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王小婷
贵州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呵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呵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4月25日,贵安新区发布信息:按照建设计划,月亮湖公园和星月湖公园将在今年国庆黄金周开门迎客。
月亮湖公园位于马场河与车田河水系交汇的枢纽,是新区综合性的生态地标公园,也是新区打造的环城水系及“十河百湖千塘”生态体系的核心。公园最大的亮点是雨水回收系统,这个系统以海绵城市建设“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为设计理念,构建了下渗系统、径流控制系统、截污系统和雨水利用系统。其中,下渗系统和径流控制系统实现了自然降雨的有效下渗和地下水的有效补给,通过对降雨的蓄积、滞缓,以提高重要地段应对极端降雨的能力。而截污系统和雨水利用系统则实现了对雨水的初步净化,确保月亮湖水质安全,并可通过雨水回收利用达到减少市政用水量的目的。
此外,按照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贵州要求把不适宜耕种的或者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的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对水质有可能造成污染的重要水源地及周边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
“治水护山”换来了“绿水青山”。近年来,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紧紧围绕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面落实“河长制”,全力构筑两江上游绿色屏障。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至55.3%,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
多彩贵州,展示贵州生态文明的风貌;而天人相宜,则展示了贵州生态文明的价值。图为锦屏县山环水绕古木荫蔽的文斗苗寨。(锦屏县委宣传部供图)
2017年12月,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了《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结果显示,贵州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程度排名全国第二位、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17位。
贵州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栖居地,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上,各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并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表现形态。
每年谷雨节前后,黔东南州从江县农人劳作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层层的梯田里。由于人均耕地少,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千百年来,当地群众一直延续着在稻田中养鱼养鸭的传统耕作。这种方式节省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天然的立体农业生产,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同时,稻鱼鸭还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调节气体、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
而在山体坡面的丛林中修建稻田,也为森林生态系统插入了湿地生态系统:白天温度升高,稻田中的水蒸气进入大气,却因森林生态系统的阻挡没有流失,当夜间降温时再凝结为露水或雾水,回落到稻田中;在森林与田地过渡的地段,人为预留5至7米不等的“浅草带”,可以降低地表径流速度,使流水携带的泥沙就地沉积,缓冲泥石流和山洪对稻田的危害;组成防护林带的树木通常都是当地精心挑选出的耐湿树种,如杨梅、野生猕猴桃等树种,在山高坡陡的环境下,这样的防护林对水土流失、泥石流等都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
稻田生态系统使得本来仅限于江河地带的生物群落转移至高海拔地区,提升了山区生物物种的多样化水平,使侗族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与稻田生态系统共同存在、紧密联系、相互支持。
散落在贵州大山深处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就地取材的石板房,与气候生态紧密相关的饮食文化、医药文化等等都是被世代遵循的。
“支撑贵州生态文明的基石,不仅是绿水青山的多彩秀美,还有天人相宜的人文智慧。”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学院教授、博士任晓冬表示,在长期的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过程中,有效的乡土知识被积累起来,乡土知识又成为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条件。具体来说,这包括了长期自然资源利用、管理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传统的管理、保护制度以及精神上的遗产。
2017年,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中,锦屏县文斗村位列其中。大山深处的文斗村“栽树、护树、卖树、栽树”循环发展、保护生态的优良习俗,已根植在文斗人的血脉深处。
“娶一个媳妇、修一段路,生一个孩子、栽一棵树。”现年84岁的文斗村村民姜高松告诉记者。在文斗村民看来,树木、环境、生态等自然物、自然力是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
金沙县平坝乡的苗族,在植树育林中,不除草,不清理林地,不挖翻土壤,不购买苗木,而是在原有的山林中移植幼树苗。
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员杨培德认为贵州由于“高低物候别,十里不同天”的地理环境,各族先民在生活实践中分别建构了自己的一整套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大家彼此互相依存的乡土知识体系。多彩贵州,展示贵州生态文明的风貌;而天人相宜,则展示了贵州生态文明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