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语:(伴奏音乐:古筝曲《在水一方》)
诗歌源头是《诗经》,《诗经》最美是爱情,令人神往的秋水伊人,迷离朦胧的意境,使《蒹葭》成为了《诗经》中的千古绝唱,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寻,先民是如何营造朦胧神秘的意境,让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寻美之旅吧。(幻灯片出示课题,同时,在黑板右侧竖版板书课题:《蒹葭》选自《诗经 秦风》)
(过渡:请同学们走进诗歌,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请一位同学来读全诗,教师评价:读音准确,很顺畅。
师:好诗是读出来的,老师也想尝试一下,有哪位同学想和我合作一下吗?
一生举手。
师:歌有二重唱,我们来个二重读吧。(要求:学生读一、二节时,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读第三节时,学生读一句,老师重复后两个字)
读完,师小结:从师生的合作朗读,大家已经感受了诗经的环环往复、重章叠唱之美,初步感知了《蒹葭》的朦胧神秘的意境。
请大家齐读全诗,带着以下问题朗读:诗中写到了哪些意象?并做好圈点标注。(齐读伴奏音乐:古筝曲《渔舟唱晚》)
生1:蒹葭、白露、
生2:伊人、秋水
生3:道……
(教师同时板书:蒹葭、白露、伊人、秋水、道……意象”蒹葭、白露等”词语错落有致地出示在黑板中央)
师:请你用修饰性的词语来描述一下意象是何状态?
生1:“苍苍”一词,可见是茂盛的蒹葭。
生2:……
师:这些意象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幻的?(小组讨论)
生1:伊人是虚幻的,“宛在水中央”中的“宛”字,是好像的意思,有种朦胧之美,给伊人增添了神秘之感。
生2:“蒹葭”“白露”是真实的,诗中写了茂密的蒹葭,清晨的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有一个时间的推移。
师: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从“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看到了一片苍茫之境,迷离的水雾,朦胧的清晨,蒹葭摇曳的姿态……
生2:“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我好像看到了一個痴情的男子,对他追求的对象,苦苦追寻,求而不得……
生3: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既是一幅凄美的场景,更是个关于寻梦和寻而未得的凄婉故事。
教师过渡语:有人说,把一首诗读成了越来越丰富的画面,才算是读懂了这首诗,你们诗意的描述让我们都沉浸在了一种朦胧神秘的意境之中。
教师小结:我们仿佛被带到了那个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苍苍的蒹葭,在茫茫的秋水之上,随风摇曳,晓雾朦胧,烟水迷离,这个时候,我们的伊人出现了,(边描述边板书,意象”蒹葭、白露等”词语错落有致地出示,课堂小结时简单勾勒蒹葭的简笔画,将几个意象词语连缀起来,形成朦胧、神秘的意境。)在你眼里,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留作思考)
师过渡:闻一多也曾这样评价“我们很难确定他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得它百读不厌。”
课堂小结:千百年来,这首诗感动了太多的人, 今天的课只是个引子,我们的寻美之旅还远未结束,我们心中的伊人,我们心中的理想也正在水一方,让我们带着执着追寻的精神一起走上探寻的道路。(伴奏音乐《在水一方》)
专家点评(重庆市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王方鸣老师):
该微课在教学设计上下足了功夫,紧紧围绕问题展开,方法灵活,层次清晰,很好的诠释了微课的要义,对微课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一节富有设计感的好课。
该微课开头的朗读设计,形式很有创意,老师借助了声乐的知识,其中,师生共读的环节,给人感觉有合唱,有重唱,有吟唱,《蒹葭》一诗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没有直接写伊人之美,而是把她置水一方,可远观,可想象,但是就是不能一睹芳容,不见伊人的形象,“所谓”就体现出了朦胧神秘之感,赵盼老师就很好得演绎出了这种感觉,品读之后韵味十足,设计感、感染力非常强。
指导教师(郑州市惠济区教学研究室邵雨香老师):
朗读环节独特的教学设计,美妙的教学语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技巧,成了该微课的几大亮点,教师通过对教材中诗歌的字词斟酌,学生在认真讨论、不断发现、领会体悟中,对《蒹葭》的朦胧神秘的意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作者通联:郑州市惠济区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