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传斌
议论说理的理想状态,正如孙绍振在《用具体分析统率“三要素”》一文中所说:“理论的生命不是对论点被动地追随,而是让论点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深化。”“所谓深化的原则就是把论点在具体分析中得出初步结论,然后不断提出新问题,对论点进行再分析,使论点在层次上深化,是一个反复不断的过程。”学生进行分析型议论说理写作训练的一大难点就在于分析中的深化突破缺乏层次角度、具体路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探究寻找分析说理的深化突破策略。先看下面一篇典型时评文章:
工匠精神不只是严谨细致
王多
现在社会上多数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就是兢兢业业做事、踏踏实实干活。不是还有人说么: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做事文化。我觉得认认真真做事,是工匠行为,不是工匠精神。这两者不能画等号。你可以说工匠精神中包含认真做事的态度,但倒过来说认真做事就是工匠精神,可能就不太准确了。
為什么?很多人愿意拿德国人的严谨、日本人的细致来作范例,说那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这不,前几天微信上流行一篇文章,说一个80多岁的日本老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每天亲自烧饭,而且一烧就是65年。故事听起来很煽情、很励志,目的是让我们深刻体验一下日本的工匠精神。但我总觉得烧了65年的饭,再怎么精益求精,最多不过是把饭烧得更香而已,但绝对搞不出制造业强国。
2500年前,古代巴比伦的杰出工匠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空中花园,可是然后呢?今天,空中花园早已荡然无存,只存在于人类的记忆中。埃及的金字塔,牛吧,可埃及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呢?其实,德国和日本的强大,是制造业的强大,背后起重要作用的也许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但还有我们经常忽视的,那就是人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强悍。
大家知道,上海中心是上海的新地标建筑,高度上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进入上海中心参观游览,可能都要乘坐超高速观光电梯。这种电梯在不到1分钟内,以每秒18米的速度,把人从1层送达119层观光厅。在此过程中,你不会有不舒适感,更不会恶心呕吐。然而你知道吗,上海中心一共只有3部这样的电梯,全部是日本进口。为什么呢?因为国产电梯的技术水平、材料应用、工业设计,还达不到这个高标准应用要求。所以,不要只看到日本电梯的精致舒适,还要看到人家背后的尖端技术。
我想,如果没有附着在勤奋能干之上的科技创新因素,德国和日本的工匠精神或许早就成了“空中花园”。从这个角度看,不难理解李克强总理提出的那个问题:偌大的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圆珠笔芯却要靠进口?
所以,工匠精神一定是在工匠行为之上,还有一些我们所忽视的东西。除了实干、除了精致地干,是不是应该加上“创新”二字,尤其是科技创新。否则,实干就是傻干,甚至可能导致蛮干。根本上说无益于转型和发展。这样的教训,我们以前不是没有过。
话说到这,我还想提一个问题,作一点深入探讨:工匠精神,只有实干加创新,就够了吗?了解科技史的人知道,中国古代科技曾领先世界2000多年。我们曾产生无数鲁班式的能工巧匠,但在近代却落后了,没能产生科学与工业革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学术界有一种通行的看法,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太注重实用、太强调功利。我们的九章算术是丈量田间土地用的,我们的天工开物只是技术百科……一句话,实用理性占了上风,孕育不出科学理性。
过于功利、过于实用,影响到社会层面,会形成一个非常不好的价值观引导。大家可以想一想,现在社会的浮躁之气是怎么来的?追逐功利、目光短浅、物质第一、金钱至上,不正是功利理性畸形发展的结果么?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曾直言不讳:如果一个民族的幸福论,就是房子、票子,那么这个民族真的很悲哀。因此我觉得,理想、情怀和超越世俗功利的哲学思考,兢兢业业扎实奋斗的实干精神,再加上自主创新的不竭动力,共同构成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实质。
对于我们社会上的多数人来说,理想情怀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价值担当,是一种抛弃短视的挑战。没有这种认识高度,恐怕难以真正领会“工匠精神”的真义。
(选自2016年6月14日《解放日报》)
