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邦联国会获取贸易管辖权及其失败原因

2018-08-28 05:10王彬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8年7期

王彬

摘要:独立战争后,英国对美国采取贸易禁令,美国的对外贸易陷入困境。许多有识之士、众多商业利益集团及部分邦议会纷纷呼吁授予邦联国会以贸易管辖权,以对抗英国的经济封锁。邦联国会两次试图获取贸易管辖权的努力,因邦联的体制性缺陷而失败。

关键词:邦联国会;商业贸易;贸易管辖权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美国的财税体系与早期国家建构(1776-1789)”(2014CLS017)阶段性成果;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美国革命时期的财税政策与早期国家建构”(2014-qn-330)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1783年英美《巴黎和约》的签订,美国获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战后,美国的商业贸易呈现对外贸易遭英国禁运、各邦对外贸易存在摩擦和国内贸易市场相对和谐的特征。独立战争后,英国对美国采取贸易禁令,美国的对外贸易陷入困境。许多有识之士、众多商业利益集团及部分邦议会纷纷呼吁授予邦联国会以贸易管辖权,以对抗英国的经济封锁。邦联国会两次试图获取贸易管辖权的努力,因邦联的体制性缺陷而失败。

一、战后美国内外商业贸易的状况

美国的对外贸易没有随着英美战争的结束而有所好转,反而继续遭遇英国的贸易禁运。1783年5月20日,英国颁布了针对美国的贸易禁令,美国货物只允许使用英国船只而非美国船只才能运输至英属西印度群岛,并对运往英国的美国货物征收重税。[1]与此同时,西班牙也关闭了美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港口新奥尔良港,并禁止美国与西属加勒比群岛的传统商贸。这些禁令对于长期以对外商贸为导向的美国经济而言可谓当头一棒,对于渴望复苏经济、恢复战后秩序的美国人民而言无异雪上加霜。受上述禁令影响,长期紧缺的英国商品蜂拥而入,而美国渔业、木材、农产品等商品出口额虽有增长,但却远低于进口额。1783年和1784年,美国的进口额分别是出口额的4.57倍和4.88倍。[2]严重的贸易出超不可避免地致使美国原本稀缺的硬币大量流入英国,极大地损害了美国商业利益。

根据《邦联条例》,邦联国会无权管理各邦商业贸易,各邦在外贸上各自为政,存在某些摩擦。自殖民地时代以来,新泽西、康涅狄格进口的绝大部分商品是从纽约港转运而来,因而也就将这些商品关税拱手让给纽约。为了充盈自己的财政,它们通过多种举措试图改变进口贸易对纽约的依赖局面。新泽西的商业利益集团认为应当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但是在议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农场主们及其工匠利益集团一致认为,由于受地理位置影响,新泽西在发展独立的对外贸易过程中困难太大,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将直接导致商品价格提升,不利于其自身的利益。1783年,新泽西议会颁布法令,本邦所属港口对国内外所有商人免费开放,并对所进口商品均免征关税。康涅狄格也出台了类似的优惠政策。尽管受自身地理位置和经济比重过小所限,该政策成效一般,但却引发了邻邦纽约的强烈不满。纽约议会先是对所有自纽约港口进口的英国商品征税,继而宣布新泽西和康涅狄格进口的全部商品,须额外缴纳美国本土商品4倍的入关和报关费用。[3]

由此可见,各邦无法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对外贸易的危急局面。许多政治精英预言,美国的独立将被英国的贸易禁令扼杀,存在再次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危险。他们意识到建立统一贸易政策的必要性,纷纷呼吁各邦“授予邦联政府管理美国贸易的权力”,制定贸易法规,与其他国家缔结贸易条约,以举国之力对抗英国。[4]

相比于对外贸易的政策各自为政,美国的内部贸易政策则较为统一。有学者详细研究了纽约、宾夕法尼亚、弗吉尼亚等9个邦的贸易政策,认为邦联时期通行的贸易规则是各邦对其它邦的商品实现免征关税的互惠政策,所缴纳货船的吨位税是相同的,美国国内不存在邦际贸易壁垒。[5]为了反制英国的歧视性政策,各邦对美国船只运输的进口货物所征关税远低于英国船只运输的进口货物。国内统一的贸易市场有助于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国家认同感迅速攀升。

二、邦联国会获取贸易管辖权的动因

面对这一困境,很多邦意识到统一管理对外贸易事务的必要性,呼吁授予邦联国会贸易管辖权。1778年,出于对外贸易严重依赖纽约的不满,新泽西议会指出,贸易管辖权由各邦掌控,将持续增加联盟的困难,不利于联盟的整体利益和各邦的自身利益。各邦应授予大陆会议管理对外贸易的“惟一且独占性权力”,所得关税可用作建立和武装海军,保护联盟贸易和共同利益。如此一来,既可增加大陆会议的财政收入,也可减少本邦所缴纳的摊派等费用。1781年2月3日,在讨论各邦是否授予大陆会议征税权时,约翰·威瑟斯庞和托马斯·伯克等代表就提议各邦应当授予大陆会议“监管各邦商业政策的权力”和“对进口货物征收关税的权力”。虽然该提议在大陆会议内部表决通过,但在各邦批准时因罗得岛的反对而功败垂成。

战后,为了应对英国贸易禁令,1783年9月,马里兰议会一方面宣布对英国商船运输的进口货物征收关税,一方面指示其邦联国会代表同意修订《邦联条例》,授权邦联国会出台法规禁止美国商船以外的外国商船运输的进口货物。10月,弗吉尼亚议会建议各邦必须授予邦联国会禁止进口英国商船运输的西印度群岛农贸商品的权力。12月,宾夕法尼亚议会建议授予邦联国会管理对外贸易的“所有权力”。新泽西议会也同意授权邦联国会“管理对外贸易的排他性权力”。

