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干预效果

2018-08-27 11:05王宁王燕飞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卧床康复训练心肌梗死

王宁,王燕飞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发病紧急,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对于心肌梗死主要采取溶栓治疗与心血管介入疗法,而为了更好的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加强患者的急诊护理尤为重要[1]。2016年1月—2018年3月该研究就以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例,分析在急诊护理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康复干预的效果,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对象为同期该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37~86岁,平均(62.1±3.1)岁,观察组中男 20例,女 15例,年龄 38~87 岁,平均(63.1±4.1)岁。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均被确诊为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对该次研究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排除具有精神疾病、意识障碍、严重器官疾病、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患者可以在护理效果方面进行比对。

1.2 方法

对照组35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基础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心理护理、金健康教育等。

观察组35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康复干预,康复干预具体实施如下:①心理指导。心肌梗死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所以心理方面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患者都会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而在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下,患者的病情很容易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患者能够有效康复,就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指导。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内心的想法和疑问,并针对患者疑问进行详细的解释。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康复干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要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康复干预,就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对于特别焦虑、抑郁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音乐、喜剧、散步等方式来缓解患者心情。当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放松,那么也能够更好的配合康复护理的开展。②健康教育。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康复干预的效果,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很多患者之所以会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自身对疾病的认知不足,所以盲目恐惧。对此就需要护理人员详细向患者解释有关疾病、治疗、护理的知识,以此来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同时护理人员还要指导患者及患者家属掌握一些自我护理的方法,减少由于不正确的护理而带来的影响。③早期康复训练。要促进患者有效康复,就必须加强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首先,急性期,该阶段的康复训练一般在院内进行。第一天指导患者卧床休息,第二天指导患者在床上做简单的肢体动作,此后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患者个体体制指导患者进行床边座椅、床边站立、床边漫步、室内步行等康复训练。其次,恢复期。恢复期患者由出院回归社会,在该阶段中患者的康复训练应该以步行为主,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可以指导患者开展一些阅读、写字、扫地等简单的文体活动。最后,维持期,维持期患者基本可以回归到正常生活中,该阶段患者虽然基本恢复,但仍然要注重康复训练。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不能过度劳累,活动强度不宜过大,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在维持期阶段中,护理人员也应该通过电话、信息等形式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比如坚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等,养成每日轻运动的习惯。康复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采用更加适应自身的方式来开展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洗澡、大小便、活动、吃饭、穿衣,每项内容为20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2]。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s),分]

组别 洗澡 大小便 活动 吃饭 穿衣 总分观察组(n=35)对照组(n=35)t值P值15.16±2.41 12.41±1.14 14.55±2.31 10.14±1.41 15.78±2.41 10.47±1.20 16.84±2.54 10.51±1.47 15.21±2.14 10.52±1.01 77.54±11.81 56.05±6.23 8.741<0.05

1.4 统计方法

数据选择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别采用 χ2、t对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s)完成一系列有效的检验以及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11.41±2.18)d vs(16.21±3.14)d,观察组卧床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3.01±1.07)d vs(7.16±2.10)d,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比较[(±s),d]

组别 住院时间 卧床时间观察组(n=35)对照组(n=35)t值P值11.41±2.18 16.21±3.14 7.429<0.05 3.01±1.07 7.16±2.10 10.417<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对比

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总分为(77.54±11.81),显著高于对照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总分 (56.05±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5.7%vs 22.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者中断,导致心肌发生急性缺血性坏死,其临床表现包括胸痛、心慌、急性循环功能障碍等[2]。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死亡率也明显下降。但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周期较长,所以不易于患者恢复。因此,为了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得到更好的恢复,就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康复干预。早期活动可以使得患者血流加速,促进侧支循环建立,这对于促进患者心肌梗死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康复护理干预中,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并配合康复训练[3]。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并且使得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帮助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在康复干预下,可以有效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康复干预注重对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在患者急性期就注重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以此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在早期康复训练下,患者可以及早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时间。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总分为(77.54±11.8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总分(56.05±6.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干预不仅注重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还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及健康教育,在康复干预下,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所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在长期的康复训练下患者的身体素质、身体功能等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恢复,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7%vs 22.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康复干预下,能够有效促进患者预后康复,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干预效果显著,通过对患者实施康复干预,可以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卧床康复训练心肌梗死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