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古今中外,正义作为一种社会价值长久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最高的价值追求。“空间正义”思想源自罗尔斯的“正义论”,是社会正义的空间维度,通过社会与空间的辩证关系,研究空间结构的社会发展公正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旧城改造、城市更新等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贫富分化、对弱势群体的空间挤压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空间正义成为城市发展新的价值诉求。正如任平所言,空间正义是当代我国可持续城市化的基本走向。
空间正义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融合的概念[1]。在西方国家,其研究内容涵盖很广,涉及生产、分配[2]、权力[3]、资本[4]、文化[5]、环境[6,7]等诸多方面,关注经济剥削、权利剥夺、种族歧视、环境非正义等问题。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和理念,空间正义已经深入到经济、政治、医疗、教育[8]、生态等各个领域。我国的空间正义研究起步较晚,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分配领域。目前我国较权威的概念是任平提出的:空间正义是存在于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配置领域中的公民空间权益方面的社会公平和公正,它包括对空间资源和空间产品的生产、占有、利用、交换、消费的正义[9]。
空间正义是社会学和地理学共同的研究课题。社会学从构建社会公平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剥夺水平[10],而地理学则从空间视角衡量正义和空间剥夺[11]。本文立足地理学视角,探究城市公共资源的分配正义,试图量化城市空间正义水平,借助空间公正的批判性思维认识城市空间,发现城市问题,引导城市社会和经济协同发展,修复长期以来因强调经济发展、效率优先而积累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以此细化和补充城市空间正义理论,为已有空间正义理论体系补充城市资源配置方面的实践。相较于以往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①结合居民对优质资源需求日渐旺盛的现实,不仅从可达性角度探究公共资源的分配正义,还结合公共资源的质量研究民众的享有情况,关注优质资源的分配正义。②目前国内外城市社会地理学者在测度城市社会发展状态时一般细化到以社区为研究单位,社区资源的可获得性成为评价城市生活空间的一项重要指标[12]。本文细化了研究单位,在社区尺度上进行了研究尺度下沉,以居住小区为单位评价城市空间正义水平,以弥补大尺度研究单元忽略区域内部差异的弊端。
长春市是吉林省的省会,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伴随着新区开发、开发区转型和旧城改造,与国内很多大城市一样,长春市的城镇化建设已进入了一个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新阶段,因此以长春为案例探究城市资源配置的空间正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研究区域为长春市中心城区,包括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净月经济开发区和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9个行政区,面积约612km2(图1)。
参考国外有关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评价指标[13,14],并结合王兴中对国外社区资源剥夺现象的研究[12]可知,医疗卫生空间、教育空间、消费空间、休闲空间、文化空间是城市生活空间场所的主体,也是城市居民最为关注并与其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公共空间。因此,本文认定城市资源配置的空间正义包括医疗正义、教育正义、消费正义、休闲正义和文化正义,它们构成了城市资源配置的空间正义体系(表1)。本研究资料来源于长春市2015年的用地现状图、百度地图和实地调研数据。相较于一般资源,优质公共资源具有更好的服务质量,对民众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因此本文对公共资源按服务质量进行了分类。为了减少综合计算的误差,提取的每一类优质资源数量占资源总量的比重保持在20%—35%左右。
图1 长春市中心城区示意图
表1 研究对象及分类
注:依据业务范围不同,医院可分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相比较于某一病种诊疗的专科医院,从事各种病种诊疗的综合医院与居民生活关系更加密切,更能反映医疗正义水平。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依据医院的规模、技术力量等指标,医院可划分一、二、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又分甲、乙、丙三等,三级甲等为其中的最高级别。在全民普及义务教育阶段,以小学为研究对象为反映居民享有教育的公正水平。参考《长春市2013年教育专项规划》中各小学招生饱和度优良率指标,并结合学校口碑知名度,将小学划分为优质和一般两类。其他三类资源同样选取多种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代表性类别以衡量居民享有状况,并按照建筑面积和功能地位,分成优质和一般两个亚类。
正义度模型: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大众化空间的公共资源,居民的享有和利用基本无门槛限制,这样距离就成为决定居民能否享有公共资源的关键要素。对城市居民来说,不同的居住小区对各类公共资源的享有机会并不是均等的,而与其区位有明显的关联性。居民到公共资源的距离水平反映了居民对城市资源的获取机会,即可达性,因此本文以可达性为主要标准来度量城市空间正义。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追求城市公共资源的享有不再仅仅停留在空间可达、机会公平层面上,而是对资源质量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设施的等级规模成为影响居民选择公共服务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特别关注居民对优质公共资源的享有情况。本文设定的空间正义即是公共资源可达性和公共资源质量的函数,即J=f(d,q)。式中,d为居民点到公共资源的最短距离;q为公共资源质量。因此,本文特设定以下正义度模型来计算空间正义:
