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萍
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要全面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全面贯彻教育“三为主”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全面落实课堂三维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实现课堂高效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构建和谐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和谐的课堂就是一个和谐的小社会,它充满着爱,涌动着追求,喷发着灵性与生机、宽松与自信。只有这样的课堂环境,才是真正落实“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基本条件。我认为,要营造出这样的课堂氛围,前提是民主,关键是教师的角色转变。2003年以来,我逐渐探究出“相互了解,换位理解,平等尊重,关爱宽容”的和谐课堂构建策略,使主宰与臣服的师生关系逐渐被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所取代,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了和谐的小社会。记得一次外出学习后归来,孩子们拥进办公室,一张张乖巧的小嘴流淌著甜甜的思念:“想死你了,苏老师!”“苏老师,你真狠,几天都不见我们了!”“你走了,一看到课表上的数学,我们就失望。”“说实话,你哪天不给我们上课,那一天我们就象没上学一样。”拉手、牵袖、抓衣襟,将我簇拥到教室,浓浓的爱意,延伸到课堂。这样的课堂,象家庭的团聚、朋友的聚会。没有专制,没有歧视,没有拘束和压抑。那样的热情,那样的投入,那样的开放,那样的民主,正是我们师生共同构建的和谐课堂。
二、在生活中学数学
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在教一年级学生数数时,我就组织他们数一数班上有多少同学;教室里有几扇窗子,有多少桌凳;数一数自己有几本书,多少作业本……让学生从小就深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当数学走进学生生活世界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发现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运用有关的数学经验去思考、去解决。使学生真正学到有意义的数学,能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以及学习数学的目的性、趣味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着力于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致力于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主动寻求新知识的生活原型,为新知识的构建和应用找到生长点。
三、在活动中学数学
课程目标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课程设计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让学生摸一摸、量一量、折一折、摆一摆、比一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具体情景中去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直接的经验。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给学生准备了大量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让他们做变形游戏。在活动中,他们深刻地体验到唯有三角形不能变形而具有稳定性,并很快发现了加固桌椅的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活动越充分、越主动,所获得的体验也就越深刻、越丰富,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形成灵活、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方法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抓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新课标理念下,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为使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实际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创设新型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同时,采用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课外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对于教材中的“思考、探索、教学活动”等内容,小组合作讨论是改变“静态”为“动态”的集体学习的最好形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不同性别、不同学习能力的几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讨论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全班组织交流,为学生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此时,教师只是一个顾问,一位合作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获得的能力,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自己获取的,从心态上也得到了满足,从而实现成果共享,进一步丰富活动经验和对知识的多方面理解。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