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丹,张朋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急性心肌梗死会造成管腔严重狭窄或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渍出血、形成血栓,导致管腔闭塞,从而引起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和坏死等情况;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严重,会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心功能衰竭等情况,严重者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和影响[1]。临床上通常采用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方式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当中,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为了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该文对2016年4月—2018年4月期间的其中6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进行简要的探究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从该院进行诊治的所有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随机选取符合该院纳入标准且自愿参与该次试验研究的60例患者作为该次试验研究的观察和分析对象,将这60例患者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30例对照组和3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30例患者当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 43~76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52±5.46)岁;在观察组的30例患者当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 44~78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76±5.93)岁;该次试验研究均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该次入选的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脏病学院(AHA/ACC)所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相关手术指征;所有患者均心电图扫描诊断显示患者的ST段抬高;所有患者均签订了自愿参与该次试验研究的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有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合并有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合并有全身感染性急性的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2]。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的30例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具体的常规护理内容如下:在患者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并在术后对患者的侧肢进行12 h的完全制动,保证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3 d;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逐渐增加患者的术后活动量,并对患者术后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进行常规干预和指导。1.2.2观察组 观察组的30例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的早期康复护理如下所示。
①术后第1天:在患者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在患者绝对卧床期间,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将躯体放平,并每隔1~2 h交替抬高四肢,将患者的床头放平,四肢抬高的幅度控制在15~30°之间;护理人员要定时对患者的受压部位进行按摩,并合理的调整患者的卧床体位,让患者感受到舒适;指导患者进行主动与被动的非受限的关节运动;在术后6 h,护理人员要指导并协助患者对穿刺部位进行有效压迫,并鼓励患者积极在床上进行主关节活动,在主关节活动时,要注意控制活动量和活动幅度,避免穿刺点渗血;术后12 h,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进行患肢的平移,并取健侧位,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在术后的12~24 h之间,护理人员要将患者的床头抬高30°,告知患者能够更换体位,不再限制患者健侧的伸直位,让患者的侧肢能够自主活动并叮嘱患者控制活动的幅度,避免发生过度牵拉,同时叮嘱患者多喝水,加快患者体内造影剂的排出。
表1 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s)
表1 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s)
组别 平均动脉压 心输出量 心率 舒张压 收缩压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80.26±7.46 88.68±9.52 0.084<0.05 7.12±0.89 5.47±0.83 0.235<0.05 74.34±5.61 73.92±6.74-0.016>0.05 81.24±5.72 80.02±6.57-0.012>0.05 133.35±14.56 133.32±15.63-0.001>0.05
②术后第2天: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第2天,术后2 d时患者能够自主进食,患者在首次进食时可以将枕头和被子放置在患者的背部或者将床头适当抬高,在患者取床上坐位与半卧位时,指导患者进行主动翻身练习,同时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训练时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训练,并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进食和洗漱。在患者的饮食方面,要指导患者尽量多进食纤维素和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保证排便的畅通。
③术后第3天:在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第3天,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在床边取坐位,并将双下肢悬吊在床边,每天进行3~4次的床边坐位训练,每次持续5~15 min左右;鼓励患者自行在床边进行洗漱、穿衣和四肢活动,然后定时下床进行扶墙行走练习,进行扶墙行走时,最开始要放慢动作,行走的频率和速度以患者无心悸、无心前区疼痛、无眩晕、无头昏、没有疲劳感为宜,每次扶墙行走的距离大约控制在25~50 m左右为宜[3]。
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的腹胀、排尿困难、腰酸背痛、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以及住院时间,其中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术后疼痛越严重[4]。
对文中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同时采用 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来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血流动力学指标方面来看,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平均动脉压和心输出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n(%)]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s)
表3 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s)
组别 疼痛评分(分) 住院时间(d)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3.64±0.53 5.37±1.38 0.321<0.05 4.63±0.59 7.16±1.58 0.353<0.05
从上述结果当中可以看出,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输出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疼痛评分,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同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
综上所述,将早期康复护理应用到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输出量,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疼痛评分,值得进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