Aij=minDik-j(i=1,2,…,1200;j=1,2,…,5;k=1,2,…,n)
(3)
正义度空间自相关:为进一步探索正义度的空间关联和集聚情况,引入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基于OpenGeoda、ArcGIS软件对正义度的空间集聚格局进行研究。全局空间自相关模型可反映变量的整体分布特征,且能判定变量是否与相邻空间有关。本文选用了全局Moran′s I指数,计算公式为:
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是衡量某单元与其存在不同程度空间关联的单元相似或异质程度的指标[15],可有效的揭示空间参考单元与其临近单元之间的相关性。
局域Moran′s I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的长春市,其居住用地呈不断向外扩张的趋势[16]。从统计数据(表2)看,二环至三环间的居住面积最大,占全市居住用地的32.4%。传统认知的城市郊区即三环以外地区,居住用地面积已超过全市的43%,特别是四环外居住小区面积庞大,占全市1/3以上。五类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三环以内,三环外小学和公园绿地的数量占总量的20%以上,其他三类公共资源仅占总量的10%左右,这与大比例的住宅面积难以配套有关。优质公共资源集中布局的态势更加明显,除优质公园绿地的数量在三环外比较可观外,绝大多数优质资源都集中在三环以内,三甲医院更是全部集中在三环以内。
表2 长春市居住小区和公共资源概况统计
全局空间正义度分类:居住小区的综合正义分类(图2)显示,正义度中心高、四周低呈典型的圈层分布模式。一环内的正义度基本都大于0.5,一环至二环之间以正值为主,二环至三环之间正负掺半,绝大多数小区的正义度为-0.5—0.5,三环外的居住区多为负值。正义度低值区出现在四环沿线和四环以外地区,这些地区的住宅多建于2010年以后,配套基础配套设施未建立起来,匮乏的生活服务设施导致这些地区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特别是优质公共服务的机会远低于内城区居民。分别从五类空间正义看,医疗正义度呈现明显的中心高外围低的特点,负值区集中在三环外,城市外围地域的居民到综合医院就医的需求很难满足;教育正义度的高低值多相间分布,位于城市北端杨家村附近小区和南端的南城嘉园、太阳世家等附近小区正义值明显偏低;消费正义度整体呈现出高低值交错分布的状态,极高值集中在一环内,低值主要集中在城市西部和西北部;与其他资源类型正义不同,休闲正义度高值区并未出现在市中心,而是分散在伊通河沿岸、南湖公园、长春公园、净月潭等大型开敞绿地周围,低值区出现在缺乏高品质广场绿地的城市中东部地区;文化正义度正值区呈西北—东南走向,城市西部和西南部成为文化正义盲区,大片居民小区正义度小于-2。对比五类空间正义发现,消费正义和教育正义空间分布较合理。由此可知,随着住宅在城市蔓延式扩展,在居民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上,商业和学校跟进最到位及时,综合医院配置最滞后。
图2 长春市各居住小区空间正义度分类
空间正义的环路分异:为了更加准确地识别空间正义的内部分异,以长春市四条城市环路为界限分环统计正义值,结果见图3。图3显示的是各环居住小区的平均正义值。距城市中心越远,正义度越低。三环成为正义度正负值分界。一环内是长春市经济文化中心但缺乏大面积的公园绿地空间,导致本区休闲正义值偏低;一环至二环间居住小区各类正义值稍逊于一环内;二环至三环间的居住小区除医疗正义值较高外,其它资源空间正义度接近0,居全市平均水平;三环外的居住小区平均正义度为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三环至四环间的消费正义度值明显偏低,这与本地区缺乏大型商场超市有关。四环外小区的医疗正义平均值接近-2,大大低于内城区,也远远落后于本区其他资源的正义度,反应本区缺乏综合医院和优质医院的事实,未来本地区需重点加强医疗设施建设。
空间正义的行政区分异:公共资源的布局和统筹往往以区(县)为单位,为准确获得公共资源配置问题并及时矫治,以行政区为单位统计各区居民享有公共资源的空间正义度(图4),以便更好地反映正义度区域差异和区域效应,最终引导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社会和经济协同发展。为增加区分度细化内部差异,将南北两部分经开区分开研究,高新北区和南部朝阳区内均只有一处居住小区不再单独研究。分区统计各区正义度平均值发现,朝阳、南关、二道、绿园是典型的正义值正值集中区,宽城区居全市平均水平,高新、净月、经开和汽车区则为负值集中区,是公共资源享有的劣势空间,主要与城市新区生活服务设施布局的滞后性有关。经历了几十年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老城区公共资源的建设已相对完善,而外围开发区的公共资源滞后,公共资源的缓慢发展导致外围地域空间剥夺严重,造成了外围地区的空间非正义。
图3 长春市各类空间正义分环统计
图4 长春市空间正义度分区统计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计算全局自相关系数Moran′s I,并采用Z值法对其检验。全局Moran′s I值为0.701,Z检验值为24.13,两者均为正,且P为0.05,即在95%置信度下,正义度分布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表明相邻地区类似正义值空间集聚趋势明显[17]。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散点图(图5a)描述了1200个居住小区正义度所在的象限,直观展示了各居住小区正义度的散点。四个象限按性质分为“高—高、低—高、低—低、高—低”。其中,第一象限、第三象限为空间正相关,表示均质性突出;第二象限、第四象限为空间负相关,表示异致性突出[18]。大多数小区落在第一象限、第三象限,属于空间正相关地区,且第一象限点分布非常集中,表明“高—高”集聚的小区正义度差异很小;第二象限、第四象限出现少量离群点,整体上与斜率偏差较大,是正义度的“低—高、高—低”集聚的小区。
