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有效途径

2018-08-24 10:51张磊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古典美育意境

当下,人文教育日渐薄弱,学生的文化素养日渐降低,语文教学也只是注重工具性,而非人文性,如何培养学生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在现代社会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责任尤其重大。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占的比重很大,新课标对古典诗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

一、导入情境,营造氛围

心理研究显示,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的强烈审美情感,而具有美的特质的诗通常也能激发审美者获得愉悦的心理期待,这种审美期待正是教师实施美育的最好的机会,可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多媒体、照片等多种手段,创设课文所需要的理想情境,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课堂氛围相互结合起来,调动课堂氛围。例如在教授《蒹葭》一诗时,笔者是这样设置的:课前多媒体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然后再以诗一样的舒缓而神情的语言导入:爱情是一个不变的主题,时隔千年,秋水,伊人的形象仍被千千万万的男女青年所传唱,让学生置身于一种美好的意境之中,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典氛围,烘托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师生在这种设置的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

二、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引导学生想象,感受形象美,中国古典诗歌都讲究“意境”,而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艺术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象整体达到情景的高度融合,艺术家自我审美客体实现深刻的交流而体现的艺术境界,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造与批评。“意境”讲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以在诗歌教育中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表现的很重要,学生联想,有助于对诗歌整体情思的把握,学生试着探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涵的哲理,探索李商隐《锦瑟》中诗人托物传情,一网情深所追求的对象是什么,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物在“直““圆““大”“孤”的互映,对比之下你不禁想到广袤沙漠的苍凉和渺茫。“圆”将刚柔凝于景,那种超越时空的精穆之感怎能不让你凝神屏气了,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想象游子思乡愁,这样让学生体会一种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三、深化悟理,提升境界

古诗鉴赏教学是一种审美艺术活动,我们在古诗课堂教学中,须遵循层层深入的原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诗歌殿堂欣赏领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并充分发挥古典诗歌的育人功能,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趣味,让古诗教学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多媒体不但能够营造情境,激发兴趣而且能够再现意境,加深理解把握韵律,提高审美”,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诗人仅用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画,多媒体把“明月、松林、清泉、少女、竹林、渔舟”等景物展现出来,学生对作者发出的“王孙自可留”的感概就易于理解。鼓励学生练笔,王勃仿庾信的诗翻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对一些兴趣较高的学生,要个别指导,提供一些参考书,对文苑学步的中学生来说,一旦写出了诗作,要鼓勵他们在生活中学找诗情画意,到生活中去发现真理。

结论:

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是以美的事物激发人的情感,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和审美评价,进而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从而通过古典诗歌教学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胸襟,培养高尚情感。美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还可以在道德品质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甘玉《诗歌美育的因素及实施途径》[J].当代语文教学,2008年7月。

[2]王庆生等,《中国当代文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45页。

张磊,安徽无为县鹤毛中心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古典美育意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美育教师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