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帅
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此病在作物整个生长发育阶段都可能发病,在水稻分蘖末期至抽穗灌浆期发病率最高,染病后,水稻千粒重下降,瘪谷增加,减产在10%左右,重病地块水稻减产可达50%~60%,甚至颗粒不收,给农业生产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1发生特点
1.1症状。此病主要侵害叶片,也可侵害叶鞘,因气候和品种及施肥的不同症状也不一样,其症状主要表现是:
1.1.1普通型,就是典型的葉枯型症状.最初在叶尖或叶缘呈现暗绿色水浸状短条病斑,而后沿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往上和往下扩大四散,产生黄褐色长条病斑,而后病斑变成灰白色,病斑周边为不规则波纹状,病健位置界限显著。
1.1.2青枯型,主要于环境条件适合品种感病的状况下出现。最初为开水烫伤状,叶片上无显著的病斑边缘,病处暗绿色或灰绿色,叶片朝里卷曲青枯,并有蜜黄色珠状菌脓,最后变成灰白色。
1.2传播路径。病菌主要于稻草和稻种等病残体上过冬,新稻区以携菌的种子或病残体首次侵染,老病区以携菌的稻草首次侵染。远距离传播是凭借种子和病残体的人为调运.近距离传播主要为水流、病残体、土壤、雨水等,染病田地的土壤是第二年病害出线的最主要菌源,整地等田间作业把土壤与根茬带到其他地方也会传播病菌导致发病。
1.3影响发病的原因。
菌源。水稻白叶枯病菌是黄单胞杆菌。菌体短杆状,两侧钝圆,有一根极生鞭毛长8.71xm左右,直径30nm,革兰氏染色阴性。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为蜜黄色或淡黄色,表面凸起,平滑。病菌在稻种和稻草还有李氏禾等田边杂草等病残体上过冬。
气候条件。田间温度在17℃就能发病,25-30℃是发病盛期,潜伏期7~10d,再侵染次数增多。发病适合的湿度85%之上,大雾与露水多的时候有的地块发病也重,暴风雨时最有利此病的发生及流行。
水肥管理。大田串灌和漫灌均可直接促进病害传播,在抗病力弱的孕穗阶段深灌发病更重。氮肥过量、过晚、过于密集使用,磷钾肥配比很小易发病。每公顷使用300kg45%复合肥做底肥+追施尿素40kg发病时间可延后约10d。
品种抗病性与生育期。粳稻比糯稻抗病,窄叶高杆耐肥及生育期长的品种抗病。同一品种,孕穗末期与抽穗期最易感病。该病发生越早.给水稻产量就造成越大影响.当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齐穗前发病,减产可达53.6%.其次是齐穗期至乳熟期.能减产34.8-42.3%.蜡熟期后发病,减产19.7-29.6%。
2综合防控技术
2.1植物检疫。新稻区发病主要是种子传播病菌,所有由其他地区引进的种子一定采取调运检疫,必要时进行复检,复检通过可做种用;本地繁种一定采取产地检疫,合格后可做种用。将病稻草采取处理,应离秧田较远处堆放,田间已发病的马上堵死进排水口,对发病区域的稻杆等病残体做销毁处理。
2.2农业措施。首先是通过给发病区域采取和旱田作物1-2年的轮作就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出现。然后是采用与本地适合的2-3个主栽抗病品种。主要有垦稻12、龙粳12等。其次是采取单排单灌,加强水肥管理。水层管理应将串灌方式改成单排单灌,就算发病也能进行单独管理,达到控制蔓延的目的。另外,大田需浅水勤灌,禁止串灌和漫灌及深灌,严禁病田水流进健康田里。大田应施足基肥,及早追肥,巧施穗肥,对氮肥,氮、磷、钾及微肥平衡使用,若发现病株,不能再施氮肥与追施氨基酸类叶面肥,使用含有钾、氮、磷、腐殖酸及其铁、硼、铜、锌等多种微量复混的新型有机无机专用肥不但可以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肥条件.还可以让稻苗稳生健长,增强抗逆能力。
2.3药剂防治。药剂防控老病区是防治该病的关键,主要是种子处理、发病前预防及发病早期控制。采取30%菌逃WP1500-2000倍浸种给种子消毒,于插秧前以30%菌逃WP1500倍叶面喷雾,抽穗前以猛可菌WP每6672/30g兑水40-60kg喷雾。发现发病中心需及时用药控制,每亩以30%菌逃WP兑水40-60kg喷雾,通常5~7d用药1次,连用2-3次。为以免形成抗药性,一种药物在应用2-3次后需和其他药物交换运用,若气候有利发病,需采取同类田普查防治,进而控制病害扩散。用药需于无露水进行放止因操作传播病害。
3技术实施
3.1做好宣传,增强认识。为了防控工作做的更好,可结合送科技进户与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来搞宣传,印发防控意见及病情通告等技术资料等,常在电视台做技术讲座或把相关技术及音像资料制作光碟进行宣传,增强种植户的防控意识。
3.2实施防控方案预防疫情蔓延
3.2.1根据防控预案要求,对重病区马上使用果断措施.零散发病区药物控制,健康区域进行药剂预防,给销毁地块种植户实施销毁补偿,给零散发病地块,进行统一组织监管、收割、加工、销毁,保证病菌不蔓延。
3.2.2发生白叶枯病的水稻不可以留种,大米和稻种以及产品更不可以外调,加工大米的稻壳和稻糠等需及时进行焚毁。
3.2.3加强调运检疫。根据植物检疫条例标准,在铁路、交通等水稻以及产品调离出入地成立植物检疫进行检疫,禁止疫情的扩大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