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家肖像画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伦敦
2018年6月14日-9月23日
每年一度的BP肖像奖是英国最富生命的绘画奖项之一,呈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肖像绘画。该奖项及大展由英国国家肖像画廊创立,投稿者需在18周岁以上,不限国家和地区,历年来已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4万余名艺术家参与。2018年该奖项收到了来自88个国家/地区的2667份投稿,最终大展经过评审团评审,展出48件作品,并评选出5位获奖者——米里亚姆·埃斯科菲特(Miriam Escofet,第一名)、费利西娅·福特(Felicia Forte,第二名)、艾尼雅·霍布森(Ania Hobson,青年艺术家奖)、罗伯特·赛德尔(Robert Seidel,旅行特别奖)和毕业于中国中央美院的青年艺术家朱同尧(第三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
2018年6月24日- 8月8日
该展精选艺术家忻东旺不同时期的作品92件,包含众多以农民工及各色社会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再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代纹理及生动表情。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8年9月7日-9月28日
该论坛暨作品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展览汇集了敦煌研究院、龟兹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永乐宫壁画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修复研究院、江苏理工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的传统壁画复制与修复作品,全面呈现中国传统壁画复制与修复研究的最新成果。
旧国家画廊(Alte Nationalgalerie)柏林
2018年5月10日-9月16日
在艺术史中,当我们一想到以“漫游者”(wanderer)为主题的作品时,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家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雾海中的漫游者》(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总是会第一时间跳到我们的脑海里。浪漫主义注重强烈的情感表达,以及人面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该展即以这件作品作为起点,精选了120余件以“漫游”为主题的重要艺术作品。
台北故宫
2018年7月1日-9月25日
该展分为“炼丹”“医药”与“传统养生术”三个主题,展出包括明代仇英风格的《玉洞烧丹图》卷、主张服气以养精神的养生法《黄庭经》、类似按摩口诀的《神仙起居法》,以及魏晋名士嵇康强调“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从心出发的《养生论》。原藏清光绪帝瑾妃所居永和宫,提倡结合肢体动作和呼吸吐纳的健体运动《八段锦图册》,以及用120多种中药名称串联成文的短篇趣文《桑寄生传》也一并展出。另有宋李唐《炙艾图》轴、明唐伯虎《烧药图》等。
关渡美术馆 台北2018年7月27日-9月23日
《刘海蟾》属于“Topa(大豹)计划”的一部分,起因于一件山地滥垦兴庙的检举案件,变且依此转化为批判性的录像作品。庙宇经过举报而拆除之后,广大的黄土荒地成为当代台湾现况的隐喻,而刘海蟾与金蟾蜍的故事,则成为神性、资本与土地开发欲望结构混杂下的最佳投射。
泰特美术馆(Tate Modern) 伦敦2018年5月2日-10月14日
该展集结了20世纪头10年至今的摄影与抽象艺术中的重要作品,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它呈现了这一时期摄影师们的改革与创新,也展示了他们是如何反映并且促进抽象艺术的发展的。展览既有来自曼·雷(Man Ray)、卡斯滕(Barbara Kasten)和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等重要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也有安东尼·凯恩斯(Antony Cairns)、玛雅·若查特(Maya Rochat)等艺术家特地为该展创作的作品。
博而励画廊 北京2018年7月19日-8月19日
