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新燕
相信所看到的真实数据。
今年4月份,明略数据宣布完成10亿人民币C轮融资,由华兴新经济基金领投。这是华兴新经济基金执行董事邹彦书在科技领域参与的又一笔大额投资。
作为华兴资本旗下投资业务的最早期员工之一,在正式转入科技赛道之前,邹彦书主要聚焦在O to O领域,并参与了对大姨吗、途家、融360、无忧英语、拉勾网、积木盒子、云知声、小米、找钢网、哔哩哔哩、一起作业等明星项目的PE阶段投资。
转折发生在2016年。如果说此前是因为to B项目匮乏,投资人“迫不得已”才选择扎堆在to C赛道,那么在2016年,随着市场信息化进程的明显加速,以及多年繁荣的to C市场的拉动,一批优秀的to B创业公司开始走向B轮后,资本市场的关注度发生了倾斜。
爆发可期。看到机会的邹彦书迅速转身,集中全部精力在科技和金融赛道:“科技和金融赛道往往需要投资人建立起足够高的知识壁垒,比市场更快一步成长起来,同时也需要足够的耐心,这样才有资格并能够持续与创造价值的公司登上同一艘船。”
转身之后,邹彦书快速看准乐信、商汤科技、牛股王、UCloud、天旦网络、明略数据等明星项目。尽管这些项目后来都成为各自领域里的代表性“头部”企业,但在当时,谁也无法预期这些投资决定是否正确。
“难免会有一些质疑声,比如同类竞品数据比它好那么多,为什么你要选择它?或者因为它当时的一些(负面)声音而产生过怀疑。”对邹彦书来说,每一次投资都仿若扣动扳机,都会经过一轮挣扎,但“最终会坚持原则——回到基本面,相信市场逻辑,相信团队,相信尽调结果,相信所看到的真实数据”。
以下为创业邦对邹彦书进行的访谈(节选)。
创业邦:您在华兴新经济基金曾参与投资过类似小米、融360、哔哩哔哩等to C端的明星项目,选择做to B投资的契机是什么?
邹彦书:我是一名理工科的学生,本身对to B赛道有一些情结在里面,来华兴之前就在Fidelity Asia(富达亚洲)看过一些to B的公司,比如第一代CRM公司XTools;但是在当时中国的投资环境里,不看to C是不行的,因为to B公司很少。
2016年左右我选择了科技和金融作为主要覆盖的领域,一方面金融行业当时正处于很好的发展状态,另一方面,我看到在to C的拉动下,to B市场也正迎来很多机会。中国应该是网络银行发展最好的市场之一,支付宝在高峰期一秒钟能处理30万的订单量,稍微大一点的商业银行一天的交易量超过1亿笔。国内很多to B公司从创立第一天起就要为服务大型客户做准备,不断提升技术能力,中国正处于快速信息化进程中,我认为这中间发展空间非常大。
创业邦:但to B向投资有一定门槛,如何重新建立投资逻辑?
邹彦书:基本面是不变的,首先要从大趋势中寻找机会。to B市场的发展往往是靠底层技术来驱动,“能否产生颠覆市场的技术”可以作为一个明确的投资方向去研究。就像我们看大数据,是因为市场信息化是必然;看人工智能也是因为智能化;看IoT(物联网)是因为5G。
其次,有了方向,就可以垂直到行业里去搜罗一批优秀的创业公司。在大家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优秀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往往能够共同成长。当然,针对基础技术,我也会读论文,跟行业里的专家去沟通。总之都要下苦功夫,没有捷径。
创业邦:华兴新经济基金在大数据领域的布局策略是什么?
邹彦书:作为一家PE机构,华兴新经济基金主要看成长期和中后期的项目。我们是生态链的打法。大数据分四层:最底层的技术层,我们投了云计算UCloud;上面一层是数据库、数据存储,我们一直在关注,一旦出现符合我们需求的公司就会布局;再往上有数据源,机会比较少;最顶层就是大数据在各个功能模块和行业的应用,这层我们投了明略数据和天旦。我们也一直有关注SaaS(企业服务)公司,但目前看到的绝大部分的SaaS公司,从它们的收入体量和成熟度来看,对我们来讲还是有些偏早期。
创业邦:华兴新经济基金领投了明略数据C轮,类似这种大数据公司,您是如何判断其投资价值的?
邹彦书:看赛道和团队。关于赛道,首先我很看好中国传统企业信息化这件事,其次才是思考可以从哪些行业切入进去。
过往大数据公司最青睐金融行业,因为这个行业自身信息化程度比较高;但整个金融大数据市场已经是红海,所有人都说要去做金融,但银行方面并不能很好地去辨别孰优孰劣,加上政策层面的影响,我们在这个红海市场里还是会比较谨慎的。
华兴新经济基金在看数据领域投资标的的过程中,访谈了银行、公安、轨道交通等看起来很传统的公司。我们发现这些公司在数据底层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准备,也对数据指导业务趋势有很清楚的认识;问题在于行业数字化程度仍然不足,市场上也找不到合适的服务商,这就是明略的市场机会。
明略数据首先切中了公安、工业以及其他若干蓝海行业,这些行业本身痛点明显,市场也足够大。其次,明略数据的团队,从创始人到高管、产品经理,组织都非常完整,尤其是高管团队,很多都曾是其他创业公司的CEO,明略能有这么强的凝聚力,非常难得。
创业邦:您曾表示“结构化的数据智能化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现在更多是非结构化数据的智能化过程”,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基于这一点,您还在关注哪些新机会?
邹彦书:变化往往与底层技术的发展有关:只有云計算发展起来,更多数据才能够被存储、被分析;当视觉识别、声音识别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转化成可以解析的数据结构。非结构化数据的智能化过程是因为各种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转化和编译上事先突破,才能够进展到新的阶段。
我们持续关注各个传统行业在信息化改造过程中所产生的机会,以及人工智能在各个垂直领域的应用。比如医疗影像行业,正在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变得不再完全依赖人工,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让机器先进行初筛。此外,我们也有计划在底层技术变革及硬件机会上进行布局。
创业邦:对于中后期的大数据公司来说,它们真正的壁垒是数据吗?
邹彦书:要分类看。如果这家公司能拿到独特且合规的数据,那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壁垒,只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公司都不太容易获得这类数据。大部分公司像明略数据一样,更多的是将产生存、储于公司各个部分的数据抽取出来,进行分析整理,将这些数据梳理成业务语言,这要求大数据公司必须非常理解甲方的业务,也是这类公司的最大价值所在。
还有一类公司,能够在一个大的市场中,从最初就在线下场景端布局,通过硬件获取数据,且能把后端打通,这类公司的价值同样非常高。
创业邦:最后这类公司,具体在哪个领域?
邹彦书:IoT。
创业邦:IoT早就有了,但一直不温不火,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点又获得关注?
邹彦书: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底层技术的发展。比如5G来了,运算速度、带宽、数据等等都会上升一个量级,IoT势必将随之得到很大提升。当前AI的发展也为IoT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谷歌、亚马逊发布智能音箱就是一个信号,国内的BAT也都在做相关尝试。当然这只是一个入口,接下来会有各种连接。
创业邦:中国的to B领域会诞生像美国的Salesforce、Oracle一样的巨头吗?
邹彦书:会。其实华为、海康威视都算是to B领域的巨头公司。移动互联网为中国to C行业带来了快速赶超国外的机会,下一拨该轮到科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