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需要从上到下的改革

2018-08-28 09:47寇佳丽
经济 2018年15期
关键词:人群医院管理

寇佳丽

提到健康管理,可能大多数人最先想到饮食搭配和运动健身。从医学的角度看,健康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如此。“健康管理”一词的来源,也不单单是很多观点认为的“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随着消费升级和国内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曾经,没生病就不去医院是一种习惯;如今,没病也去医院或体检机构筛查潜在致病因素,也成为不少人的新选择。不过,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如何,产业规模如何,有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却又是另外一回事。

源于保险业的营利心态

所谓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健康管理立足于找出隐藏在人群中可能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预防或解决。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

健康管理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性管理服务,主要应用在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防治与管理,比如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對健康人群提供科学评价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说起健康管理的最早业务,不得不说美国的保险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医疗保险主要针对三类人群,一类是65周岁以上的老人,一类是收入较低的人群,还有一类是工薪族。为了能够更加市场化地做好医保服务,政府将医疗保险的项目打包给商业保险公司。比如,有1000个人需要购买医疗保险,政府为每个人负责3000美元,后者就把300万美元预付给商业保险公司,并与保险公司约定多留少补。也就是说,没人生病,钱就是保险公司的;生病的人很多,钱不够公司自己出。很多商业保险公司愿意承担这些项目,但他们也很想赚钱。怎么办?这些公司就围绕受保人开展一系列以减少大家生病为目的的健康维护工作,英文词为health care promotion(健康促进),那时还不叫健康管理。”清华大学医学院健康中国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周生来这样告诉《经济》记者。

1986年前后,世界卫生组织召开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对“健康促进”的组织建设提出了非常详细的系统设想。随后,美国政府在很多公司、组织和单位开展了以促进大众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工作,通过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习惯来减少生病的概率和降低慢病的复发率。

周生来告诉记者,留学三年,他发现,“看病难、看病贵”几乎是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难题。“各行各业,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找到一个标杆,然后其他国家去学习人家,但医疗领域不存在这样的标杆。”

以美国为例,看病容易,但非常贵。周生来的一个朋友在美国中风,没有当地医保,住院45天,花费110万美元。如果患者有医保,要按照政府规定,到指定医院找指定医生就诊,需要排队,看病也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英国,看病不贵,但很难。布莱尔担任英国首相期间,曾经收到过当地一位老人寄过来的牙齿。原因在于,这位老人牙齿松动,但拔牙却要排队等到半年后;老人不堪忍受,自己拔了牙齿,寄给布莱尔表示不满。

“中国的特点在于,看病不是最贵的也不是最难的,但两者皆有。对于慢病的治疗,多少医院不断接待同一位患者,为什么?因为病人出院,医院就不管了,不管患者是否吃药,是否健康饮食,那复发概率当然比较高。如果我们能够对慢病患者进行有效管理,就可以减少医疗机构的压力,也可以减少政府的医疗保险负担。基于这一点,2001年11月,我将美国的相关理念引进中国,并翻译为‘健康管理。”周生来说。

上医治未病:有骨有肉才行

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可见,中国的传统医术历来注重预防。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武滨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预防的角度看,中医的确与健康管理存在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说,中医也是健康管理理念的一个源泉。

“不得病才是健康管理的终极目标。现在很多人相信西医,但大家不知道,一旦人们患病,医疗手段或者药物的干预效果都是有限的。更不用说,很多病情并不能根治,只能去控制或者稳定它。”武滨这样说。

周生来指出,中医理念当然很好,遗憾的是,国人没有对其进行足够深刻地挖掘与探索。

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高血压人口2.7亿,每年新增1000万;20周岁及以上的人群中,有9240万人患有糖尿病,而处于该病前期的人数则高达1.482亿。但是,在所有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增加的因素中,不可控因素只有三个,即家族史、男性、年龄大于60岁;其他均为可控因素,比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症、吸烟、缺乏运动等。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通过调整生活方式,90%的Ⅱ型糖尿病、80%的冠心病、55%的高血压和40%的肿瘤都是可以预防的。