本文在计算Moran′s I值和Z检验值的基础之上(P=0.05)绘制出LISA聚集图(图5b),它反映了空间单元属性与周围单元相似或相异的程度及显著性水平。LISA图呈现了“高—高、低—高、低—低、高—低”四种不同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类型。“高—高”表示研究区及其周围地区的正义值较高,“低—低”表示研究区及周围地区的正义值较低,“低—高”表示研究区正义值低而周围地区的正义值较高,“高—低”表示研究区的正义值高而周围地区的正义值较低。
“高—高”类型区集中在南北二环之间的城市中部,这里城市建设时间长,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附近居民资源享有的正义度高。“低—低”类型区则集中在城市外围,这些地区多是城市的新建居住区,周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少,且缺乏大型高质量服务设施,居民公共资源享有的正义度偏低。“低—高、高—低”类型区零散分布,数量很少,正义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
图5 长春市空间正义度Moran散点图与LISA图
城市各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居住用地和公共资源的发展、变化都具有阶段性。20世纪40年代,长春市二环内主城区已经初具规模,并确定了消费型城市的发展方向[19]。之后,其内部设施持续发展完善,该地区逐渐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经济与文化中心。近年来,该地区居住用地变化不大,各项服务设施趋于稳定和饱和。悠久的发展历史为经济发展赢得了先机,也为内城区居民提供了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区内居民可充分享受便捷的生活配套和高品质的生活服务。
长春城市外围地域是在1990年以后才进入起步和发展阶段的。伴随着城市开发区和新区的建设,郊区城市化步伐加快,三环外空间连片扩展,居住小区数量陡增,居住用地显著增加,但在该过程中除商业设施和小学外,其他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优质公共资源匮乏,基本生活服务设施滞后配套造成空间正义值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城市外围地域居民需付出较高的成本才能获得与内城区同等的服务。公共资源配套是一个逐渐发展完善过程,因此在空间正义度统计上处于“生长阶段”的外围地域是落后于“成熟期”的内城区的。
按照空间生产理论,空间不是自然性的,也并非是自发形成的。空间是政治性的,政治权力在空间生产与分配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论,政府力量决定了各区投入的公共资源类型、数量和质量。公共资源投入之后,政府治理机制又决定了能否平衡不同地域的空间正义差异,实现城市居民整体的利益公平。但目前城市公共政策往往缺乏空间尺度和空间取向,善后治理机制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带有偏见性的城市政策加剧了正义度的空间分异。城市发展主要唯经济增长和利润最大化为单一目标,在公共政策中未能将空间正义作为优先价值,导致空间正义水平的区域差异。此外,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又多由精英阶层制定,使公共资源配置有利于政策制定者,往往忽视弱势群体的需求和意愿,这进一步导致了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公,加剧了优势空间对劣势空间的剥夺。②政府政策往往缺乏空间敏感性。在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往往以平均占有率指标(人均病房床位数、人均学校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等)来指导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视总量和效率,较少结合居民需求考虑公共资源空间上的公平问题,历年长春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府发展规划始终未能将公共资源公平配置问题考虑其中。③公共资源的社会治理滞后,加剧了空间正义缺失。长春市未能以治理机制弥补资源配置方式的失效。在公共资源善后管治上,普遍存在着管理缺失、服务能力滞后、相应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这正是我国很多大城市的通病。针对长春市三环外新开发地区公共资源数量少、质量差的现状,政府未能及时进行整治,政府与公共部门、民间组织等缺乏协调合作,落后的治理方式及水平直接制约着空间正义水平。政府政策从制定前的价值取向,制定时重效率轻公平的考量,到制定后的实施管制普遍均缺乏空间敏感性。城市空间是公共政策作用下的产物,城市公共政策也应以城市空间作为出发点[20],从公共利益出发,依靠公共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确保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正义性。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过分追求数字层面的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的供给,使城市空间演变为生产场所而非生活场所,个体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现阶段城市规划已由政府行政计划的实施机构转换为多方利益表达的平台和实现利益再分配的工具,在公共资源再分配过程中,城市规划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规模发展和效率至上的城市发展模式下,城市规划往往将注意力投入到发达地区,三甲医院、高端商场、省级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种设施密集,而新开发地区的城市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缓慢甚至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高层次的需求更无从谈起,导致城市规划严重缺乏公平与正义。