该展展出艺术家张辽源的7件作品,其中他在过去10年里创作的作品将与新作品并置呈现,使之共同勾勒出艺术家独特的创作观念。对于本次展览展出的新作品,张辽源采取了颇为轻松、幽默的态度,强调了通常支配着我们的观看行为的复杂观念,以及它们对感官的影响。在一些作品中,张辽源通过对观看语境中的组成元素加以把控,从而制造出错觉化的现实感。
摄影博物馆(Museum für Fotografie) 柏林2018年6月29日-10月7日
该展展出自1917年至2000年总计180件左右艺术家们的肖像照片,这些多样的肖像也给观众提供了机会,以对上个世纪艺术史进行一次总览。这些艺术家包括毕加索、达利、弗里达·卡罗、安迪·沃霍尔、杰夫·昆斯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等,而拍摄这些照片的摄影师既有知名的亦有“无名者”,包括贝伦妮斯·阿伯特(Berenice Abbott)、布拉塞(Brassaï)、布列松和舒洛莫夫(Jérôme Schlomoff)等。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北京2018年8月18日-9月16日
该展旨在探究私人与公共礼仪影响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方式。蒙塔达斯认为“礼仪”生成了一系列规则,它们在私人礼节与公共行为中施加了同等的影响力。蒙塔达斯作为外部观察者深入中、日、韩这三个国家,以此为前提展开自己的研究,探索关于“礼仪”这一概念被应用于文化、政治、教育、社会、公共与私人空间、经济、宗教等领域时的问题。作为一名艺术家,他的分析采用了录像、装置、纪录片、档案等形式。因此,《亚洲礼仪》是一项以三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为中心的视觉研究工作,剖析了三者在集体和个人层面之间的相似与区别。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
2018年7月24日-10月7日
该展透过可持续发展视角,对英国福斯特及合伙人建筑设计事务所(Foster+Partners)的工作进行探究,事务所由140位合伙人共同拥有,并分成多个工作室由高级合伙人负责日常管理。展览着眼于“以人为本”在建筑环境中的重要性,分享事务所对建筑、城市规划以及设计的多专业整合的综合式设计手法的经验。该设计手法针对场地、周边环境、使用者及当地文化量身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设计解决方案。通过大量作品展示,展览也对在未来如何营造环境进行探讨,并邀请观众富有创造性地思考未来50年后生活环境的变化。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2018年7月31日-8月31日
展览呈现部分建筑领域内优秀的建筑师与艺术家的建筑作品模型,包括托马斯·赫斯维克、矶崎新等,通过他们独特的视角与艺术创作形式,展示他们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思考,践行“高山流水”式的未来城市与建筑概念。
衡复微空间 上海
2018年8月8日-8月22日
该展侧重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所创立的8家建筑事务所的12位建筑师,他们的参展作品向我们预告了泰国建筑“新地域构筑”的历程与转变。参展事务所包括:Architectkidd、all(zone)、Bangkok Project Studio、CHAT architects、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Stu/D/O Architects、Supermachine Studio、Walllasia。这些建筑师一致以曼谷作为事务所根据地,不局限于区域限制与文化束缚,并从展览中显示出“谦虚的自主意识”“平和的设计策略”、“永续的营造思维”等特征。
OCAT上海馆
2018年6月30日-9月9日
该展由青年建筑评论家、建筑师谭峥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专员王翊加联合策划,邀请到近年来涌现及活跃在大众视野中的20余位青年建筑师、规划师与艺术家及其团队。展览以装置、图像、模型与影像等多种媒介形式探索基础设施与景观空间两者间的共生关系,以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设计学等众多学科分支在“基础建设”领域中的共享实践与跨学科碰撞。旨在理解空间实践者切入“基础设施”与“景观”的共生性问题的方式,并从全球化发展及人类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反思“基础设施”改变及构成了地景、地形与建成环境的过程。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17年9月12日-2019年9月9日
该展展出一系列博物馆馆藏的20-21世纪建筑图纸和家具、平面、工业设计作品,展示该领域的重要成就,同时呈现了其不断的变化与多维的特征。从丹尼尔·伯恩翰(Daniel H. Burnham)、马丽恩·格里芬(Marion Mahony Griffin)和路德维希·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到当代的斯坦·艾伦(Stan Allen)、甘建筑工作室(Studio Gang),这些作品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主题被陈列。