“以前,人们生病多是天灾;现在,都是人祸,也就是个人行为导致的。”周生来如此强调。因此,健康管理的推广和发展极其重要。

健康管理主要做什么呢?两件事,病前预防和病后管控。

以糖尿病为例说明。正常人空腹血糖约在3.9-7.0mmol/L之间。到体检机构监测,个人水平介于上述数据之间,就没有患病。但是,5.6-7.0mmol/L实际上是一个“窗口期”,如果一个人长期不注意运动和饮食,长期保持空腹血糖在5.7到7.0之间,两三年后,患病风险就会大大提升甚至直接患病。但是,如果对潜在患病风险因素进行管控,就可以将空腹血糖调节到3.9到5.6之间,消灭风险源头。这是健康管理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健康管理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对疾病患者,尤其是慢病患者进行病后调理与恢复。很多媒体会用“猝死”这个词。但从医学角度讲,“猝死”并不存在。引发“猝死”的多为心源性疾病(心脏疾病以及并发症),而导致心源性疾病的最常见因素便是高血压。很多人在患高血压以后并不知情,因高血压并不会造成明显的不舒服,时间久了,患者还会适应它,导致对治疗的忽视。长期且稳定地服用降压药,可以对高血压进行有效控制,阻断其与心源性疾病的发病关联。

健康管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017年8月份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长期呈现上升趋势,并逐渐趋于年轻化。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01%,城市为42.61%,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此外,中国各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已成为易患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也就是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沿海和经济发达的城市,亚健康人群的比例非常高,其中北京约为76%,上海约为73%,廣东约为74%。

尽管如此,健康管理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却是一言难尽。从纵向来看,健康管理大致包含三部分:个人健康信息管理、个人健康评价(事前)、慢病管理(事后);从横向划分,则有运动管理、膳食管理、心理管理和戒烟限酒。只不过,在所有分类中,似乎只有“个人健康评价”这一项在国内发展较为成熟。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医院管理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庆明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很多医院相继设立规模较大的体检机构,我国健康管理的基础部分得到了夯实。

“不管是专业体检机构还是公立医院下属的体检机构,都逐渐成熟。体检也从过去比较浅层次的检查发展到成立个人档案或者追踪式的检查,成为我国健康管理中唯一一个找到成熟营利模式的项目。不过,即便如此,国内的体检机构也不是非常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体检过度。在海外,尤其是美国,很多体检项目两三年检查一次就可以,但是我们习惯性地每年都把能做的项目做一遍,然后呢,没有针对个人的人性化专项体检。尤其是在企业里,所有员工的体检都一模一样,没有差别。”冯庆明这样解释。

医库软件公司董事长涂宏钢则告诉《经济》记者,从全世界来看,中国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很差,从速度上看,恰恰是我们发展得比较快。

“别的国家用10年做成的事情,我们用3年追赶上,这就很不错。当然,普遍地说,健康管理在国内外其实都没有发展到很完善的阶段,大家都在努力。该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与经济水平、医疗技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不可分割。”涂宏钢这样说。

如果不是经济水平推进生活水平上行,人们就不会有钱追求更高层次的健康;而数字化管理和创新覆盖全产业带来的可穿戴设备,也为人们进行日常健康数据追踪提供了可能;另外,医疗器械不断进步,诊疗手段不断翻新,也为健康危害因素的筛查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涂宏钢还指出,从受众角度分析,健康管理产业目前主要针对以下人群。

第一,效益非常好的企业员工。为了提高员工福利和企业文化水平,企业会主动购买一些与健康管理有关的服务,提供给员工;更好一些的企业,会为员工在第三方机构建立健康档案。

第二,高净值人群,比如券商和投资等金融领域从业人员、影视界人士、私人业主。这类人群对健康有更高的要求,甚至会有自己的保健师和营养师。

第三,网络筛选出来的大众消费者或者亚健康人群。这些人可能睡眠差,有高血糖、高血压等。一些保险企业通过网络找到他们,为其提供健康管理保险,同时定期给上述人群授课、提供筛查服务。不过涂宏钢也告诉记者,从经验来看,上述做法并不成功。

健康教育网荷尔蒙饮食技术首席培训师魏红长期从事食疗的教育与培训。她告诉《经济》记者,在中国,3年前可以在工商部门进行与“健康管理”相关的企业登记,大家都知道其中的市场潜力巨大,消费者却多不买账。

“中国的亚健康人群太大了。但是,大家还是不太接受健康管理的方法,原因在于他们抗拒一些机构的健康管理方式。很多人,去医院排队挂号,花多少钱都乐意,因为医院的公信力摆在那里。健康管理机构的检测手段和设施可能比医院还好,但人们就是不太相信它。对于公立医院以外的机构,大家的态度整体上是‘浅尝辄止,做个体检就算不错了。”魏红这样解释。