此文先由概念的区分辨别入手,指出认真做事的工匠行为不等同于工匠精神。接下来再举日本老人坚持65年亲自烧饭、古巴比伦造“空中花园”、埃及建金字塔等例子,与上海中心从日本进口的超高速观光电梯这一事例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指出工匠精神构成的另一重要因素——自主创新。然后通过更进一步追问,探寻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从而引出“理想情怀”这一更为重要的因素。最后得出一个相对完善的结论:“理想、情怀和超越世俗功利的哲学思考,兢兢业业扎实奋斗的实干精神,再加上自主创新的不竭动力,共同构成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实质。”
这样一种行文思路给广义的材料作文(包括任务驱动类型)议论文写作以深刻启示,那就是:以对材料的简略分析为起点,先确立一个初步的观点,然后在对其展开具体分析的过程中,揭示其中隐含的内在矛盾(多是在肯定合理的基础上再分析其不合理的部分或者不足不够),由此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进一步寻求解决,引导对新结论进行探求,……如此循环往复,逐层突破、深化观点,一步步得出相对更为周到完善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循着这篇时评的行文思路,可以归纳概括说理分析深化突破的几个主要思考维度。具体突破路径,试以学生写作训练为例加以阐述:
一、由概念突破:
区分辨析关键概念往往是深化说理分析的最基础起点。上文中首先就是对工匠精神和认真做事做了一个区分,实质则是揭示出仅有认真做事的态度是不够的,自然引出问题:工匠精神除了认真做事还需要什么?在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分析中深化突破,引向了另一因素的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根据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成功人生”关键词有:不怕失败、知足常乐、比尔·盖茨、理想大学、做自己喜欢的事、高薪工作、健康、家庭、出国留学、美好感情、父母、改变世界。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成功人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以此作文题引导学生做深化突破说理训练。有的在举例时抓住人们对成功概念的不同理解加以区分辨析,顺利突破:
乒坛“千年老二”王皓,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与高超的球技,却屡屡与心中的桂冠失之交臂。在获得奥运金牌上,可以说他没有成功;但同时他也不能算是失败者。为何?这就涉及对成功的理解了。成功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落实到每个人心中又都是具体的。如果王皓只将获得奥运冠军视为成功,无疑,他将抱憾于自己的一次次失败;但若将不断探索自己的身体极限,发扬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他完全可以以成功者的姿态回首运动生涯。归根结底,成功幸福感来自于自己心底对成功形态的描摹,来自于正确的认识,否则,难免陷自我于懷疑的深涡。
从“喜欢”的角度进行概念分析辨别,会发现“做自己喜欢的事”要与“成功人生”相关联,必须加上一个关键的前提条件:
……为了自己喜欢的事而奋斗。那么,做成自己喜欢的事就可以说拥有成功的人生了吗?当然不可就此下结论,问题便出在“喜欢”二字上。喜欢的事,不一定都是有意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甚至于有可能是邪恶的,会严重危害社会,怎么能说他拥有了成功的人生呢?因此,做自己喜欢的事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不危害他人,而且要对社会有益。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是责任心。假如大学生袁柯没有责任心,他也许不会用并不专业的摄影留下数千名老人、孩子的影像,“三秒钟”公益也无法为他们定格幸福。单纯因兴趣而做事是远远不够的,加上社会责任心引导的喜欢才是做有益之事的动力,实现成功人生的源泉。
“加上社会责任心引导的喜欢”这一结论正是在概念辩驳中,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的,从而把议论说理向前推进了一步。
二、由矛盾突破:
例证往往是学生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出现问题比较多的环节。事例罗列,以例代证、缺乏分析,平面滑动、缺少纵深突破,这些都是常见的学生作文病症。对症下药,引入矛盾分析是关键,有了矛盾就找到了分析的支点。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
1.反例证伪显不足
时评例文中举日本老人的例子,指出“烧了65年的饭,再怎么精益求精,最多不过是把饭烧得更香而已,但绝对搞不出制造业强国”,证明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绝难等同于工匠精神。由一观点出发,举出相关事例然后证伪,揭示此观点之不足,经由辩驳纠正推动进入更深层次的论述。
当然,拥有高薪工作可以为自己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给以成功的保障,但当今社会中,有人拥有财富却不觉得有丝毫快乐,有人为了利益甚至铤而走险,做出违法乱纪的勾当,对于这些人,难道我们还能说“高薪”意味着成功人生吗?