2018年6月8日-10月7日
“Hello, My Name is Paul Smith”是由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策划的一次世界性的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巡回特展,此前已在伦敦、东京以及中国台湾和上海等地展出,观者如潮。此次今日美术馆的展览共计2000余件展品,分13个展区呈现。展览还复制了保罗·史密斯位于伦敦考文特花园的办公室,其中四散的书籍、文献、自行车、相机甚至玩具等,都是其在世界各地旅行时收集的珍藏品,也是他在创作上的灵感来源。
华·美术馆 深圳
2018年6月30日-9月2日
该展以设计为本源,邀请来自不同学科行业的资深实践者参与。展览分为“工作室”“营造术”“实验室”三部分,共邀请13位/组艺术家参展。“工作室”摒除了工作室有限度的参与方式,公开呈现艺术家和艺术组织在“设计”过程中的动态演变;“营造术”指一种面向乡村具体现实的、极具挑战性的文化实践和理念推进,它是既定空间范围内的体系设计和流动工作站,而不仅是一种“营造”工作的成果;“实验室”则从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联动进行另一种设计观察,呈现创作者从自我实践中对表达的可塑性进行探索和发掘,从而实现自我推演的过程。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
2018年6月30日-9月16日
怪诞的海洋生物、丑陋的怪兽、古怪的身体和流动的色彩,如同一匙浓稠的糖浆,表达着一种被称为“kwab”(亦称“auricular”或“lobate”,指耳朵的最早形状)的装饰风格。在17世纪的荷兰,这种风格的装饰被运用于珍贵材料制作的奢侈的水壶、餐盘、家具和墙饰中。这种装饰风格,同时也曾激发了如伦勃朗这样的艺术家、赫尔曼·杜默尔(Herman Doomer)这样的橱柜设计师的灵感。该展带来130件左右的kwab风格的作品,包括伦勃朗和加布里尔·梅蒂绥(Gabriël Metsu)的绘画,一些版画、桌子、橱柜、带金饰的帷幔和教堂装饰品,一起呈现黄金时代(Golden Age)的荷兰设计。
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MASS MoCA)北亚当斯
2017年5月28日-2019年12月3日
在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的手中,光不再是简单的照明工具——它是独立的、物质化的客体。他的雕塑和建筑无不唤醒人们对于光和空间的感受力。该展作为特瑞尔几十年创作的回顾展,对其每个关键节点的创作都有呈现。
北京公社
2018年7月5日 - 8月21日
该展展出王鲁炎近年来创作的 “对应的非对应性”系列近百件作品,这些作品均以不同的视角共同面对各种对应性关系中的悖论。艺术家通过使用报纸、乳胶、纸板、丙烯颜料、塑料盒、捡拾来的木盒等唾手可得的材料,呈现了从观念的产生到作品生成、从工作室实践到展览现场呈现的过程,艺术家在创作中以自我质疑、自我否定的方式使思想保持鲜活。
越后妻有里山现代美术馆等地
2018年7月29日-9月17日
越后妻有是日本少有的大雪地带。这里人口稀少,高龄化现象严重。而创办于2000年、三年一届的“大地艺术节”就旨在鼓励艺术家进入社区,融合当地环境,与当地居民及志愿者,共同创作出充满当地风土人情,与大自然及社区共生的艺术作品。本届艺术节以“人类在自然之中”为主题,持续艺术节创办以来通过艺术作品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宗旨。今年共展出近380件作品,横跨44个国家/地区,其中有约170件新作及再度开放的经典作品。
柏林艺术学院(ASK)、KW当代艺术协会等
2018年6月9日-9月9日
本届柏林双年展由嘉比·尼科波(Gabi Ngcobo)担纲主策展人,并邀请罗莎·玛茜蕾拉(Nomaduma Rosa Masilel)、塞鲁比利·摩西(Serubiri Moses)、宝拉·索萨(Thiago de Paula Souza)和伊薇特·穆图姆巴(Yvette Mutumba)加入策展团队。标题“我们不需要另一个英雄”(We Don't Need Another Hero)取自蒂娜·特纳(Tina Turner)1985年发行的同名歌曲。共计46位/组艺术家参加此次双年展,其中包括2017年透纳奖得主卢贝娜·西米德(Lubaina Himid)、黑人女艺术家米尔德里德·汤普森(Mildred Thompson)和2018 Hugo Boss大奖提名艺术家西蒙·李(Simon Leigh)等。
威尼斯拿破仑花园(Giardini)、军械库(Arsenale)
2018年5月26日-11月25日
