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主线,走入诗境

2018-08-24 10:50龙芸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琵琶行情调琵琶

龙芸

【《琵琶行》教学实录】

课前播放琵琶曲《绿腰》

师:大家喜欢音乐吗?

生:喜欢。

师:的确。音乐无国界,它可以让人融入到或悲伤、或轻快的氛围中,却很难让人把心灵的那份共鸣和悸动表达出来。所以当文字与音乐完美相融的时候,便能响彻千年而不衰。

(投影)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清·方扶南

师:白香山是谁?李长吉是谁?

生:白居易、李贺。

师:对。我们今天要一起来感受白居易《琵琶行》的独特魅力。

(投影)

一曲琵琶声,多少辛酸泪

——试读《琵琶行》

师:先思考两个问题。1.在这首诗当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2.具体描写琵琶女演奏的乐曲的诗句是那一段?这段音乐描写妙在何处,美在何处?带着这两个问题,大家先听听我对这首诗的朗读。

(师配乐背诵全文。)

师:听完朗读,我们一起来回答刚才两个问题。

生:共三次写到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生:具体描写琵琶女演奏的乐曲的诗句是:(略,见下“投影”)。

(投影)

一、妙语绘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意读

即根据诗文朗读的一般技巧,读出文本所蕴含的意义。

能读出琵琶声的哪些特点?

师:请大家放声朗读,试着用我们的声音读出琵琶声的特点来。

(生自由放声朗读。)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说琵琶声有何特点。

(师点第二组第一桌同学,然后依次往下点。)

生:大弦如急雨,特点是粗重深沉。

生:小弦如私语, 特点是柔美细腻。

生: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出了清脆圆润的特点。

生:间关莺语花底滑,特点是流利。

师:哪个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生:滑。

生: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写出了琵琶声低沉冷涩的特点。

生: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写出了琵琶声激越雄壮的特点。

师:琵琶女有没有借琴传情呢? 这些不同的特点能不能传达琵琶女的情感变化呢?大家可以交流一下。

(生讨论)

(师生一起小结。)

(投影)

二、以聲传情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欢快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 低沉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激越

四弦一声如裂帛。

2.情读

读出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师:我们能否从琵琶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结合琵琶演奏请找出相对应的自诉身世的诗句。

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对应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欢快的情调对应人生的辉煌期。

生:幽咽泉流水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对应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低沉的情调对应人生的转折。

生: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对应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这是人生的低谷。激越的情调对应琵琶女的怨恨之情。

师:接下来四人小组之间自由朗读。每人读几句,试着把握好轻重缓急,注意气息,再说说自己处理的理由。

(生自由放声朗读。)

师:小组推荐同学来朗读几句。

(生朗读)

师:欢快部分应急读,有轻快情调。低沉部分应慢读,小声读。激越部分应读出紧张、热烈的感觉。在气息把握上应如何处理,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板书)

对气息的把握

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冷的情感:气少声平。

怒的情感:气粗声重。

平声字适当延长,仄声字宜作停顿。

师:还有谁要试着朗读几句。

(一男生举手。)

(男生朗读。)

(学生鼓掌。)

师:这位男同学感情酝酿得不错,但还有没有不足的地方?

生:起伏不够。

生:他的声音不适合读这首诗。

师:那他适合读哪种文章?

生(异口同声):烛之武退秦师。

师:的确,诵读者的音色是会影响感情基调的。期待下次能听到这位同学再次展现与自己声音适合的朗读。下面全班同学齐读这段描写音乐的文字。

(全班情绪饱满地朗读)

师:大家朗读总体不错,特别是第一和第三个乐章。第二个乐章也许不太适合齐读这种方式。

师:这次弹奏让作者泪湿衣襟了吗?

生:没有。

师:那是哪一次呢?

生:第三次。

师:让我们一起看第三次有关音乐的描写。

(投影)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师:为什么这次琵琶声让作者潸然泪下呢?到底有那几个原因让他流泪?先自由朗读,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一下。

(生朗读,讨论。)

生:为琵琶女的身世流泪,也为自己的遭遇流泪。

师:作者什么身世呢?

生:遭贬谪,怀才不遇。

师:很好,还有补充吗?能具体说说吗?

生:白居易本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却遭贬浔阳,是一个“黄芦苦竹绕宅生”的边远之地,过着“往往取酒还独倾”的孤愁苦闷的生活。在这个有月亮的晚上,特别是秋天,听到这样的音乐声更有感触。

师:说得很具体。还有其他原因让作者流泪吗?

(无人回应。)

师:这是什么样的琵琶声呢?与前面的相同吗?

生:不同。

师:哦。情感更加———

生:凄凉。

师:为什么?

生:这次是琵琶女带着感情在弹。自己的遭遇和诗人相同,感受也相同。英雄惜英雄,惺惺相惜。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此时的琵琶女在弹奏时既感慨着自己的身世,也感慨着诗人的遭遇。所以情感更加凄凉,哪一句点明了琵琶女的感受?

