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的学徒们有些着急

2018-08-28 03:45
第一财经 2018年32期
关键词:影视业主题乐园外资企业

在中国的商业世界,一则关于诚实教育的民间寓言“狼來了”有着特别的比喻意义。差不多从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逐步进入全球贸易体系之后,这则寓言便开始频繁出现在舆论词条里。中国的很多行业逐步开放,外资企业获准入场,对于尚待发展的年轻的本土公司来说,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被视为“狼”—也就是一种威胁的代名词,会对本土公司的成长形成被动影响。

无论是零售业,还是制造业、金融业,都曾在这种心理压力之下,谋求自身的发展。如今,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在移动支付、应用创新等领域展现出对外资企业“弯道超车”的能力,其中原因多样,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专注与努力是实现快速成长最重要的前提。

在“狼来”之前未雨绸缪,在直面竞争时迅速祭出杀手锏,事实上,市场化的竞争正是使公司得到真正历练的最佳方式。改革开放40年的后半程,中国公司几乎都是在竞争中迅速成长。我们这期封面的主角,主题乐园行业也正在经历这一过程。

2016年,全球最成功的主题乐园运营商迪士尼正式入驻中国。而从2015年到2016年,中国内地超过40个大型工地在轰鸣的机器声中加紧施工,希望赶在上海迪士尼乐园开业之前完工。

如今,各种假期期间,这些乐园和迪士尼展开了“较量”。可是在这种较量之下,本土公司首先要做的是向迪士尼学习。迪士尼的创办人华特·迪士尼诞生于于1950年代的创想,即将动画形象和实体乐园体验结合起来的模式,使迪士尼成为目前全球影视业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同时也将所谓IP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在当今中国商界语境下,IP(Intellectual Property)早已从直译含义“知识产权”延伸开去,成为文化资产品牌的代名词,且形态各异,先后在影视、游戏等行业成为核心资产。上海迪士尼开园首年获得的市场成功,使中国的企业及地方政府意识到深入人心的IP所能撬动的商业潜力有多大—那不仅意味着乐园本身的票务及衍生业务收入,乐园周边的配套生态也均可从中获利。对于现在的地方政府来说,发展和文化产业相关的体验性经济,显然比传统的GDP增长更具价值。

我们在最近关于主题乐园的探访过程中发现,IP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资金、土地及运营能力。这自然说明投资方和乐园经营方都认可IP的价值,但也更直接地反应出IP品牌及能力的缺乏。

无论是较早将学习对象锁定为迪士尼的方特,还是从影视业闯入乐园领域的华谊,包括商业地产巨头万达,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为乐园寻找IP。其中,万达更倚重凭借资本力量在全球市场收购IP制作方,方特则希望培育自己的动漫IP,相比之下,掌握较多影视作品资源的华谊,能够以其积累运营IP。意识是到位的,资金也并不缺乏,问题在于,这些本土乐园太着急了。

万达们在中国建成或在建的乐园数量,每一家都在10座以上,早已超过了它们的老师—迪士尼从1955年到2016年,在全球只建了6座主题乐园。

万达们的速度在中国很多行业出现过,我们都不陌生。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也因此体会到何为“欲速则不达”。

猜你喜欢
影视业主题乐园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华谊兄弟 光环褪色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主题乐园瞄上中国市场 巨大潜力再被证明
益智主题乐园
益智主题乐园
IP剧的传播学分析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
外资企业在生产环节对环境影响的比较研究——基于2001~2012年面板数据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