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刘文婷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青岛 266000
目前精神分裂症主要采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但是由于该病患者难以融入社会,导致其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仅仅采用药物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研究表明:将心理干预联合康复护理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能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社会功能,但是该结论有待验证。该课题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2例,探讨心理干预联合康复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2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6例,其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22~63岁,平均 (38.71±3.25)岁;病程 3 个月~11 年,平均(4.62±1.28)年。 观察组36例,其中男18例,女18例;年龄21~62岁,平均(38.53±3.27)岁;病程 4 个月~13 年,平均(4.82±1.31)年。入选患者均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排除伴有严重躯体疾病者、严重认知障碍者、依从性差者及不愿参加该研究者,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联合康复护理:①心理干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当前的病情程度和心理特征制定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与患者交流时应保持耐心、尊重和诚恳,鼓励患者主动向护理人员倾诉其内心的顾虑和不安,以便能够对症予以帮助。②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康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出院后的预防措施和快速融入社会的方法等,着重强调按嘱用药的必要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树立其治疗信心,同时可提高家属的应对能力,从而能够为患者提供支持和帮助。③认知干预:为患者提供认知功能训练,包括行为训练和思维训练,行为训练主要是指导患者自主洗漱、穿衣、吃饭、运动等,提升患者的自理能力,待患者行为能力得到一定改善后,可进行思维训练,如指导患者背诗、做数学题、讲故事等,提升患者的思考能力。④社会功能干预:根据患者的性格、习惯等进行针对性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鼓励患者多与医护人员、病友和家人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患者的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以便能够早日回归社会。⑤出院后护理干预。出院后结合医院情况加强患者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恢复情况,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或不适随诊。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钱SCL=9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SCL-90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其中观察组心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s),分]
表 1 两组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s),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36)对照组(n=36)t值P值253.81±71.65 251.27±69.44 1.962 0.358 145.92±36.85 196.27±52.68 12.539 0.000
两组干预后NOSIE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其中观察组社会能力和社会兴趣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 2 两组干预前、后NOSIE评分比较[(±s),分]
表 2 两组干预前、后NOSIE评分比较[(±s),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36)对照组(n=36)t值P值138.64±13.86 139.12±14.28 1.093 0.462 193.75±15.26 162.43±13.21 11.826 0.000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常见的重性精神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患者的心理压力、社会环境和遗传因素有关。该病临床表现为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可导致患者社会功能缺失,难以回归社会。研究发现,心理干预联合康复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护理效果理想,其中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恐慌、悲观、害怕等情绪,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健康。该研究中,两组干预后SCL-90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其中观察组心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心理护理干预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其治疗信心,同时可促进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康复,有助于其早日重返社会。该研究中,两组干预后NOSIE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其中观察组社会能力和社会兴趣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看出:将心理干预联合康复护理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助于改善患者社会功能。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联合康复护理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社会功能,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