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 科 岳 桐 郭 媛 聂兆磊 夏继双
本文通过文献归纳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空间分布法等方法,分析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医学教育中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和不足。针对全周期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序贯性较差等相关瓶颈,提出加强医学教育顶层设计,构建与全周期医学教育相适应的的序贯性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回归国学经典,传承古代医学人文精神;分阶段夯实医学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建立健全人文教育评估体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健康中国 医学教育 人文素质培养
全周期医学教育指的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连续统一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全周期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突破现有各相关学科间的壁垒,开展跨学科交流和融合。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应在医学教育中被边缘化,应警惕其游离于医学教育之外。进行人文素质培养顶层设计,在医学教育三阶段中融入人文素质的培养,并有机衔接形成合力。这些不仅是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与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医疗卫生人才的需要,更是健康中国提出的迫切要求。吕兆丰、何裕民、张金钟等行业专家认为医学人文是引领“健康中国”大系统工程的关键,是消弭尖锐医患矛盾的有效抓手1。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刻不容缓。
院校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据陈蓉蓉、林雷等人的调查可知,多数医学生具备职业道德观念,能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院校教育对人文素质培养重视程度较低,教学方法单一,人文师资力量薄弱,校园人文教育氛围不浓厚2。本文选取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探讨院校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现状。利用空间分析软件ArcGIS10.0将数据可视化。目前,全国举办医学类本科教育的高校共有147家,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绝对数量最多的为湖北省,以11家位居全国之首;其次是台湾地区和山东省。为了聚焦研究独立设置的本科高等医学院校,笔者剔除已被综合性大学合并后作为二级学院的医学院,从这147家中筛选出了全国各省份独立设置的高等医学院校(医科大学与医学院)共计84家纳入样本库,空间分布见图2。医学人文相关数据来源各院校官方网站公布的二级学院公开信息。笔者逐一检索统计后挖掘信息,84个样本中设有人文相关的二级学院共计51个,占比60.71%,即过半的高等医学院校设立了人文相关二级学院。该数量与该省医学院校比值的空间分布如图3所示,可见南方高于北方,东部高于西部,比例较高的有安徽、浙江、福建等12个省份。这些人文相关二级学院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管理学院、人文政治教育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等,开设的学系或课程包括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经济学、医学信息管理、医疗保险、医学伦理学等,多涵盖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理学等学科门类;84个样本中单科性独立建制的“人文学院”(含人文医学研究中心)有9个,占比10.71%。空间分布如图4所示,整体比例较低,主要集中在湖南和贵州两省。开设的课程包括人文医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医学院校开设的二级人文学院,都凸显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特点。统计样本中未设有人文类学院的医学院校共33所,占样本总量的41.56%。综上可知,我国医学院校中开设人文相关二级学院的比例已过半,但分布极不均衡,针对性较差;山东、四川等医学院校数量较多的省份设置人文类二级学院的占比却较低;全国医学院校中单科性独立建制二级人文学院的绝对数量较低,相对占比仅为十分之一。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图1 高等医学院校空间分布
图2 独立设置的高等医学院校空间分布
图3 开设人文相关二级学院所占各省比例
图4 单科独立建制人文学院所占各省比例
目前我国对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较院校教育相对较少。自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后,培训基地也开始逐渐融入了医学人文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在培训体系的系列配套文件中,均提及了“尊重生命,平等仁爱”“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过程考核涉及医德医风、临床职业素养”等医学人文内容,但比重较小,未深入展开。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医学人文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等方面尚显不足。医学人文与一般人文学科的显著区别在于其实践特性,但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医学人文缺少具体可操作和考核的细则,终身学习机制尚未形成。另一方面,院校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和基础薄弱,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教育中人文素质根基不牢,效果式微3。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是医师培训和医学人才终身学习过程的一个大趋势,也是后续研究将要重点关注的人才培养课题。
目前我国对医学人才进行贯穿全程的人文教育并不多。在理念上,我国人文素质培养理念的一个误区便是认为简单机械地在院校教育阶段硬加几门人文课程便万事大吉。但国际医学界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已达成普遍共识4。人文素质的培养更需要的是对医学人才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塑造。以美国为例,其医学人文课程不仅在院校教育阶段体现出了纵向循序发展的序贯性,更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融合与强化人文教育,最终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是终身教育,但我国医学人才结束院校教育进入下一阶段后,从实用学的角度考虑,医学人文难以快速符合临床实际需求。在实践中参与度不高,易使医学人文流于形式,难融入医学教育的全周期。因此医学教育三阶段的人文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性和阶段性不够统一,各自为政割裂严重。最终导致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不够连续。