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等级化配置同样造成公共设施与地区居民的需求相矛盾,特别是郊区居民难以享受到高品质生活服务的现实,导致城市外围地域居民成为公共资源享有的“弱势群体”,而城市规划正以“城市发展整体利益”之名对弱势群体利益造成剥夺和侵害,严重损害了居民的公平与正义。从最早的GDP单一衡量指标到现今“建立级配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全市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以人为本,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规划(《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长春城市规划发展理念在不断完善和改进。未来长春市需要注意结合居民的需求,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缩小正义值的空间分异,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城市规划的根本目标,以人为核心,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空间正义应当成为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所遵循的核心价值观。
本文综合了公共资源的可达性和质量,从医疗正义、教育正义、消费正义、休闲正义和文化正义五个方面衡量长春市资源配置的空间正义。结果显示,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长春市,其空间正义失衡现象比较明显,公共资源配置空间效益的价值诉求明显高于社会正义诉求。公共资源空间配置的数量、质量差异明显导致不同区位居民的获取成本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正义度水平。以正义度为标准将城市居住空间划分成正义空间和非正义空间,正义空间的公共资源数量多质量优,是公共资源享有的优势地域,而非正义空间却无法便利地获得亟需的公共服务。
通过对五种资源的分类计算显示,长春市的医疗正义正值中心集聚态势最强,综合医院为追求最大效益而选择中心城区集中性布局;消费正义和教育正义的正义度正负值表现为交错分布,正义度空间表现最均衡,折射出在居住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内综合医院最滞后,商场超市和小学在利益驱使和居住区相关配套标准的要求下,跟进最及时;休闲正义的“贫富极化”现象明显,高值区多沿河分布或集中分布在大型公园附近,这些地区往往是高房价区域,居民的经济能力直接决定了休闲正义的享有水平;文化设施多建于城市重点地段,以营造城市的地标形象,形成文化正义高值区在城市中心集聚的特征。长春市全市居住小区空间正义度分级的圈层结构明显,以三环为界出现空间正义的断裂化,内城区是典型的正义空间。随着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加,正义值越来越低。我们以行政区为单位对正义度进行考量发现,开发较早的行政区空间正义度明显优于新兴地域。经济开发北区成为正义值塌陷区,生活在该地区的居民成为公共资源享有的弱势群体。长春市的正义度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其高值区和低值区均呈现空间集聚态势。
空间正义度的划分实际上是对城市内部已经形成的不同资源享有的居住小区的等级可视化,等级的高低即为享有公共资源和优质公共资源的难易。正义值正值集聚式分布无形中会导致高收入人群为优先享有公共资源和优质资源选择定居在空间正义的优势空间内,而无力承担经济成本的居民则被迫外迁,造成弱势群体的空间正义享有被边缘化,久而久之社会阶层将发生分化和隔离,这无疑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未来,政府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制定落实城市发展政策,公平分配空间资源,遵循罗尔斯正义论“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原则,使不同空间的群体能够真正公平地享受城市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改善正义空间对非正义空间的剥夺现状,逐步弱化空间异化。
从不同资源类型看,长春市需要重点优化综合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的区域配置,满足不同地域居民就近就医的需求。从地域差异看,正义度的环路分异和行政区分异要求长春市亟需增加外围地域的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资源可达性水平。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必须要为郊区居民提供平等的资源享有机会与条件。长春市南关区需要特别关注教育资源的配置,绿园区则需要加密商场超市布局;经济开发南区在教育设施和公园绿地配置上均需努力,增加教育设施和扩大公园绿地面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政府、市场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因此,在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长春市需逐步建立健全城市居民的空间参与机制,关注居民意愿的合理表达,通过居民的决策参与和监督评价,保障空间资源的公平分配和使用。
空间正义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城市空间生产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探讨的城市资源分配领域的空间正义并未考虑居民的个体差异,关注的是普遍和基础的正义。空间正义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绝对正义是不现实的。
本文的目的在于借用空间正义概念和批判性视角衡量城市资源配置的空间正义水平,发现城市的非正义现象并得到及时纠正,使社会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规避转型背景下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和社会矛盾。城市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空间载体,它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社会正义,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并不是经济效益的增长,而是人类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