生:感我此言良久立。

师:正如作者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 《琵琶行》这首诗之所以成为描写音乐的绝唱,之所以传诵千古而不衰,除了文章精妙的文采外,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首诗洋溢着人类所共有的超越了一切名位的情感。如果把这根情丝从诗中抽出,还能有什么样的效果?那将和许多平庸的作品一样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作者所描绘的琵琶女所弹奏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各种声响的模拟而已,琵琶女和诗人也决不会产生心灵撞击的火花。乐曲也不会有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作用。

(投影)

三、腹有诗书

“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师:“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去背诵文中的经典语句, 愿大家在诵读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才气与灵性,提高文学素养。

师:下课。

【课后反思】

学校组织了一次语文课堂观察(诗歌教学)主题活动,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郑桂华博士作为活动的指导专家。这次活动我接到了上《琵琶行》这首诗歌的任务。得知上这篇文章,内心比较惶恐。一是文本太长,二是文本太美。四十分钟该讲哪个方面,该如何来设计教案,开始比较迷惘。后来我在反复思考后决定从琵琶声入手。因为《琵琶行》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其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值得我们品味,学习。其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给我们创造了优美的音乐意境。所以我把学习目标定为:一、感悟詩歌对琵琶声声的描摹与传写,走进美妙的音乐世界。二、理解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受,走进白居易的情感世界。三、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以此设计了课堂上的三个主干性问题:一、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直接描摹音乐?写出了声音的什么特点?二、诗人并没有根据弹奏的曲目(《霓裳》、《绿腰》)分开描写音乐的境界,而是综合起来,挑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乐段, 试着指出来。能否从琵琶的起伏变化中对应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三、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先在自己的一个班级按照这个教学设计去上了一堂课,发现学习目标基本能达成,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更为明显的缺憾是缺少诗歌教学的独特味道。课后我思考了很久,诗歌教学是不是也是和其它文体一样,主要依靠分析、讨论来把握主旨,这样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呢?为什么不能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古人说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三分诗靠七分吟”。的确,诗歌语言不同于其它语言,讲究用韵、节拍、停顿,声调有轻重缓急,字音有响沉强弱,语速有疾徐曲折,而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中提到了“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因声求气”,即在朗读中掌握并处理好作品的声律特点;“吟咏诗韵”,即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所以我想把朗读作为本次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朗读来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因为文章有三处音乐描写,而后两处与文章的主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主要想分析这两次。而第二次琵琶声的描写最为具体,也最美妙,而且声音的起伏变化与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相对应。所以把这十四句诗作为整堂课的切入点。所以我对这堂课做了重新的设计。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读出诗的韵味,诗的节奏、诗的意境,读出体会与共鸣,从而真正理解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的独具的语言魅力,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从朗读中感受到诗人的丰富情感,走进诗境。我以“读”为主线,分三部来落实学习目标:

第一步:“意读”。即根据诗文朗读的一般技巧,读出文本所蕴含的意义。能读出琵琶声的哪些特点来。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听读、教读、自由朗读等多种形式,来了解诗意,分析作者是如何妙语绘声的,从而把握琵琶声的特点。

第二步:“情读”。读出文中流露出了什么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我想看看同学们能否从琵琶声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并且结合琵琶演奏找出相对应的自诉身世的诗句。同学们在理解并找出了欢快的情调对应人生的辉煌期,低沉的情调对应人生的转折,激越的情调对应琵琶女的怨恨之情后,我换成小组之间自由朗读。每人读几句,试着把握好轻重缓急,注意气息,在初步的朗读后,我对气息的把握作了一点指导,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悲的感情:气沉声缓。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情感:气少声平。怒的情感:气粗声重。平声字适当延长,仄声字宜作停顿。在了解了如何处理气息后,再次朗读。努力通过声音来把握字里行间的情感。

第三步:“悟读”。读出感悟,诗人为何会泪湿衣襟?到底有那几个原因让他流泪?这次的琵琶声和前面的相同吗?从“凄凄不似向前声”中去找各方面的原因。从而引出英雄惜英雄,惺惺相惜,也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来。

在公开课上,这种设计和之前相比,课堂气氛少了沉闷,多了琅琅的读书声,课堂上有老师专门对朗读时间作了统计,教师的范读占了4分钟,学生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等方式占了4分钟,共8分钟,占了解决主干性问题总时间37分钟的22%。学生也能边读边悟,从而把握诗歌的主题。课后华师大郑桂华博士这样点评,主干性问题设计环环相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组织起有效的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教学设计体现诗歌教学特点,朗读体味引导学生得法,使学生思想情感由感而悟,对内容理解水到渠成。

当然,课堂教学总归是遗憾的艺术。我也只是一次粗浅的尝试,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不断学习,大胆创新。

猜你喜欢
琵琶行情调琵琶
我和我的琵琶
吕楠作品
朋友
情调是生活之花
别有情趣的夏天
丝绸情调
从《琵琶行》浅谈知音情结
“琵琶”和“枇杷”
吴绪经水墨画
小资情调/省钱三大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