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魅与启蒙:鸦片战争时期研究西方思潮评述

2018-08-25 17:21张丽
西部论丛 2018年5期

【摘 要】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封建的大门被迫打开,经过较长时期的中、西学相互斗争、渗透,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内,面临着“世变之亟”局面的思想界,呈现了复杂多变的情况。战争惊醒了部分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其间相继出现了道咸经世实学派的社会批判和社会改革思潮等,这些思潮提出了一些反映中国社会近代化要求的片段理论和对未来的设想,成为近代启蒙思潮的萌芽。

【关键词】 鸦片战争时期 西方思潮 中国思想

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内,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思想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一些知识分子在“海警飘忽,军问沓至”的刺激下,开始把视野从科举场和旧纸堆转向矛盾丛生、危机四伏的现实世界。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了伴随着殖民者入侵而涌入中国的西学,从而逐步形成了带有明显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启蒙思想。他们怀疑旧的传统,否定封建专制,揭露中世纪的愚昧,提出了一些反映中国社会近代化要求的片段理论和对未来的设想,从而开启了新一代学风,并给后世以新启示,成为近代启蒙思潮的萌芽。

一、兴起的历史动因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信条已经打破,几千年形成的文化自信已经动摇,面对来自西方的挑战和清帝国前所未有的危机,孔夫子留下的经书和传统武库中的收藏已经不足以应对这个世界。以鸦片战争为转折,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在这个历史嬗变时期,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并受其影响的文化、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第一次鸦片战争为近代中国人民提出了崭新的课题,外国列强侵略,历史进程的急剧转折,迫使中国人向古代告别,内忧外患的中国再不容许抱着沉重的脚步,沿着历史的老路爬行。古老的帝国大厦日益腐朽,异样的文明破门而来,先进的中国人也从大清帝国的惨败中逐渐醒悟过来,开始自我检讨的反省,开始“睁眼看世界”。

二、研究与学习西方潮流

摆在爱国士大夫面前的中心問题是怎样对付外国侵略者,中华民族何以处之,对它的思考正是先进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的契机。首先自觉地肩负历史赋予近代中国人民庄严使命的是民族觉醒的先驱者们,他们在开展救亡图存的运动中,开始瞩目外在世界,意识到需要欧风美雨的洗礼,因而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出现了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们。爱国诗人龚自珍在万马齐喑的环境下首先发出“思更法”,以“救今日束缚之病”的感叹。他揭露和抨击封建社会的衰败,他对万马齐喑的现象感到愤慨和不满,他认为当时朝廷内外从上至下甚至连农工商各行各业也无有才之人,他将这一切归咎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维新运动先驱者林则徐,曾经企图给中国文化思想引进些西方进步的东西,是大清统治者罕见的较开明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在西方殖民主义者面前表现了中国人民高贵不屈的意志和力量。林则徐在广州禁烟区期间,为了搜集国外情报,重视翻译西方书报。1841年,林则徐根据英人慕瑞1836年在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编译成《四洲志》,成为中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国家情况的地理书。1839年底,林则徐从西方购买了6门大炮,仿照研制;还从美国商人手中购买到英制商船改装成为铁甲战舰,不愧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也是当时“开风气”的著名人物。1841年他在镇江知府任上受林则徐嘱托,将其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魏源认为“西洋之长技有三:一曰战舰,二曰火器,三曰养民练兵之法。”他总结了林则徐的思想,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明确方针。指军事技术方面,而且也包括工商业机械技术方面。这些主张和观点在当时的中国,无疑是罕见的、前卫的。更为重要的是,林则徐、魏源大胆提出“师夷”的口号,开创了吸引外来先进文明的新风气、新思潮,转变了中国人陈旧的观点。

三、研究西方潮流的特色透视

以林则徐等人为代表的研究西方的潮流中处处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魏源在《海国图志》卷首开宗明义地指出,该书“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很明显地体现出了那种驱逐外敌,报仇雪恨的迫切心态。面对空前的国耻与国难,使经世思想家们扼腕叹息,义愤填膺,他们开眼看世界是为了解西方,打败西方。而研究近代西方并非易事,最基本最显见的困难是资料缺乏和语言不通问题,但开眼看世界的经世思想家们凭着拳拳爱国之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知难而上,为了解研究西方而努力搜罗求索着。林则徐肩负禁烟重任来到广州后,利用一切机会掌握世界情况,还招集一批外语人才,翻译西方报刊书籍,在此基础上,编译出《四洲志》,这些无不体现着思想家们的求索精神。但是,其中的缺失也难以掩饰,思想家们陶醉于对理想社会的憧憬,而不是对西方社会的真正认识。在介绍和论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时,没有想到应在这些方面向西方学习,据此,在近代中国研究西方之初,主张了解西方与主张学习西方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化取决于认识的深化及其与现实相结合的程度。而当时的研究西方潮流,总的看来,尚处于了解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出现的介绍外国史地的著作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既有新思想的闪耀,也有旧观念的罗列。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第一次研究西方潮流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难以掩饰的,也是毋须讳言的。

林则徐、魏源等以最先觉醒者的姿态登上了近代中国文化思想舞台,在中国首次引入资本主义世界的新东西,打破了中国文化思想界长期的沉闷、贫乏、狭小的窒息状态,呈现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给当时万马齐喑的文化思想领域注入一些新鲜空气。他们的改革思想已具有新内容,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国家民族的利益,大大规范了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起点和历史内涵,在近代中国文化思想界起了投石问路、承前启后、桥梁与启蒙等作用。

【参考文献】

[1] 魏源,《魏源集》,[M]上海:中华书局

[2] 彭平一,《启蒙思潮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李新宇,帝国黄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丽(1994—),女,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