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苏兴华
摘要:在这个互联网经济的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来贷款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随之来的网上贷款纠纷也越来越多。本文从高校大学生网络贷款消费的现状阐述,来着重分析高校大学生网络贷款消费需求,得出了高校大学生网络贷款消费需求关系的未来完善的结论。
关键字:大学生 网贷需求 消费行为
“河南某大二学生,通过借用、冒用28名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家庭住址等信息,分别在诺诺镑客、人人分期、趣分期等十几家网络小额贷款或信用评估平台,共计贷款58.95万元,因无力偿还于2016年3月跳楼自杀。”①这个报道只是冰山一角,但也反应出来了现在高校大学生网络贷款消费存在的问题,解构高校大学生网贷需求,能够帮助高校掌握学生思想,正确引领学生意识。
一、 高校大学生网络贷款消费的现状
“随着网络借贷快速发展,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受不良网贷平台诱导而过度消费的大学生成了各家网贷平台争抢的客户。”②研究显示,有八成的高校大学生以为本人能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在通过网络贷款进行消费时,有百分之十五的大学生觉得承受,有十分之一的大学生觉得如果面临经济拮据的情况会通过贷款来维持原有的生活消费。也就是说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对网络贷款消费的接受认识度高。
高校大学生普遍对高档电子产品有追求,有三分之一的高校大学生会使用网络贷款的形式来购买电子产品。譬如平板电脑、手机、单反等产品一般都要几千元,他们不敢直接向父母开口,一般会选择网络贷款分期的形势,先让自己拥有产品,然后再进行还款。高校大学生网络贷款消费金额一般在五千以上,人数随着金额的上涨而递减。
二、 高校大学生网络贷款消费需求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强的消费欲望,他们本身是成年人,但又不具有独立的经济来源。”③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贷款需求来源于超前的消费心思。由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特别的消费心思,致使他们大多喜好寻求时髦,喜好购置风雅高等的商品,而追求疾速换代的电子产品恰恰能让他们对保有对新事物的猎奇心和购置的愿望,而且通过购置这些电子产品来让他们得到一种虚拟的满足,因而高校大学生们对网贷趋附者多众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贷款需求来源于攀比的消费心理。由于高校大学生网贷需求主要是为了购置“苹果”等知名电脑、电话电子产物。这个特别的消费群体会互相影响。比如,如今的高校大学生大家都有电话,可是他们没有满意,而是去寻求名牌,选择那些电话中的阔绰品,见到身边的同窗有了名牌的电话、电脑,就不甘于落伍,非要人家有我也得有才行。于是选择来网络贷款分期的形势购买手机名牌,哪怕是背上债务也在所不惜,这反应出高校大学生们的网络贷款需求存在严峻的攀比消费心理。
三、 改善高校大学生网络贷款消费需求的策略
高校大学生树立准确的网贷需求认识要从父母做起。俗语说: “爹娘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高校大学生引导准确的网络贷款需求认识爹娘起首要作用,要从自身做起增强对后代的消费监视管控。爹娘在往常的需求消费中要贯穿适度消费、量入为出的教诲,对后代的消费情况要有一个大约的把握。一旦高校大学生出现超出范围的费用索要状况,要与后代耐心的沟通,不该任后代欲取欲求,对后代无理要求要克制,而且要劝诫后代,爹娘不会为后代的虚荣心思买单。这样高校大学生就会在有网络贷款需求时进行仔细的思索,减少乃至杜绝网络贷款需求消费的举动。爹娘的监视管控对高校大学生的网贷需求消费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增强学校文明建立,培养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高校“要加强消费教育、信用教育、法律教育,完善消费教育体系,提升校园文化环境,内化健康的消费观念。”④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培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有更多的是培育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因此,学堂应着重学校文明建立方面,学堂社团和学生会是高校大学生进行疏导交换的主要场合,学校可以鼓励高校社团与学生会进行丰厚多彩的文体运动,比方对于网贷消费弊端的辩论会,或者是加入网贷理智志愿者的行动等。以专业或者班级为单元,每星期进行阳光运动,让高校大学生更多的走出来,不但可以减少网络不良信息的熏染,还能给同窗提供了交换情绪的时机,更能提升大学生们的身体素质。
結束语
本文阐述来高校大学生对网络贷款认识度与需求,分析来大学生网贷需求是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的心思,提出了改善高校大学生网贷需求要父母监管、学院教育两手抓。为减少高校大学生网络贷款消费需求提供了指导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 宋雁慧.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5(05):93-96.
②谢留枝.如何解决大学生网贷出现的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6(19):73-74.
③林丽群.网贷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培育探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03):48-50.
④逄索,程毅.大学生网贷成因分析及其风险规避路径——基于上海市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的实证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7(02):107-111.
作者简介:
王莉(1971年- ),女,汉族,辽宁省, 高级实验师,哈尔滨工程大学固体力学 工学硕士,
苏兴华(1982年-),男,汉族,黑龙江省, 助教,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领域工程 工程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