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癌性疼痛证治规律研究

2018-08-24 05:31陶方泽周小敏罗毅王安喜任国庆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证素外治癌性

陶方泽周小敏罗毅 王安喜任国庆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 南京 210001 2.淮安市妇幼保健院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4.浙江中医药大学

根据WHO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预计到2020年,全球每年新发癌症患者将达到大约1500万。约1/4新诊断的患者、1/3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以及3/4的患者均可能合并疼痛[1];而在晚期患者中,癌痛的发生率更是高达3/4[2]。癌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缩短患者生存时间,对于中晚期患者,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常比癌症引起的死亡更令人恐惧[3]。因此有效控制癌痛是最受患者期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西医对癌性疼痛的控制临床上常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则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在药物治疗方面,西医常常应用WHO推广的“三阶梯药物”止痛方案,疗效虽然比较确切,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癌痛并未得到有效控制[4],而且镇痛剂不良反应较多,成瘾性强,同时还存在不同程度胃肠道反应,致使部分患者止痛效果欠佳,依从性差,影响了止痛疗效[5-6]。

中医学对于癌性疼痛的认识丰富而全面,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亦有较好疗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研究收集了近12年来中医诊治癌性疼痛的文献,采用频数统计、黄金分割律等现代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结合中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总结癌性疼痛的中医证治规律,旨在为癌性疼痛的临床诊治和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检索结果 以“癌性疼痛”“癌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为检索词,对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收录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和个人经验类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有明确辨证分型或完整治疗方药者,排除方药不完整及综述类文献,共纳入文献124篇。

1.2 四诊信息的规范 四诊信息的规范以《实用中医辨证手册》[7]为标准,同时参考《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8]以及“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9],对纳入的文献的四诊信息进行必要的拆分和归类。

1.3 证型的规范 文献中的证型参照《中医诊断学》[9]进行拆分和归类。

1.4 证素的提取 以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学》[10]一书中拟定的53个证素为依据,对文献中出现的证型进行证素提取。

1.5 方剂统计原则 癌性疼痛文献中所用方剂功效分类参照《方剂学》[11]。1个证型所涉及治疗方剂1首以上者,按实际用方数量统计;1首基本方后涉及加减用药者,按1方统计。内服外治方剂不限定剂型,但都必须要有明确的药物组成。

1.6 中药名称规范化处理 以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12]为标准,药物不在教材收录范围的,参照《中药大辞典》[13]等工具书对中药名称及功效进行规范化。

1.7 数据挖掘方法 本文采用的数据挖掘方法主要有3种:(1)频数统计分析:运用Excel软件的排序、查找、求和功能分别对数据库中的四诊信息、辨证分型、证素及方药进行频数统计;将出现次数超过平均次数的目标对象按频数作降序排列,作为提取证治规律中的基本指标。(2)黄金分割律[14-15]:尝试引入应用数学中的黄金分割律来对证治规律研究中的基本指标进行优选,即将被统计的各项基本指标按频率出现由高到低降序排列之和恰好大于黄金分割61.8%者定义为该证治规律的主要指标,基本指标中余下项目作为次要指标。(3)关键字词统计分析[14]:关键字词统计分析法主要是针对复合症状如舌象、脉象等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由于临床上患者的症状多为复合症状,如舌脉象多为复合舌脉象,因此本研究根据中医诊断学术语结合数据库中出现相关字眼,提取复合症状中的关键字词,减少有价值的统计信息的遗漏。

2 结果

2.1 四诊信息

2.1.1 舌象 124篇文献中有舌象记载的90篇。将出现次数超过平均次数的目标对象按频数作降序排列,作为提取证治规律中的基本指标。其中,舌色12种,频数共计 110,平均每种频数 9.17(110/12)次,以频数>9次的舌色为癌性疼痛基本舌色,按频数降序排列依次为:斑点舌、淡白舌、紫黯舌、红舌。舌形3种,频数共9,以频数>5次的舌形为癌性疼痛基本舌形,如此类推癌性疼痛的基本舌形为胖大舌,舌下基本络脉为粗胀,基本苔质按频数递减排列依次为:腻苔、薄苔、苔少,基本苔色为白苔。见表1。