本届建筑双年展以“自由空间”(Freespace)为主题,由爱尔兰建筑师伊冯娜·法雷尔(Yvonne Farrell)和谢利·麦克纳马拉(Shelley McNamara)担任策展人,呈现71位/组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另外还有63个国家馆参与本届展览。中国国家馆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李翔宁担任策展人,以“我们的乡村”为主题,包含“居”“业”“文”“旅”“社”“拓”六大主题。
银川当代美术馆
2018年6月10日-9月19日
该展由意大利策展人马可·斯科蒂尼(Marco Scotini)担任总策展人,邀请了丝绸之路沿线30个国家的80组(92位)参展艺术家,聚焦中国西部边界(蒙古——中亚——东南亚),并予以思考和呈现。展览整体架构在“游牧空间与农耕空间”“自然中的劳动与劳动中的自然”“声音与书籍”“少数性与多样性”这四个相互关联、时有交错的板块中;另外,集宁夏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传世文物的收藏、陈列于一体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也遴选了19件岩画拓片、擦擦、地毯等作品展出。
意大利巴勒莫植物园(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lermo)、布泰拉宫(Palazzo Butera)等
2018年6月16日-11月4日
欧洲宣言展(Manifesta)两年举办一次,每次都会更换一个城市。2018年,第12届宣言展选择在意大利巴勒莫市举办,共邀请50位艺术家参加,包括阿尔贝托·巴拉亚(Alberto Baraya,哥伦比亚)、郑波(中国)、卡哈·拉巴(Khalil Rabah,巴勒斯坦)和玛利亚·特丽莎·阿尔弗( Maria Thereza Alves,巴西)等。本届宣言展在市内20个不同的场所展出装置、录像、行为和文字项目等各种跨领域的创作活动,共同呈现“行星花园,建立共存”( The Planetary Garden, Cultivating Coexistence)这个主题。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8年6月24日-8月24日
本次“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7”现场展出141位年度选入《年鉴》的艺术家在2017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包括37位艺术家的原作。年鉴展不仅是展出作品,而是力图系统性体现中国当代艺术2017年的年度整体成果,以呈示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动向。新媒体、新技术和新观念的作品,在展览中占据创造性发展的主要分量,体现了社会演变的潮流,也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强大而丰富的活力。
艺术门 上海2018年7月28日-9月15日
该展以历史与当下、诗意与思辨、自我与生命意识、想象力与现实等议题为关键词,通过相互独立的艺术家个案来观察和描绘一种潜在的对既有边界的跨越或挑战、对意识与生命感知力的修复和对沉默的思想的召唤。参展艺术家包括朱小禾、牟雪、吴超、史怡然、李永斌、周迈由、朱金石与陶轶。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8年8月4日-10月17日
该展是瑞士华裔艺术家仇大雄在中国的首次大规模个展。展览名“归家之路”(Zigzagging my way home),既隐喻了艺术家辗转异国的人生经历与迂回曲折的艺术生涯,亦代表了艺术家欲藉此展览重返故土并探源寻根。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创作生涯中各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绘画、装置及影像作品,以及他于二十余年间以水墨记录日常生活的《日记》系列作品。展览还展出了来自上海博物馆的四件文物级藏品,它们皆与仇大雄有着深厚的渊源,亦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牵系其作品中古、今、中、外的艺术融合与追索。
佩斯北京2018年7月14日-9月1日
该展是76岁的韩国观念艺术家李健镛(Lee Kun-yong)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李健镛是韩国前卫艺术运动中的关键人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一系列简洁而引人深思的行为表演作品为艺术界带来了革新性的精神力量。该展以超过30件作品回顾这位艺术先锋跨越半个世纪的创作实践。
上海宝龙美术馆2018年7月8日-10月8日
作为一场沉浸式艺术体验大展,该展邀请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位来自全球不同文化背景和实践领域的艺术家及设计师,通过百余件视觉艺术、时装、装置、雕塑、新媒体互动艺术等作品,呈现当代艺术创新者对于创作媒介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