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野
摘要: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通过农机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培养了一大批农机管理干部、农机操作手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为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笔者对兰西县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開展了一次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关键词:农机化;教育培训;建议
1工作成效
农业机械学校围绕农机手需求,顺应农机发展新形势,从农机校规范化建设、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范围等多方面人手,不断加大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培训质量。截止到2017年11月1日,我们共完成培训任务5701人次,其中农机管理人员190人次,农机监理45人次,农机技术推广60人次,农机驾校20人次,农机销售员190人次,农机修理工204人次,乡村推广人252人次,农机合作社技术人员310人次,农机驾驶操作人员4430人次,其中购机补贴新机具使用人员902人次,超额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培训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主要做法
兰西县是农业大县,拖拉机仍在农村占主导运输地位,因此,对拖拉机驾驶员的培训从来没有松懈。每年年初,会安排专人负责,制订专业、详细的教学计划。每年3月,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训合格率几乎达100%。每年积极向县农机局、农业局、就业局等单位争取培训项目实施,近几年成功完全了阳光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就业培训等项目,通过实行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学员交流、参观考察、跟踪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各种教学模式,让全县参加培训的农民真正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术。
3面临的困难
一是生源组织困难。从去年招生情况来看,农机驾驶员有逐年下滑的趋势,其原因是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认为从事农田作业的拖拉机,不上路,不愿意出钱参加驾驶技术培训:二是由于农机化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人才匾乏,导致有的地方农机化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欠缺,甚至人员难以胜任培训工作;三是由于地方财政对农机化教育培训投人不大,扶持不多,出现农机化教育培训资金紧、设施缺、装备差、工作难以开展等困难与问题亟待解决。四是新型农机迅猛发展给农机培训带来新的挑战。由于拖拉机培训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动,拖拉机保有量相对稳定,而收割机、微型耕整机等新型适用农机的迅速发展,农机维修行业也逐步壮大,农机维修人员也渐渐增多这些农机操作、维修技能培训都属于履行农机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能范围,但由于无资金项目支持,开展培训新项目困难重重。
4建议
4.1进一步提高农机化教育培训的认识。农机教育培训是农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推进农机教育培训是农机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农机人才培养作为推动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核心工作来抓。真正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发展理论,各级主管部门应尽快明确职责归口和工作目标,加强检查落实和定期监督,应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和扶持措施,应广泛争取资金和项目。推动教育培训的事业发展。另外,全行业各有关机构和部门均应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宣传,提升农机化教育培训影响和农机从业人员的认识提高,增强农机从业人员参加培训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全行业形成注重教育培训,尊重知识和技能,自觉提升服务农业、农机化的意识和能力的良好氛围。
4.2加强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前提,积极争取资金扶持,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按照培训要求,购置必须的教学仪器,电教设备和培训教材,保证培训的正常开展。一是争取地方财政投入,保证培训队伍的人员经费和办公业务经费。二是争取上级部门的投入,进一步加大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工作任务和培训指标。三是争取农机项目的投入,在农机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农机培训的内容,培训的份额。四是增加自身积累投入,积极开展农机创收,解决农机学校经费不足的困扰。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而一支稳定的、素质较高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因此,建立一支有一定农机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农机培训教育的长久之计。另外,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应不断增强信心,加强政策研究和形势分析,针对教育培训市场需求,不断开拓创新,增强自身实力,提升和改进培训效果。
4.4更新理念,提高培训质量。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是理念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任务,培训的要求是让农机从业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将培训的思想理念和具体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从而达到指导农机从业人员生产的目的。更新培训理念,深化对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认识,是实施这一项工作、做好这一项工作的前提。
结语:在加快农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机培训机构要抓住机遇,根据市场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对农机科技人才和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思路,转换办学职能,把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农业和农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上,实现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的转变,增强办学活力,以适应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