2.1.2 脉象 对脉象描述用语中所出现的关键字词进行统计,出现脉象关键字词18个,总计202次,统计结果见图1。平均每个关键字词出现11.22(202/18)次,以超过平均次数的关键字词为癌性疼痛脉象基本关键字词,按频数降序排列依次为:弦、涩、细、沉、数、滑。

表1 癌性疼痛舌象一览表

图1 癌性疼痛脉象关键字词频数分布图

2.1.3 癌性疼痛基本症状的确立 124篇纳入文献有症状描述,涉及94个癌性疼痛证候群共出现105种症状,计579症次,平均每种症状5.51(579/105)个症次,以频数>5次为癌性疼痛基本症状。根据黄金分割律,将频数>9次的18种症状定义为癌性疼痛的主要症状,主要症状占基本症状频数的72.47%(287/396),按照频数的递减排列依次为:固定痛、刺痛、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肌肤甲错、脉络瘀血、胀痛、失眠、形体消瘦、冷痛、隐痛、口渴、皮下瘀斑、腹胀、灼痛、自汗、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基本症状中余下16种为癌性疼痛次要症状,依次为:面色晦暗、健忘、胸胁苦满、肢体麻木、形寒肢冷、头晕、目眩、剧痛、易怒、盗汗、口干不欲饮、咽干、小便清长、遗精、脘痞、蹿痛。

2.1.4 癌性疼痛性质分析 文献中癌性疼痛性质的描述达13种之多,癌性疼痛性质频数分布见图2。

图2 癌性疼痛性质频数分布图

2.2 辨证分型 124篇文献中含有证型的文献 66篇,其中整体辨证63篇,局部辨证4篇,既有局部又有整体1篇。共计证型35个,单个证型出现的总频数为156。具体证型分布见表2。平均每个证型出现4.46次,以超过4次的证型作为癌性疼痛的基本证型,按频数的降序排列依次为:瘀血阻滞、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热毒蕴结、气机郁滞、寒凝阻络、阳虚寒凝、肾阴虚。

根据黄金分割律,以频数≥15次的证型作为癌性疼痛的主要证型,占基本证型的68.60%(77/111),按降序排列依次为:瘀血阻滞、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痰湿凝聚。次要证型依次为:热毒蕴结、气机郁滞、寒凝阻络、阳虚寒凝、肾阴虚。

2.3 证素 对上述癌性疼痛上述35个证型进行分析,对证候中的病机要素和脏腑病位进行归纳。共得病性证素14个,单个病性证素出现的总频数为218。共得病位证素7个,单个病位证素出现的总频数为40。

表2 文献中癌性疼痛证型频数

病性证素中实证 9个[152(69.72%)]:血瘀[47(21.56%)]、气滞[28(12.84%)]、痰[18(8.26%)]、毒[17(7.80%)]、寒凝[13(5.96%)]、湿[13(5.96%)]、热[12(5.50%)]、浊[3(1.38%)]、燥[1(0.46%)];虚证 5 个[66(30.28%)]:气虚[27(12.39%)]、血虚[15(6.88%)]、阴虚[13(5.96%)]、阳虚[8(3.67%)]、正虚[3(1.38%)]。以超过平均次数15.57(218/14)的病性证素为基本病性证素,按频数的降序排列依次为:血瘀、气滞、痰、毒,共占63.49%。

具体病位证素依次为:经络[12(30.00%)]、肾[12(30.00%)]、脾[7(17.50%)]、肝[5(12.50%)]、肺[2(5.00%)]、胆[1(2.50%)]、胃[1(2.50%)]。以超过平均次数5.71(40/7)的病位证素为基本病位证素,按频数的降序排列依次为:经络、肾、脾,共占77.50%。

