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海米养禾虫
——这个“钦南模式”有点意思

2018-08-24 08:22施春婷
农家之友 2018年8期
关键词:海红涨潮种养

近日,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钦州市钦南区东场镇牛骨港村创建的海红米套养禾虫立体种养区,村民何文忠用长棍在稻田里捣鼓了一会后,搬上来两个拳头大小的泥团,轻轻打开泥团,十几只长短、肥瘦不一的禾虫展现在眼前。

北部湾海红米的种植已有悠久的历史,是当地自古以来重要的粮食来源。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杂交水稻在全国范围的推广,海红米因其“产量低、收割难”的缺点而逐渐遭到淘汰,当地村民也只有少数人零零星星的种植一些,很多90后甚至部分80后都没吃过。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饮食的追求更看重营养和健康,营养丰富而又无农药化肥污染的海红米再次走上人们的餐桌。

海红米又称“咸田谷”“长毛红米”等,其生长在河流出海口的咸淡水交融的滩涂处,涨潮时被海水淹没,退潮后冒头而吸日月光华。整个栽种过程只需播种,不用施肥、无需喷药,完全自然生长,待秋季成熟时收割,一年一熟,亩产150公斤左右。海红米的每粒谷的尾部长有约三寸长的谷芒,去皮后米呈红色,俗称红米,生长期达两百三十天左右。该品种不耐肥、易倒伏,适应性强、脱粒性好。且海红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E以及诸多含量较高的微量元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贫血症、降低血脂等。因此,海红米还是天然原生态特种稻米,素有“药米”之美誉,为米中稀有的极品、珍品。

据了解,种植海红米是改造沿海低产咸碱田的理想作物,但种养模式单一、产量低。而发展海红米套养禾虫立体种养是沿海低产咸碱田实现增产增收的较好模式。

海红米套养禾虫立体种养,主要是通过在特殊的咸淡水交汇处实现禾虫和海水稻共生,禾虫在稻田的表土层面,以上茬海红米的根部腐烂物为营养源不断繁殖,白天钻在稻田的泥巴里,晚上等退潮后再出来觅食,禾虫的生理特性和活动规律非常特别,只有特定月份的涨潮期才成熟出土,其他时间即使见到,数量也很少。种植海红米过程中,由于不施肥,不打药,纯靠涨潮海水灌溉提供营养,而且禾虫的代谢物为海红米提供优质肥源,产出的海红米产品有机安全,富含植物蛋白和铁、锌等微量元素,十分适宜健康养生食用,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据基地负责人李子红介绍,为了充分利用钦南区临海镇、村的滩涂海域资源,挖掘海红米和禾虫产业发展潜力,该公司在东场建立了100多亩海红米套养禾虫立体种养基地,带动周边农民发展海红米套养禾虫立体种养200~300亩。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对农民种植出的海红米以及收获的禾虫进行保底收购,解除了农民发展海红米和禾虫产业的后顾之忧。

在基地的稻田周边,可见由火砖砌成并用捕鱼网拦截的约2米高的进、排水口,或者田块周边围有约2米高的渔网,这是当地农民用于“等禾虫”的专用设备和工具。村民何文忠拿着刚搬上来的禾虫说:“别看这么一小块田,以前单种潮禾海红米,一年亩收入只有2000多元。可现在,靠发展海水稻套养禾虫立体种养,可以亩产海红米100~150公斤,每亩每年累计可收获禾虫30~50公斤,种出的海红米和禾虫都有公司保底收购,按海红米30元/公斤、禾虫200元/公斤计算,一年下来每亩最低可有9000~14500元的收入,比原来的收入翻了几番”。

猜你喜欢
海红涨潮种养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涨潮的时候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钦州:海红米成致富米
“水城”被淹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海红姑娘
神奇的潮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