一是人文师资是人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当前,无论是已被综合性大学合并后作为二级学院的医学院,还是单科性独立建制的医学院校,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多为临床专业师资兼职,或是没有医学背景的老师。这种“医强文弱”“医弱文强”的现象给医学人文师资带来了“边缘化弱势化”的地位与处境。也极大地影响到了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质量。医学人文师资应该“医文并举”。更多的医学人文学者应积极主动加入医学人文建设的大军,为健康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二是缺乏顶层设计的构建,主要包括重视程度、组织机构、课程体系建设、人文教材编写、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三是评估体系不健全。未建立医学教育一体化、全周期的人文类评估体系。抓手的不到位导致人文素质培养在医学教育各阶段的约束、监督职能的缺位,人文素质培养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通过上文综合分析,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审视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与不足,进一步提出以下加强全周期医学教育人文素质培养序贯性的建议和对策,期冀助力我国医学人文建设与发展。加强医学教育顶层设计,构建与全周期医学教育相适应的序贯性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目前在医学人才的实际培养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性、连续性和规范性等方面仍不完善,缺少具体可操作和考核的细则,医学人文的终身学习机制还未成熟建立。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医学教育顶层设计的角度保持其序贯性。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提到:把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5。说明高层主管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医学教育顶层设计,也表明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统筹医学人文教育的管理,推动医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与融合,医学院校要加强对医学人文教育的统筹规划、设立单独的医学人文二级学院,进行院校级宏观管理、资源投入和职称激励,保持医学人文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序贯性。加大宣传与行业组织引领,目前中国医师协会创办有《中国医学人文》《医声》等人文刊物和图书。同时设立有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等医学人文行业组织架构。通过以上途径不断优化人文素质培养的顶层设计,逐渐形成中国医学人文的学术特色和优势。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自古有之,儒家讲“医乃仁术”,明代医者龚廷贤提倡医者要“存仁心,通儒道”,张仲景呼吁医者“知人爱人”,杨泉在《论医》中讲到“夫医者, 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当代名医裘法祖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从古至今,医学大家对仁爱医德提出了要求。最著名的则是一代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到的“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3。中国传统医学在救死扶伤过程中始终交融着同理心与关心,和患者进行情感互动与共情,这就形成了医者仁心的人文精华,并将之作为医者修身立业的标尺。可见每个时代的大家都在倡导医者要提高自身医德素养,为了患者的健康与信任,要做到医者仁心的至高境界。因此回归国学经典,传承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或将是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医学教育的一个新途径。
此外,鉴于健康中国背景下全科医生作用日渐凸显,基层社区人文实践关注度得到提升。因此医学人文“承上”的同时,也可“启下”。上承传统医学人文精神,下启当今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控等常识,从生命观、疾病观、大健康观等切入,加以扩展提升。助力培养更多“读经典、通人文、重临床、通全科、强能力”的高质量医学人才。
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IIME)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标准强调“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核心要素6;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LCME)规定医学院必须教授医学伦理和人类价值观等内容;澳大利亚医学理事会(AMC)对本科教育提出了必须设置医学伦理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使学生理解关注社会、文化、人文等因素。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CHSMED)也明确提出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基地建设,推广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模式方法,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因此院校教育阶段人文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可博采众家之长,清晰规划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毕业后教育的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培养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过程中,可通过出台有针对性的医学人文配套政策,对其实行医学人文全程化、终身制教育,将医学人文继续教育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并通过临床带教、医学人文周、专题讲座、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叙事医学与平行病历、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医生尊重生命、关爱患者的医学人文精神。
据了解,目前针对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较多,从师资队伍、课程设计、人文教育管理等多维度设计评估指标7。而毕业后教育在全国铺开的时间较短,目前评估体系仍以质量和待遇为主,还未涵盖到人文相关指标。下一步完善医学人文教育与考核评价体系,编制规范化、普遍适用性的人文素质培养指南和标准化流程,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符合科学性、可测量性、系统性、完整性、可行性等原则。强化人文素质培养的第三方独立评估,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中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评估制度。在院校教育评估和毕业后教育评估体系中纳入医学人文培养相关指标。可联合教育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评估遴选医学人文重点基地给予支持建设。在院校和培训基地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国际医学人文交流与合作,有条件的院校和基地可选派人文师资出国访问与进修。此外,笔者调查到医学人文的内容已被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范围,这也是从人才培养出口端设计的一个良好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