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东
摘要:随着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落地,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为了保证优质大豆有效供给,大豆连作重迎茬的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克服此问题造成大豆减产,是当前生产急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农艺栽培技术措施人手探讨如何有效减轻重迎茬造成的减产问题。以期望能给大田生产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豆;高产;策略
1大豆重茬危害分析
一般来讲,种植户们只是了解大豆连作、重茬会造成产量低的结果。具体原因说不清楚。根据专家学者分析,大豆重迎茬使大豆大幅度减产,主要有五方面原因。
1.1重茬导致大豆病虫害发生程度偏重。从植物病理学的角度说,连年种植大豆,会积累许多有害病原菌和虫卵,说白了就是给有害微生物提供了高发的环境条件。一般重茬的大豆地,大豆根腐病、孢囊线虫、蝼蛄等病虫害发生率增加。
1.2重茬导致大豆根系发育不良。在大豆根系周围活动的土壤微生物有很多,有一种叫做紫青霉可以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虽然不能使大豆死亡,但是可以通过根系吸收传导至种子.造成种子中毒,阻碍种子吸水萌发,地上部无法正常生长发育,地下部相应的也收到影响,根系不能健康发育。
1.3重茬导致土壤养分下降。大豆是高蛋白的植物,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氮素的参与,及时大豆根系能够长出根瘤菌固氮,但是利用率太低。除此之外,大豆在田间生长条件下,每生产50千克子粒,需吸收氮素3.6千克;磷0.6~0.75千克;氧化钾1.25千克。比生产等量的小麦、玉米需肥都多。长期重茬造成土壤中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消耗减少,这样一来,下一季大豆生长发育需要的养分自然会被减少,难成壮苗和丰产长势。
1.4重茬导致大豆品质不佳。大豆连作病害、虫害发生严重,造成大豆品质下降,影响价格。据统计,连作大豆害虫危害较轮作地块加重5~10%、大豆灰斑病对籽粒的危害也会加重3~10%。
1.5重茬导致大豆落花落荚。综合以上的四个方面,连作的地块土壤肥力不足、大豆发育不良、养分吸收不足这种环境下大豆生长发育受稻影响,直接表现是弱苗、秧苗质量差、参差不齐、植株生长缓慢、分枝减少,最后导致落花落荚严重,最后产量大幅度减少。
2减缓重迎茬危害的农艺措施
2.1选用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品种。品种选择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重迎茬的减产,品种选择,生产上可以选择更换品种,因不同品种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不同,我们最近几年选育出来的品种,对常见病害,抗病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因此更换新品种增加抗性,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2.2加强病虫害的防治。重迎茬问题仍很突出,地下害虫和根部病害连年发生较重。为确保苗齐、苗壮,应合理轮作,减少重迎茬种植面积。根据当地病虫危害情况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种衣剂,全面实施大豆种子包衣,杜绝白籽下地。在二條叶甲、蛇根潜蝇发生较重地区,使用35%多克福种衣剂.不但可以防虫,还可控制因虫伤引起的根腐病发生。在地下害虫发生较轻地区,可使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防治大豆根腐病。大豆孢囊线虫重发生区,应实行与非豆类作物五年以上的轮作适宜地区,可种植抗线品种,以减轻发病。防治大豆根绒粉蚧,要抓住醒蛰后尚未固定为害的低龄若虫期,每亩用75%毗虫啉水分散粒剂3克加48%毒死蜱乳油60毫升,于大豆子叶出土前和子叶展开后两次施药。
2.3采取伏秋深翻和精细整地。连作重茬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低下害虫增多。因此可以通过用先进农机具进行深松,深度达到30厘米以上,增加耕层厚度,改变土壤空气、水分和微生物活动状态,促进大豆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从而可以增加重迎茬大豆产量。除此之外,翻耕土地还可以深埋虫卵、病源菌和草籽。防止病虫害大发生。
2.4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重迎茬大豆植株不如正茬健壮,吸肥能力较弱,再加上重迎茬土壤肥力也不如正茬。因此,要增施肥料,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按照科学施肥的原则,多使用有机肥,配方施肥、精准施肥。
种肥一般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30公斤、尿素47公斤、硫酸钾90公斤。这只是大概的施肥方法,有条件的最好还是做个土壤检测,根据土壤成分来确定施肥比例和具体的量。
叶面肥重点是结荚期和鼓粒期.每公顷喷施磷酸二氢钾1.5公斤、尿素6公斤,喷洒2次就可以了。
微肥将硼砂和化肥混合均匀,播种时一次施用,每公顷大概用硼砂7.5公斤。
用钼酸铵拌种,每公斤种子大约拌1克钼酸铵,或者用含硼钼肥种衣剂包衣。
2.5应用重迎茬大豆调控技术。重迎茬大豆植株较正茬矮小,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能力弱。应用生根粉可以促进根系发育,减缓根部病虫危害:施用药肥兼用型种衣剂可以兼有防病虫、健植株的作用:施用有机微复肥和叶面追肥可以补充养分的不足,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发育,对提高重迎茬大豆产量有很好的作用。
2.6耕作栽培综合措施。高寒地区种植大豆,温度是限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扩大高产晚熟品种的种植面积,保证成熟度和品质,采取适时早播(5厘米地表耕层稳定通过40摄氏度)、浅播(镇后2厘米),促使种子早萌动,早发芽,早出土。早成熟。可保证高产品种的推广种植面积.实现晚熟品种促早成熟、夺高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