杨善洲老人作为一名退休的老书记,两袖清风,放弃城里的安逸生活,回乡投入荒山绿化,几十年如一日地为老百姓办实事,种树扶贫,造福一方。他生活一直清贫,但他却说:“我这一辈子这样能为人民干实事我很开心,值了。”的确,杨善洲老人用一生的实践行动重新定义了成功人生。正是因为喜欢所以会全身心投入,正是有了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将自己的人生冠以成功。做自己喜欢的事,为成功人生奠定基础。
“有人拥有财富却不觉得有丝毫快乐……”这一普泛化的列举有力的证伪“高薪即是成功”的观点,反问更是引发对成功人生的进一步思考,然后水到渠成由杨善洲一例分析“做自己喜欢的事”对于成功人生的重要意义,关联巧妙,过渡自然。
2.正反对比找差距
日本超高速观光电梯与古代“空中花园”、金字塔等例子形成对比,意在揭出其中极易被我们忽视的科技创新因素,对比同中求异,在差距的分析探究中找到论“点”,突破推进。
可以在多个事例的横向对比中辩驳立论:
……在他们眼中,成功的人生需要的是轰轰烈烈,改变世界,在时代的记录中深深刻下自己的名字。换言之,他们的“成功”源于外界的认可,源于自己取得的“成就”。
拿破仑攻城略地成就欧洲霸主,他却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恰如玛丽莲·梦露,一颦一笑能让世界为之悲伤或开怀,成就不可谓不大,而最终独自一人横死家中的她,又是否能称得上拥有成功的人生呢?同样是以艺术为生,电影《海上钢琴师》里一九〇〇一生未曾到过陆地,而他世上无二的音乐,也只有匆匆远去的旅人们听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从未入世,也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但他一直在自己热爱的音乐中欢笑,为自己喜爱的事努力,感受幸福,他的人生又怎么能说是不成功的呢?
做自己喜欢的事,人生成功才有底气。
也可以在同一人物例子中前后对比,纵深推进:
成功人士的身上,大多都贴有一个“高薪工作”的标签,有了高薪工作,便意味着占有更多财富,它会给你带来物质生活的满足,也会在精神上满足你的荣誉感,但拥有高薪工作就代表拥有了成功人生吗?
尚雯婕在成为一名歌手之前,是个拥有高薪工作的白领,但是她却毅然放弃了原来的职位,决定转行到演艺界闯荡,历尽磨难,最终成为了一名家喻户晓的歌手,而且现在的收入也是让人羡慕的。我想,她看得明白,过去那种高薪高职、规律而又枯燥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她的转行就是要追寻自己的梦想,实现内心追求。做自己喜欢的事,勇敢拥抱成功人生。
3.反面假设见荒谬
对比找差距,对比见论“点”,但有时候现实事例的对比又不是那么容易得到,这时候就可以考虑正面举例继之反面假设,以凸显结果的荒谬,得出显然让人难以接受的结论;然后再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寻找症结,从制造的对比点找突破,获得分析推进动力。尚雯婕的例子就可以改造如下:
尚雯婕在成为一名歌手之前,是个拥有高薪工作的白领,但是她却毅然放弃了原来的职位,决定转行到演艺界发展,历尽磨难,最终成为了一名家喻户晓的歌手,而且现在的收入也是让人羡慕的。如果尚雯婕没能坚持自己的梦想,继续在公司中做一名高薪高职的白领,在规律而又枯燥的职场生涯中消磨自己的人生,这个社会就少了一位优秀的歌手,她的初心与追求也将湮没无闻。将来回顾自己的人生,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荒诞。
尚雯婕的成功转型告诉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勇敢拥抱成功人生。
《工匠精神不只是严谨细致》中说“否则,实干就是傻干,甚至可能导致蛮干。根本上说无益于转型和发展”,实干变成“傻干”“蛮干”的关键就在于“创新”这一因素的缺失,由一个否定性假设分析突出了创新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具體的个案化事例可以如此分析突破,泛化的现象类列举也可以由此深化推进:
照理说,踏实努力,无惧失败,不断向前,拥有一份“高薪工作”,就可以算是功成名就了,但为什么现实社会中的诸多所谓“成功人士”却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幸福呢?试想一下,你费尽心思的努力,不怕失败的尝试,拼命挣钱积累财富,终了却发现你走的不过是旁人裹挟你走的路,你没有自己的方向,你丢了自己的内心,只顾闷头按别人的指引向前向前向前,你终究会变成一副不知本心为何的提线木偶。这样的人生是你想要的吗?
