净山最近的村镇,佛教的氛围越加浓厚,一镇所建的佛寺就有四座:护国禅寺、镇江寺、大坳寺、洞德寺。

人们常说,想要了解梵净山佛教历史,就需先了解护国禅寺。护国禅寺位于紫薇镇大园址村,背靠狮子崖,面对肖家河。这里是梵净山半山处唯一的开阔地,极目远眺,万山起伏延绵,百里烟波尽收眼底。

护国禅寺始建于唐代,原名天池寺、天池院、护国寺,明万历年间被敕封为皇庵,成为梵净山五大皇庵之一,梵净山寺庙的总住持也常驻于此..最盛时,护国禅寺占地48亩,殿堂分为三进,庙宇重重,建筑雕梁画柱,供奉的佛像流光溢彩、伟岸庄严:寺庙常驻僧人多达几百人,每日香火缭缭,佛乐生生,拜佛的信徒不计其数。

历史上,护国禅寺多次遭到兵匪患难,多次毁坏多次重建,在上世纪90年代,仅剩下断壁残垣,1998年护国禅寺再次重建,历时6年最终得以落成,重现了旧时盛景。

在如今的护国禅寺,依旧香火旺盛,终年佛事不断。每年释迦牟尼佛的诞辰(农历四月初八),护国禅寺内还将举行盛大的浴佛法会。清早,禅寺门口就已集结了众多前来参加法会的信众。法会开始后,人们排队进入大殿中,法师们敲木鱼诵经,信众默默祈祷结队缓行。等到了佛前,便将佛像边放置的净水浇于佛身,希冀借此洗涤内心的尘垢,得到神佛的祝福。

从护国寺出来,行走于莽莽原始森林,几度峰回路转,便到了棉絮岭,万米睡佛就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梵净山层峦叠嶂,绵延起伏,山上的新金顶与凤凰山竞意外形成了天然的佛像,远眺像极了大肚弥勒佛躺卧大地之上,绵延长达万米,为世界之最。“万米睡佛”目天连地,来往的信众虔诚朝拜,天、人、佛就这样自然地融合在这梵天净土上。

沿着蜿蜒的石阶继续往上,各条朝山大道汇集在了梵净山的金顶,人们便到了朝圣之旅最后一驿。在老金顶,人们首先拜谒的是茶殿。茶殿又称“金顶正殿”和“承恩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寺内供奉着皇帝牌位及镇山印,在正殿内,还存有“敕赐圣旨承恩寺”石额。每到朝山之际,四方香客蜂拥而入,山民们在寺外卖食、占卜、出售药材,宛若集市。

不惧危险者,还会踩着狭窄的石蹬,手脚并用攀爬上新金顶,拜谒金顶上的释迦殿和弥勒殿。金顶垂直高度达近百米,中部因狭窄的裂缝——金刀峡一分为二,释迦殿和弥勒殿分置两边,由一天桥所连。相传新金顶本是一块完整的巨石,释迦佛与弥勒佛云游至此时,均看中此地,于是,两位佛主用金刀将巨石劈开,划界而治,梵净山弥勒道场之名也因此而来。

站在金顶上,梵净山风光尽收眼底,清风拂面,顿觉心旷神怡,一路朝山而来的所有佛国往事隐秘在了翻滚的云雾里,也刻进了所有香客的心底。

猜你喜欢
印江金顶禅寺
在西明禅寺听蝉
冬日去禅寺祈求姻缘的年轻人
印江自治县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工作
峨眉山金顶女背工,背负希望的坚强母亲
书法为媒 打响品牌
金顶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