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秋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面临着新地位、新学生、新“对手”、新家庭的变化,教师逐渐成为一种高危职业,遭受学生以及家长辱骂、殴打的现象层出不穷,加强教师保护成为保护人权的内在要求和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必由之路。而加强教师保护需要发挥教师自身、社会、政府的合力。
关键词:教师保护;新形势;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新地位:教师地位日益下降
“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天地君亲师位”,古人是何其尊师重教,现今教师这一崇高地位正悄然改变。一从称谓看,以前多称“先生”“夫子”“师父”“老师”,现在学生更多直呼其名,甚至部分学生私下给教师起绰号,在公开场合对教师进行调侃。二从学生眼中教师的用途看,自古以来,教师乃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而今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唯分数论”的背景下,教师逐渐被工具化,在部分学生眼中,教师只是提高分数的工具。三从教师的收入来看,在当今物价飞涨的年代,教师的工资待遇仍未有大提高,工资比部分民工还低,通常情况下,财富决定话语权,决定社会地位。这就导致很多人对教师产生轻视,没有敬畏之心。
2.新学生:个性乖张、价值多元、心理问题突出
如今的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刚强高傲,乐于表现但心理脆弱,部分学生不通情理。 与此同时,社会化的学生,必然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价值观也呈现多元性特点,具体表现在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尊崇道德与行为功利相矛盾,价值取向的不稳定与价值目标多层次且短期化。此外,随着手机的普及,部分自制力低的学生整日沉溺在虚拟世界,缺乏与现实世界的直接接触,缺乏和父母、朋友、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正常的情感交流,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加大了教师教育的难度。
3.新“对手”:信息网络发达
大众传媒通过传递的信息形成的舆论环境影响大众,它传递的信息极有可能是扭曲的、不真实的,具有很大成分的个人色彩。“媒体往往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采用很多刺激性的因素:凶杀、暴力、案发等。”一些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赢得观众,罔顾道德与法律,在没有考证的情况下发报道,引导舆论,误导大众。在教育领域里,则体现在当个别教师犯错时,教师行业全遭批;当教师打学生事件发生,不问缘由,片面报道,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二是网络信息的发展,削弱了教育的影响力,削弱了教师的地位。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现实条件,但是也存在弊端,网上的内容良莠不齐,主流与非主流并存,高雅与低俗并存,学生因鉴别力、选择力相对较弱,很容易受腐朽、错误思想的侵蚀,弱化教师正面教育的效果。此外,在传统的教育情境中,教师掌握全部信息,教师的言行具有绝对权威。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教师手中掌握的信息,降低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地位。
4.新家庭:家庭结构单一
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和经济压力的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转变,致使中国家庭结构呈现出宝塔型又称“421型”,即在一个家庭中只有一个小孩,但由6个成年人共同呵护、养育。在实际社会,这种家庭结构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绝不允许孩子受到伤害。不允许教师过多批评、打骂孩子,一旦孩子受到伤害,就丧失理智,对教师横加指责,甚至找人殴打教师。
1.社会——转变思想观念,加强道德建设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人把过多的期待放置于学校教育,造成家庭、社会教育缺位,一旦学生出了事情,就把责任推卸在教师身上,若是教师被学生打、挨家长骂,受到侮辱与伤害,人们则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主张息事宁人,也很少有人在意教师的情感与心理。因而,家长需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承担教育责任。父母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孩子存在不良心理或暴力倾向时要更加关注孩子,引导孩子学会调节情绪,主动与教师沟通。此外,加强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净化社会风气也是重要的途径。
2.政府——完善教育机制,保护教师权利
教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有关教师权利的立法仍然不完善,有关规定仍然处于模糊状態,使得教师保护自身权利时常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因而,为更好地保护教师的权益,政府不应只着眼于学生的权利保护,不能把重视教育只停留在宣传、精神上,也要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利,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落实法律规定的教师享有的合法权益,确保教师在自己受到他人伤害时能有法可依。另外,为确保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部门在给予教师惩戒权的同时还要规范教师惩戒的界限,规定惩戒力度大小,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哪些必要的处罚,教师要避免哪些过于粗暴的处罚;对学生的伤害哪些可以定义为体罚,哪些属于惩戒。防止有些家长对教师产生误解,无理取闹。
3.学校——改革课程设置,完善数据监控
一方面,要重视心理健康课程以及音体美等娱乐性课程,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增设心理健康课程十分有必要。学校应动用各方力量保证心理健康课的有序进行,同时还可辅助性地开展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活动。还要避免音体美等娱乐性课程成为高考指挥棒下的牺牲品,导致学生宣泄口被堵塞,心理压力不断积淀导致暴戾行为的爆发。在另一方面,树立大数据思维也是适应时代的必要。新时代背景下,将大数据嵌入教师保护是实现维护教师权利与实施大数据战略的双赢路径。加强相关技能培训,提高教师运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从而为教师保护提供现实条件,真正发挥大数据的资源优势。再者,学校要端正立场,切忌心里只有学生而无教师,当出现师生矛盾时,校领导要及时介入,充当“润滑剂”,缓和两者矛盾;当发生暴力事件时,学校不要为了堵住舆论和家长之口,把当事教师推出全力承担,而应积极主动出面与家长交涉,降低影响面,将双方的损害降到最低。
4.教师——强化防范意识,树立维权意识
一是强化安全防范和证据意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留心,对于部分有心理问题、充满愤恨、存在暴力倾向的学生,要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通过说服、讲理、启发等方式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还要避免直接的刺激,使其情绪突然爆发。为了避免家长、学生倒打一耙,一些群众不明事理地火上加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学会留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在正当地教育学生时最好选择公共场合,避免单独相处,以便持有证人。另外,教师还要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比如摄像头、录音笔等监控工具。二是树立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通过合法程序向有关法律部门申诉,维护教师职业的基本尊严,必要时还可以借助社会舆论寻求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使事情得到公平、公正、合理的解决。
[1]习近平.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N].人民日报.2013-09-10(1).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407/1314.html,199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