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临床分析

2018-08-28 09:43袁川刘伶朱云飞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临床分析

袁川 刘伶 朱云飞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在颈动脉狭窄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救治的6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依据患者的意愿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采用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55%,明顯高于对照组的80.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13%,明显高于观察组的3.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是改善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方法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故而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 颈动脉狭窄; 临床分析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2.0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2-0151-02

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在对缺血性脑卒中就诊的过程中发现,导致该类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颈动脉狭窄[1]。基于此,为了进一步带动相关疾病的有效治愈,提升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状况,我国的医疗机构需要尽早开展狭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工作,并进一步带动病死率、病残率的降低。目前,医务人员在医疗救治的过程中逐步采用血管内支架技术的运用,而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凭借着其自身的特点而被广泛运用在微创手术中,并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产生较大的影响[2]。本文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救治的6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分析探讨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希望由此促进各项救治效果的取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救治的6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依据患者的意愿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63.1±7.9)岁;对照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64.6±8.1)岁。此外,观察组的患者在接受医疗救治的过程中,需要借助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进行救治,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救治。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该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为了确保患者医疗救治效率的提升,医务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救治。(1)纳入标准:一般情况下,颈段颈动脉症状性狭窄>60%,伴不稳定斑块(B超:软斑无纤维化,中低回声;CT:无钙化;影像:呈溃疡形)>50%,且保守治疗无效者;狭窄率计算NASCET法:颈内动脉球上方ICA直径为参照,狭窄率%=(1-狭窄段直径/远端直径)×100%。(2)排除标准:3个月内脑出血或1个月内大面积脑梗死;同侧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病变侧脑功能完全丧失、瘫痪;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

1.3 方法

(1)对照组行常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全麻,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高,头后仰并偏向对侧。于患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取一斜切口,切开皮肤和颈阔肌,将乳突肌前缘游离,显露出颈内静脉,结扎面静脉,牵开颈内静脉。将颈动脉鞘打开,暴露颈总动脉及其分支,向远侧分离颈外动脉、甲状腺上动脉及颈内动脉,并分别于颈总动脉近端、颈内、颈外、甲状腺上动脉套阻断带。使用1%利多卡因封闭颈动脉窦,静脉注入0.8~1.0 mg/kg普通肝素,待10 min后若测得激活凝血时间在200 s以上,则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进行阻断。切开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前壁,由颈总动脉分支近侧1~2 cm处切开至颈内动脉斑块远端,使用肝素盐水对血管腔进行冲洗,置入颈动脉临时分流管。用肝素盐水冲洗斑块和正常内膜交界处,并清理血管内的浮游碎片。由切口两端向中央缝合,缝合3~4针时拔除临时分流管,按照顺序对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颈外动脉进行简短放开并重新夹闭。最后缝合关闭动脉切口,缝合好后顺次开放颈外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彻底止血后,于颈动脉鞘内放置负压引流管,然后逐层缝合颈阔肌、皮下组织及皮肤。(2)观察组在接受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救治的过程中,医务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并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观察,若患者出现了烦躁、高血压不好控制的状况,医务人员则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的麻醉处理;医疗人员在医疗救治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全身肝素化和抗血小板治疗,从而有助于凝血的活化,提升医疗救治的有效率;股动脉进行穿刺,并在该处放置8F股动脉鞘;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对保护伞输送困难的患者进行球囊预扩张,从而保障保护伞的顺利通过,将栓塞保护伞交换超选至颈内动脉狭窄上方5 cm以上,输送打开保护伞,使用合适的扩张球囊超选至狭窄处扩张;选用合适的外周支架交换至狭窄处(颈总、颈内差异>4 mm,选锥形支架),调整位置满意,释放支架,狭窄处成形满意。而在术后救治的过程中,患者需要转到重症监护病房并接受持续24 h的监护。在这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等参数进行观察,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对持续性低血压患者给予多巴胺泵入控制血压,确保平均动脉压维持在80 mm Hg左右。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患者在接受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前后需要进行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头颅MRI平扫+弥散、头颈CTA检查,并接受临床查体工作,记录症状改善情况,若血管狭窄的状况得到明显的解决,则表明治疗效果较好,改善50%可视为手术成功[3-4]。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管狭窄程度较术前改善80%以上为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改善,血管狭窄程度较术前改善60%~80%为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通过对患者的治疗后随访得知:观察组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无脑卒中、血管再狭窄、心肌梗死等其他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23%;对照组中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各1例,血管再狭窄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1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相关的医学研究显示:颈动脉血管狭窄往往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问题的出现,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5-6]。基于此,我国的医学单位加强了对于相关病症问题的分析以及研究。在这样的状况下,医务人员发现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过程中具有就高的疗效,并能够确保治疗的致残率、病死率进一步降低,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

目前,医疗单位及人员对于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的治疗成功率与疗效的研究较多,且较为深入。一般而言,为了进一步扩大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医疗人员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需要保障颅内的血供,并尽可能降低脑缺血出现的概率。不仅如此,随着国内各类颈动脉狭窄问题的解决,以及手术的成功,医疗人员越来越推崇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的治疗方法,并强化治疗并发症的有效控制,从而促进手术成功效率的提升。

该类病症在救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脑血管痉挛的并发症,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造成极大的威胁[7]。因此,医疗卫生人员在救治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的调整导管、导丝、脑保护装置位置,从而以此为基础实现血管痉挛问题的缓解[8]。不仅如此,医务人员在开展手术的前3天,需要对患者进行尼莫地平的静脉泵入,从而由此实现血管痉挛问题的规避[9-10]。

相关的研究表明,颈动脉血管狭窄问题的出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转换为复杂的是病理生理过程[11]。一般单纯的血管介入治疗方法在推行的过程中不能够实现病症的妥善治疗,并有可能导致脑卒中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不利于医疗效果的提升。因此,为了确保相关医疗救治效率的提升,医务人员需要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加强对于内科药物的治疗与运用,从而促进医疗效果的提高[12]。本文在论述中所阐述的采取药物和规范的神经介入治疗方法,在医疗救治中的运用,能够明显改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预后,而随访结果的总结分析也进一步验证了CAS对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症状的安全性、有效性,有助于医疗救治效率的提升,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

参考文献

[1]刘彦书,韩丽,秦文花.对于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25-26.

[2]刘建峰,李鹏,井山泉.颈动脉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5):588-590.

[3]杜鹃,蔡乾昆,熊云云.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11(4):178-182,191.

[4]方利禹,赵世平,柳建军.对应用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引发并发症的原因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7):294-296.

[5]馬英,刘业松.支架置入及经皮血管成形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3):7023-7027.

[6]严家川,王延江,周华东.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局部脑灌注的变化及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8):833-835.

[7]李应宏,张清华,何雪苹.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外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6):646-648.

[8]张驻军,陶会荣,张志明,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部动脉狭窄的临床分析[J].农垦医学,2011,33(6):510-513.

[9]刘娟,周华东,姚国恩,等.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预防脑血管痉挛的作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10(2):66-69,91.

[10]赵小妹,刘永刚,赵静.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局部脑灌注的变化[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10(1):20-22.

[11]曾凡猛,方凯.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发生再灌注损伤的临床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16,23(5):6-7,10.

[12]袁良国.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伴重度颈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7):62-64.

(收稿日期:2017-11-15)

猜你喜欢
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清肾解毒法治疗糖尿病肾病63例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
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80例临床分析研究
足月妊娠羊水过少125例临床分析
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临床分析
自发性结肠穿孔20例分析
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与治疗依从性分析
厦门市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临床分析
389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临床分析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