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草原,一个党支部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员中心户就是一个辐射点;漫漫边境线,一座蒙古包就是一个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位哨兵。近年来,全区各地各级党组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嘱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大力实施思想筑边、组织固边、富民兴边、帮扶强边、共建稳边“五边行动”,积极推进“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不断建强党的基层阵地、厚植党的执政根基,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让党的旗帜在祖国北疆高高飘扬。
作为自治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所辖三个旗均为边境旗的盟市,阿拉善盟坚持“抓统筹促融合、抓基础促保障、抓机制促长效”的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军警地共筑共建水平,不断巩固深化“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为全盟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抓统筹促融合。阿拉善盟始终把军警地融合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出台《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施意见》,统筹利用好军警地各方优势资源,着力加强“军警地党建文化带”建设,切实增强推进思想筑边、践行守望相助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组建了民警党课辅导员和民警党建指导员两支队伍,建立沿边苏木镇流动党课教学点14个、“警营党校”5个,设立“都贵楞”学习小组71个、党员中心户233个、农牧民党员联络点15处,为10个边防派出所建设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确保学习教育覆盖到每一个基层组织、每一名党员群众。
抓基础促保障。阿拉善盟始终把提升组织力、促进组织融合作为基层党建工作重点,组织实施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达标创优工程”,推动军警地党组织共建共享、党员互通互融,着力建强组织固边的战斗堡垒。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牧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基层党组织标准建设实施方案》和各领域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指导手册,落实“六抓六提升”工作举措,坚持“整顿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选树一批”,全盟50%嘎查村晋级为一类嘎查村,后进党组织全部实现动态转化升级,全面提升了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水平。不断创新优化组织设置,建立完善公安边防部队三级党组织书记在地方党组织担任职務工作机制,11个边境苏木镇的边防派出所主官全部进入苏木镇党委班子,35个边防辖区嘎查村实现民警兼任村官全覆盖,96个嘎查村设立党员中心户,努力把每个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抓机制促长效。阿拉善盟制定了《阿拉善“共建稳边”工作方案》,建立推行以军警地党支部联建、信息联通、治安联防和党课同上、大事同议、党员同评、典型同创的“三联四同”工作机制,创新开展“党员先锋维稳+服务”履职活动,全盟21个部队基层党组织与64个驻地企事业单位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开展共建党日活动320余次,组织议军评警、村务警务公开40余次,创建警地共建嘎查示范点19个,组建爱民服务志愿队、党员突击队34支,帮助农牧民化解矛盾纠纷587件,解决实际困难600余件,营造了共建和谐边疆的良好环境。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边境治安管理体系,整合党政军警民边境管控力量,建立军警民共建联防机制,推行驻军部队、公安边防、联检联运党组织“三位一体”联防处置模式,形成统分结合、资源互用、信息共享、联合防范的边防管控格局。建立由综治、民政等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每月开展一次联勤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联合演练,建立军警民治保会、牧户报警点、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中心等站点149个,共同构筑了边境辖区安全稳定阵地。
阿拉善盟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地广人稀、基层党建线长等实际,不断丰富党建工作载体,全面提升军警地共筑共建水平,进一步筑牢了爱边护边思想防线,夯实了守边戍边组织基础,有力维护了边境地区安全稳定,打造了一条边境稳定、社会和谐、群众满意的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