武志红《巨婴国》中写道:要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生命的意义。所作并非自己喜欢的事,努力似乎就失去了价值,自然幸福感就差很多,所以很难说就是人生的成功。
“提线木偶”式的人生没有人愿意接受,反面假设,辩驳分析,由此逼出“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一关键要素。
4.延伸后果趋极端
根据矛盾辩证原则,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积极因素超过一定限度后,趋于极端,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变为消极,这其中对立转化的条件归因成为分析说理的关键所在。例证分析中循着正向充分延伸,至结果趋于极端,转而再深入进行条件归因分析,辩驳中确立立论的核心因素,使结论再往前推进一步。
“生活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知足常乐称得上是成功人生的必要素养之一。……
然而,知足常乐不等于一劳永逸,容易满足也往往容易懈怠,足够乐观与知足,长时间让生活处于情绪性饱和状态,极易滑向“佛系心态”。知足使人快乐,却难以使人振奋,“佛系青年”归根结底是因安于现状乐于知足而疲于挑战,往往使自己陷于昏昏沉沉毫无斗志的消极状态。畏惧风浪,害怕失败,终是作茧自缚。
良好心态固然重要,但不怕失败的勇气,毫无畏惧的奋斗精神更为重要。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从不四处张望,却创造出自己的美学宇宙”,从写歌给唱片公司寄去每每石沉大海的嬉皮士,到时代潮流中不可忽视的绝对力量,他始终心怀对写作的信心激情,从一个又一个失败中走出来,走向了人生巅峰。
“害怕失败”是“知足常乐”滑向消极心态的转化条件,“不怕失败”则可确立为“成功人生”关键因素之一。
三、由追问突破:
《工匠精神不只是严谨细致》一文在最后一个层次的推进中采用了直接追问法:先提出问题,“工匠精神,只有实干加创新,就够了吗?”,接着追溯历史、拷问现实,在对历史现实的探究中进行归因分析,指出“实用理性占了上风”“超越世俗”之“理想情怀”的缺失恰是中国“工匠精神”的短板,然后由反向正,揭示当代工匠精神应有的“真义”。
追问突破的关键在于针对性提出一个适切的问题后,要考虑从或历史或现实、或现象或理论、或正或反等多维度进行归因分析,获得突破点,推动结论进一步向前发展。
……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做自己喜欢的事,放飞自我,从心所欲,似已达于逍遥,可是个体意义上的人生自在便标志着成功人生吗?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只是一味的追求自我心之所欲,很可能会造成个体与社会的割裂,自我实现得不到社会认可,人生的社会性意义便无从安放,自我终将遭到否定。由此可见,拥抱成功人生,不可或缺的还应该有社会的担当。我们可能无力改变世界,但我们也没有理由拒绝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
以上所列,是分析说理深化突破的具体路径。追根究源,矛盾是分析的起点,同时也是分析得以深化突破的动力。具体突破路径的形成,自然就源自各类主要矛盾。一类就是部分与整体的矛盾:通过分析发现漏洞,概念理解不到位,认知有偏差,问题未能完整解决,故需补充完善。一类是目的与效果的矛盾:一个条件进一步(假设)延伸走向极端、错误、荒谬,走向目的之反面,则须纠偏修正。还有一类属于立场分歧产生的矛盾:换个角度看,新问题又来了,立场不同,所见各异,所以要追加条件,以求合理。正是在矛盾的推动下,具体分析辩驳中一步步补充完善、纠偏修正、追加条件,结论才能得以深化推进、渐趋完善。
〔本文为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类型化训练的高中理性思维写作课程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ZJG121)的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