2.4 方剂 124篇文献中,无方文献5篇,有方文献119篇,外治方文献84篇,内服方文献50篇,既有内治又有外治方的13篇。含有内服方剂的50篇文献中共得方剂76首,其中成方33首,自拟方43首。成方应用总频数52次,其中使用频数较多的方剂是柴胡疏肝散、桃红四物汤、八珍汤 、二陈汤、清瘟败毒饮、四逆散。具体见表3。自拟方应用总频数44次,因无明确归类标准,未对其进行功效分类。

成方按其功效可归为10类,依次为:补益[17(32.69%)]、清热[7(13.46%)]、祛痰[6(11.54%)]、理气[6(11.54%)]、和解[5(9.62%)]、理血[4(7.70%)]、治疡[3(5.77%)]、温里[2(3.85%)]、治燥[1(1.92%)]、祛湿[1(1.92%)]。方剂功效类别频数分布见图3。

以超过平均用方频数5.2(52/10)次的方剂功效类别为癌性疼痛基本方剂功效类别,按降序排类依次为:补益、清热、祛痰、理气,共占 69.23%(36/52)。从用方统计来看,有和血之效的四物汤之类方(如圣愈汤、八珍汤、桃红四物汤、十全大补汤)频数和达10次,悉数归入到补益剂,占补益剂的58.82%。补益和血、清热解毒、化痰理气为癌性疼痛内服用方基本治疗大法。

2.5 内服药物

表3124 篇文献中治疗癌性疼痛内服使用成方频数

图3 方剂功效类别频数分布图

2.5.1 对内服药物频数的统计 有内服药物的文献50篇,方剂76首,共用药1091次,平均每首方剂用药14.35次。涉及药物224味,平均每味药用药4.87次。以用药频数>4次的内服药为癌性疼痛内服基本用药,共65味药,用药频数计797次。

根据黄金分割律,频数>9次的用药计24味用药频数为520次,占基本用药65.24%520/797),为癌性疼痛主要内服用药,按频数降序排列依次为:甘草51、当归 40、茯苓 32、白术 31、延胡索 27、黄芪 26、白芍 26、柴胡 23、桃仁 22、熟地 21、白花蛇舌草 20、川芎 20、半夏 19、赤芍 19,莪术 18、党参 18、陈皮 18、半枝莲 17、红花 17、丹参 12、枳壳 13,全蝎 10、山慈姑10、香附 10。

内服基本用药中除去主要用药,余下为次要用药,用药频数区间为5到9,共41味药,按降序排列依次为:补骨脂9、骨碎补9、薏苡仁9、郁金9、南星9、细辛 8、乌药 8、生地 8、神曲 8、山茱萸 8、山楂 8、山药 8、黄芩 8、桂枝 8、僵蚕 8、五灵脂 7、蜈蚣 7、三棱7、乳香 7、肉桂 7、麦芽 7、三七 6,人参 6、女贞子 6、附子 6、大黄 6、穿山甲 6、川楝子6、枳实 6、八月扎 6、土鳖虫6、浙贝母5、淫羊藿5、山栀子5、砂仁5、木香5、没药 5、厚朴 5、杜仲 5、丹皮 5、怀牛膝 5。

2.5.2 对内服药物功效的统计 癌性疼痛内服用药共计使用中药269味,按功能分为42种,对每类药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首位药进行统计,见表4。进一步合并用药总类别为17大类,见图4。超过平均用药频数60.61(1091/18)的为基本药物类别,按频数的降序排列依次为:补虚、活血化瘀、清热、理气,共占68.01%(742/1091)。

2.6 外治药物

表4 癌性疼痛内服药物类别分布

2.6.1 对外治药物频数统计 124篇入选文献中,中药外治文献84篇,涉及88首自拟方或经验方,外用剂型涉及到辅料如麻油、黄酒、醋、凡士林等不纳入用药范畴,涉及药物148味,共用药740次,平均每首方剂用药8.41次,平均每味药用药5次。以用药频数>5次的外治药物为癌性疼痛外治基本用药,共40味药,用药频数计544次。

