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脑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08-28 09:43林成达蔡奋忠林艳雅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12期

林成达 蔡奋忠 林艳雅

【摘要】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脑肿瘤患者的综合效果。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接收的脑肿瘤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予以患者传统术式(开颅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鉴别组患者则采用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1年后的复发率与存活率,并同时比较其接受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和心绞痛分级评分量表(CCS)评分情况。结果:鉴别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7.14%,优于常规组患者的80.00%,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86%,低于常规组的2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5.08、6.25,P<0.05)。治疗后,鉴别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ADL、CC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4、3.70、3.50,P<0.05)。结论:与传统性术式相比,采用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对脑肿瘤患者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显著提高综合疗效和患者的存活率,进一步改善其神经功能、心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还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优化预后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立体定向微创手术; 脑肿瘤; 开颅肿瘤切除术; 导向针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2.0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2-0071-02

医学界将生长于人类头颅内的肿瘤统称为脑肿瘤[1]。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其主要分为原发性肿瘤(由脑实质引发)和继发性肿瘤(由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至颅内)两种,多以脑膜、脑垂体、颅神经及脑血管等为主要发病部位,且发病机制和病因病理复杂多变,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2]。因此,为进一步优化临床治疗该疾病的综合效果,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本文就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脑肿瘤的临床效果进行深入探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經临床研究相关部门许可后,在自愿原则和随机原则下选择70例于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并接受相应治疗的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临床医师确诊为脑肿瘤且需进行手术治疗者;(2)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订相关协议书者。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2)身体各项器官和功能不全者;(3)意识不清醒或精神病患者;(4)不愿配合试验者。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并严格遵照数字抽签法将其分别分为常规组和鉴别组,每组35例。其中,常规组女15例,男20例;年龄35~76岁,平均(56.77±5.62)岁;病灶部位:额叶13例,顶叶10例,颞叶8例,丘脑4例。鉴别组女14例,男21例;年龄36~75岁,平均(56.75±5.60)岁;病灶部位:额叶14例,顶叶11例,颞叶7例,丘脑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组 采用传统开颅肿瘤切除术对该组患者进行治疗:由主治医师在尽可能确保相关组织与神经完好性的基础上,仔细切除患者肿瘤及周围病变组织,并将其送至病理检查室进行检查,而后再根据检查结果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1.2.2 鉴别组 采用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对见表组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行局部麻醉后安装头圈并进行头颅CT扫描[3];准确计算手术靶点的坐标,以坐标所显示的数值为依据逐步安装导向系统和调节定向仪系统,以进一步明确手术操作轨迹,减小手术误差[4-5];在导向针的作用下于患者头皮部位作一长约3~6cm的手术切口,在钻开颅骨后依次剪开硬膜并暴露肿瘤组织[6-8];彻底切除肿瘤及病变组织后进行止血,逐层缝合硬膜并还纳骨瓣,妥善缝合头皮后于皮下引流。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分为显效、好转、失效三个级别。显效:患者肿瘤几乎完全消失且ADL评分与CCS评分改善幅度在70.00%以上;好转:患者肿瘤体积缩小50.00%左右,且临床症状有所改善,ADL评分与CCS评分的改善幅度在50.00%~70.00%;失效:患者肿瘤体积未出现明显缩小迹象且病情日益恶化。总有效=显效+好转。(2)由笔者所在医院特别成立的临床观察小组严格遵照医学相关规定利用ADL(总分为100分,得分值越高则说明患者相关指标越良好)与CCS(总分为45分,得分值越低则说明患者相关指标越良好)对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估,并观察记录其神经功能变化情况(总分为45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实施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后,鉴别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14%,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鉴别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经不同手术治疗后,常规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86%,鉴别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6%,鉴别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神经功能评分

治疗后,鉴别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ADL与CCS评分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鉴别组瘤患者ADL与CCS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复发率与存活率

随访调查结果显示,鉴别组患者接受治疗1年后的复发率、存活率分别为5.71%、94.29%,明显优于常规组的34.29%、7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討论

脑肿瘤即颅内占位性病变,从实际的角度来看,脑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以50岁左右的中老年群体最为常见[9-10]。脑肿瘤的引发因素涉及范围较广,其中又以宿主因素(患病史、个人史、家族史等)和环境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环境因素)为主[11-12]。就当前的医疗技术水平来看,手术是治疗脑肿瘤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传统性的开颅肿瘤切除术虽然能够有效切除肿瘤及病变组织,但其所造成的巨大性创伤亦会同时引发如多器官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及消化道出血和创口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不仅会令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还可能埋下病情复发的风险,因而综合疗效并不可观。

而作为一种基于影像学检查设备和神经导航系统所开发的一种新型手术方式,立体定向微创术旨在通过充分发挥计算机扫描技术及立体定向技术的联合作用,为临床医师清晰展现出颅内肿瘤病灶的所在部位和具体情况,便于医师进一步明确患者病灶组织与脑内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开颅点的准确性[13]。该项术式不仅创伤性小,并且还可在计算机扫描技术与立体定向技术的联合作用下进一步明确患者脑肿瘤及其周围相关病变组织的综合情况,为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营造良好预后效果,提高该类患者的存活率。综合本文研究结果可知,鉴别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神经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相关指标均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充分证明了立体定向微创术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乔建华.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应用于脑胶质瘤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56-58.

[2]王军,秦向英,赵丽,等.立体定向微创手术联合术后高压氧及丙戊酸钠治疗脑肿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6):82-84.

[3]霍贵通,王少青,闫君蕊,等.立体定向微创手术联合术后高压氧及吡拉西坦治疗脑肿瘤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A):119-121.

[4]杜庆林,高继书,张学平,等.小骨窗经外侧裂微创术与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对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1A):154-155.

[5]缪学建,宋志富,庞国银,等.八珍汤联合通窍活血汤辅助治疗脑肿瘤术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10):175-179.

[6]孔世奇,张锐,王振海,等.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对手术后的脑胶质瘤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4):66-68.

[7]张泽波,陈莉华,唐洲平.微量泵持续输注与间断输注美罗培南治疗脑肿瘤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比较[J].海南医学,2017,28(12):1938-1940.

[8]王邱芙,高成.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联合脑血管介入栓塞疗法对高血运性脑肿瘤患者神经功能及生存期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2):42-45.

[9]成友军,郭旭东,王金伟.脑肿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临床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4,24(20):73-77.

[10]全中平.立体定向治疗功能区皮层下小肿瘤性癫痫的临床研究[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6,29(5):281-283.

[11]段国庆,陈小兵,胡文忠.脑胶质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临床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6,13(2):38-42.

[12]李卓先,陈瑶.立体定向微创术联合活血利水醒脑中药治疗脑桥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6):23-25.

[13]郑利敏.立体定向微创与常规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4,27(5):289-292.

(收稿日期:20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