与此同时,自身商业利益受损的各行业商业集团也纷纷呼吁授予邦联国会管理商贸的权力。他们发布了一份公开信,呼吁通过多种方式督促各邦议会授予邦联政府贸易管辖权。新英格兰和中部邦的商人热切期望各邦同意邦联国会管理对外贸易。制造业商人利益集团期冀邦联国会对国外工业制成品加征高额关税。进出口贸易商人利益集团希望将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商船驱逐出美国市场,由美国的商船运输进出口货物。

三、贸易管辖权的争论及失败

在形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英国对美国的贸易禁令严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只有邦联国会获得对外贸易管辖权,美国的对外贸易才能迅速崛起。但该决议在交由各邦批准的过程中却引发巨大的争议。弗吉尼亚议会表示同意该决议,同时呼吁其它邦尽快批准。南卡罗来纳议会则陷入争论中。许多议员一致认为,邦联国会的对外贸易管辖权应仅限于美国与西印度群岛的贸易,而非与欧洲国家的对外贸易。他们忧心英国进一步强化对美国的贸易禁令,反而加剧美国的贸易恶化态势。实际上,南卡羅来纳真正担心的是一旦邦联国会获得全面的外贸管辖权,将使其对外贸易被航运业发达的新英格兰各邦掌控。直到1786年,南卡罗来纳仍旧为批准该决议。

在各邦尚未批准该决议前,邦联国会再次探讨贸易管辖权问题。与上次仅仅涉及各邦授权邦联国会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不同,这次探讨则试图通过修订《邦联条例》来构建制度化的贸易管理权力。1785年2月16日,以弗吉尼亚代表詹姆斯·门罗为核心的一个委员会向邦联国会提交了关于修改《邦联条例》第九条的一份报告,要求诸邦授予邦联国会管理美国内外贸易的“惟一且排他性权力”。同时,这份报告也在以下方面对邦联国会的权力进行约束:

(1)美国公民所缴纳的商品关税不得高于外国公民;

(2)各邦议会有权禁止本邦进出口贸易;

(3)邦联国会从某邦所征税款归该邦财政;

(4)邦聯国会的法令须得到至少9个邦的批准即生效,不必13个邦全部批准。

根据该报告,邦联国会和各邦权力可以实现有效制衡。邦联国会表面上获得了国内外贸易管辖权,但所得税款却归各邦支配。这样既避免了邦联国会试图通过管理国内外贸易而扩张权力的质疑,又能够有效增加各邦财政。

该报告在邦联国会内部掀起巨大波澜。支持者认为,该修正案如能获得各邦批准,能够确保国内贸易自由,终结英国商船运输美国商品的“魔鬼般的贸易”;国家统一的贸易政策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确保美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取更多利润,维护美国的商业利益。这份报告同时激化了不同地域的利益冲突。南部许多代表质疑邦联国会试图获取美国对外贸易的“垄断性权力”。该报告的内容一旦生效,南部邦将被迫使用北部邦的商船运输货物,北部邦将会垄断美国的对外贸易,并可能趁机压低南部邦农产品的价格,抬高运输费用。马里兰代表詹姆斯·麦克亨利指出,这份报告是为新英格兰地区的商人利益集团设计的,有利于其海运事业的发展,却严重损害了南部众多种植园主的利益。最终,不同地域的利益矛盾导致该方案无果而终。

此外,这份报告还引起了部分代表队邦联国会集权的担忧。有代表认为这是对《邦联条例》的“恶意攻击”,必须引起高度警觉。自殖民地时代以来北美深厚的民主传统也使得很多人士对邦联国会可能会滥用各邦授权而忧心忡忡。埃德蒙·伦道夫认为,邦联国会的集权将引发人们对其“滥用权力的恐惧”。塞缪尔·布莱恩质疑,邦联国会应有监管贸易的权力,但这将使其陷入“集权和滥权的无底洞”。他担心,邦联国会利用当前局势获得的“危险权力”,将使人民“渐渐失去警惕”。

迫于无奈,邦联国会的视野重新回到1784年4月30日的决议中。到1786年3月,南卡罗来纳、佐治亚和特拉华依旧未批准该决议。弗吉尼亚、纽约、马萨诸塞等邦虽批准之,但前提是所有邦都批准,它们的授权才能生效。结果,出于地域利益冲突和对邦联国会滥权的担忧,邦联国会获取贸易管辖权的努力最终失败。

究根结底,贸易管辖权问题是由邦联体制的缺陷造成的。表面看,邦联国会获取贸易管辖权的失败是因修订《邦联条例》需征得13个邦的同意这一条款所致,但深层原因却在于“地方主义的泛滥”及由此导致的“13个主权国家彼此争斗”。尽管各邦均认识到“地方主义给国家带来的严重危害性,同意授予邦联政府更大的权力”,但却因地方利益的牵绊而失败。基于此,美国的政治精英对国家体制进行第二次设计,试图有效解决困扰他们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Proclamation at the Court of ST. James, July 2, 1783”, in Francis Wharon, ed., The Revolution Diplomatic Correspond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Vol. VI, Washington, D.C., 1889, p. 541.

[2]“Values of Exports to and Imports From England by American Colonies and States: 1697-1791”, in Bureau of Census,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lonial Time to 1970, Part II, Washington, D.C., 1975, p. 1176.

[3] Merrill Jensen, The New Nation: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Confederation,1781-1789, Boston, 1981, pp. 338-339.

[4] Alexander Hamilton, “The Continentalist”, in Henry Cabot Lodge, ed., The Works of Alexander Hamilton, Vol. I, New York, 1904, p. 271.

[5]Merrill Jensen, The New Nation: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Confederation,1781-1789, pp. 34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