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功能

2018-08-28 08:52赵淑红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历史教材素养

赵淑红

【摘要】借助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可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地协调观,解释重要的地理现象,提高人文素养和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地理课堂成为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 历史知识 地理核心素养 跨学科

仔細研读初中地理教材发现,历史知识的分布相当广泛。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却忽视了这些历史知识的教学功能,导致地理课堂枯燥无味、黯然失色。若能重视教材上的历史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加以补充,则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多彩多姿,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借助历史知识,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受学生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的制约,初中地理教材对知识的阐述极其简明,很少涉及知识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可读性、趣味性较差。为此,教材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历史知识或者是历史上某些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其中,“阅读材料”呈现的历史知识竟占了三分之一,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体现教材编者的意图。

例如,七年级地理第九章第二节“巴西”这节教材,为了叫学生理解“民族大熔炉的缩影”这个主题,教材中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展现了“印第安人和玛雅文明,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殖民者贩卖黑奴贸易,巴西足球,美洲的印第安人较早地培植了玉米、甘蔗、马铃薯”等历史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阅读,巴西人的形象就会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虽说“阅读材料”不做教学要求,但它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在丰富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某些地理现象方面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与魅力。教师应站在编者的角度审视教材,利用好阅读材料中的历史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确保其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借助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心理意识倾向。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很深刻。在地理教学中,恰当的穿插一些历史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解能力。

例如,针对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可补充草船借箭、商汤人工求雨、张衡的相凤铜鸟、枫桥夜泊、鸡形凤标、火烧葫芦谷等历史典故;针对第四节“世界的气候”,可补充新疆古楼兰国的消亡、大禹治水改善人类环境、埃及尼罗河上阿斯旺大坝的修建、三峡工程的修建、二战英军北非战场取胜等历史事件。

在教学中,有选择地穿插这些历史知识,给枯燥的课堂加点“料”,会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他们不仅从中理解了地理学科中的某些枯燥而又单调的知识,而且对于历史学科中的某些疑点也可能会恍然大悟。

三、借助历史知识,解释重要的地理现象

对地理现象的表述,教材常常在“正文”中,用文本简单介绍其产生的历史背景。重视这些历史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某些地理现象产生的前因和后果,还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国家、地区之间的各种关系。

例如,学习七年级地理第八章第二节“欧洲西部”时,教材中有这样的描述: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这里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使得人口大量集聚欧洲西部。从中可以看出,这一历史背景对欧洲人口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再如,学习七年级地理第八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时,教材中有这样的描述:由于历史上长期受殖民主义者占领和掠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出口初级农矿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从中可以看出,欧洲对非洲的殖民历史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的影响之大。

至今,有些非洲国家对他们的宗主国仍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以上背景就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像韩国、日本依附于美国也是有深刻背景的,对这类问题,可指导学生课外搜集资料进行分析,既培养了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实践能力,也便于理解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四、借助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对教育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重组与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想。

例如,当讲授八年级地理第六章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时,首先,就“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国政府对台湾的收复、台湾至今未能回归的历史背景”等问题,以时间为线索,用简明翔实的史料进行补充;其次,从地理学角度阐述“台湾是祖国大陆地形自然延伸的一部分”的原因;最后,补充介绍国际法院欧洲北海大陆架划界案例:“大陆架的主权界限之划定,应符合沿海国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原则”。从史地结合的角度,分析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地理依据和历史依据,这对指导学生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样的教学如果成为一种常态,学生就会逐渐地养成跨学科分析问题的习惯。因为地理与历史的联系非常紧密,人类一定的历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展开的,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地理条件。

五、借助历史知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在新修订的地理课程标准中,人地观念被视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观念。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学生建立了人地协调观,就能够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就能结合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地理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盆地—塔里木盆地”时,可先补充介绍塔里木盆地曾经繁荣而辉煌的伟大历史,然后引发学生思考: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的走廊,现如今是西部大开发的热土。丝绸之路曾经的繁荣城市都去了哪里?这里的地理环境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今我们在西部大开发时,是否该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从而保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时间的纵向角度,引导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对地理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地理空间思维和历史时间思维发生猛烈的碰撞,人地协调观必将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六、借助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包括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化景观、工农业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用好这些知识,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会用包容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去看世界。

例如,在七年级地理第七章中,第二节“日本”,教材介绍了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中国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第三节“印度”,教材介绍了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印度的绿色革命、印度人的饮食习惯。再如,第八章第一节“中东”,教材介绍了宗教文化、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巴勒斯坦问题等知识。

用好这些历史知识,对开阔学生视野、学会尊重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化差异等非常有益。有助于增加对世界其它国家和人民的感性认识,学习其优秀的历史文化,吸取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地理教学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源于单科知识又和其它学科相融合。因此,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以提高施教技巧、增强课堂活力,引导学生走出地理教材,融入其它学科,树立跨学科综合学习地理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地理课堂丰富多彩、熠熠生辉,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历史教材素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