发展障碍如何破除

完全由公立医院担当起健康管理在中国的推广与发展重任,是否可行呢?冯庆明和涂宏钢均给出了否定答案。

冯庆明表示,简单说,中国的医疗保险就是“切蛋糕”模式。比如,政府有10个亿可以用在医保领域,下面有10个医疗机构等着分,政府按照这些机构的规模与重要性将钱分下去,便不再对后续事务过多关注。

“这种模式的管理水平很差,从一开始就只顾中间的治疗环节,没顾上两头,也就是预防和对病患的监督管理。现在要医院来承担这项任务,除非政府再拨款,否则医院自己也顾不上这么多。我国真正的公益性医院非常少,甚至可以说没有,医院里的医护人员也要赚钱养活自己。”他这样补充道。

涂宏钢则指出,恰恰是中国目前的医疗体制,阻碍了健康管理的发展。

“中国的医保制度存在各种不足,哪个国家不是呢?医保在所有国家都是一个大难题。但是,中国的基础医保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了,从感冒、发燒到大病诊疗,医保覆盖面很广泛。在国外,随便挂一个号就要三五百美元;在美国,骨折处理一下,24小时护理,需要3万美元左右。相对来说,中国医疗的人力成本低廉,所以看病实际上不贵。因为没有贵上天,大家就不把得病当回事;不当回事,购买健康管理服务的愿望就低。”

涂宏钢还告诉《经济》记者,健康管理在国内“叫好不叫座”,让很多传销组织钻了空子。很多减肥机构和美容院打着健康管理的幌子,做着传销的骗局,需要引起监管层的重视。

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会长刘天鹏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需要来自国家层面的法律规范与具体指导。

“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康管理在国内,一没有行业协会和行业规范,二没有具体的发展措施和法律规范。大家对该产业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但是想要抢占市场的人很多;地方政府就算想要扶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令人感到很纠结的一点。另外,从管理机关来看,上到国家卫生部,下到县里的卫生健康委员会,大家对健康管理的认识和接受度远远不够。有的人觉得医院轻车熟路,应该主导;有的则不赞同。没有人可以出台具体方案,私人资本和企业只能边走边看。还有一点,就是人才培养。所有产业的发展与完善,最终都归结到‘人才这一核心问题上,国家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与健康管理专业有关的人才。”刘天鹏这样强调。

与商业保险同崛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普外主任许光中告诉《经济》记者,国内医保投入最大的,一个是肿瘤,另一个就是心脑血管疾病。得了大病慢病,城镇居民一般可以报销医疗费用的70%-80%。对国家财政支出而言,这也是不小的压力。

“如果健康管理产业能够得到充分完善的发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压力。无论如何,预防或者筛查病因都要比生病住院花钱少,而且少很多。”许光中如此强调。

涂宏钢则指出,中国健康管理产业的未来,很可能是伴随着商业保险的发展而崛起的。

他说:“商业保险和健康管理之所以存在正相关关系,是因为从理论上讲,健康管理和消费者是分别处在河岸两边的,需要有一只船来对双方进行沟通。消费者太少,健康管理做不起来;健康管理太贵,消费者不愿意购买。恰因此,商业保险公司可以踢第一脚球。因为商保公司有实力聚集大量消费者,也有实力先支付这笔钱,从而借助优质服务和低廉价格形成循环,通过规模消费赚取利润。”

许光中则认为,健康管理在国内的推广,还是少不了监管层的主动性。“中国的习惯是由上到下,一个理念,要政府推广十几年甚至二十年才会被广泛接纳。这个过程很需要时间。”

针对这一问题,国民健康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陈元平告诉《经济》记者,为推进健康产业的顺利发展,我国的商业保险监管体系和商业保险公司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他指出,面对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商业保险,尤其是面向健康管理的商业保险显然拥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商业保险机构实际上可以主动、有针对性地学习、借鉴国外经验,针对不同人群建立健康管理模式,比如亚健康人群要怎么管、慢病患者要怎么管。在大数据分析盛行的背景下,加强自身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商业保险公司甚至还可以与医疗科技企业合作,使用医疗级别的数据采集装备和方式,提高健康管理、干预的精准度,为健康管理在我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人群医院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财富焦虑人群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为县级医院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