根据黄金分割律,将大于黄金分割61.8%者定义为该证治规律的主要指标,用药频数>11次的外治药物共有15味,用药总频数350次,占外治基本用药的64.33%(350/544)。确定为癌性疼痛外治主要用药,按频数降序排列依次为:冰片53、乳香41、没药37、延胡索 31、川乌 22、血竭 21、马钱子 21、细辛 20、大黄19、全竭 17、红花 16、薄荷 14、丁香 14、蟾酥 12、草乌12。

图4 内服药物功效类别频数分布图

外治基本用药中除去主要用药,余下为次要用药,用药频数区间为6到11,共25味药,按降序排列依次为:南星 11、莪术 11、半夏 11、三棱 10、蜈蚣 9、三七9、肉桂9、白芷9、白花蛇舌草9、黄柏8、丹参8、泽兰 7、土鳖虫 7、青黛 7、姜黄 7、蟾皮 7、侧柏叶 7、重楼6、雄黄6、威灵仙6、桃仁6、蜂蜜6、穿山甲6、川芎 6、阿魏 6。

2.6.2 对外治药物功效的统计 癌性疼痛外治用药共计使用中药148味,按功能分为37种,对每类药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首位药进行统计,见表5。进一步合并用药总类别为18大类,见图5。超过平均用药频数41.11(740/18)的为基本药物类别,按频数的降序排列依次为:活血化瘀、清热、祛风湿、开窍、解表,共占65.54%(485/740)。超过平均用药频数 41.11(740/18)的为基本药物类别,按频数的降序排列依次为:活血化瘀、清热、祛风湿、开窍、解表,共占65.54%(485/740)。

表5124 篇文献中治疗癌性疼痛外用药物类别分布

图5 外治药物功效类别频数分布图

3 讨论

3.1 四诊讨论

3.1.1 舌象 对癌性疼痛的舌象分析结果表明,癌性疼痛基本舌色为斑点舌、淡白舌、紫黯舌、红舌,基本舌形为胖大舌,舌下基本络脉为粗胀,基本苔质为腻苔、薄苔、苔少,基本苔色为白苔。从舌质来看,癌性疼痛病机多集中在全身气血瘀滞、局部瘀血阻络,或气血两虚、或阳虚、或实热、或阴虚;从舌形来看癌性疼痛病机有脾肾阳虚的一面;从苔质来看,苔薄或为癌性疼痛邪气未盛;腻苔多为湿浊内蕴,阳气被遏;苔少、无苔或光剥苔表明癌性疼痛患者痛势较重,正不胜邪,胃气衰竭。

癌性疼痛患者斑点舌是体内恶性肿瘤导致局部瘀血阻滞,或局部血络损伤所致;淡白舌说明癌性疼痛多气血两虚或阳虚,紫舌与整体气血瘀滞有关。红舌和绛舌与实热或阴虚有关。

3.1.2 脉象 癌性疼痛脉象基本关键字词为弦、涩、细、沉、数、滑,主要集中在弦、涩、细。弦脉与疼痛有关,涩脉在癌性疼痛中多与气滞血瘀、精伤血少有关,细脉多与气血俱虚有关。说明癌性疼痛基本病机集中体现在郁、瘀、虚,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涩脉比滑脉多、数脉比迟脉多、细脉比洪脉多、虚脉比实脉多、沉脉比浮脉多,说明癌性疼痛病性多气滞血瘀、气血亏虚伴有虚热,病位在里,邪盛正衰的病机特点。

病性属实的脉象(弦、滑、紧、洪、滞)占比28.71%;虚实夹杂的脉象(涩、数、迟、结、代)占比34.16%;病性属虚的脉象(细、沉、弱、虚、无脉、濡、无力、芤)占比37.13%。故癌性疼痛病性不啻虚、实二端,尚有虚实夹杂之征,三者出现的频率按降序排列依次为:虚证、虚实夹杂证、实证。

3.1.3 代表性症状 由于导致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因而通过对疼痛性质的分析,可以辨别癌性疼痛的病因病机,文献中癌性疼痛性质的描述达13种之多。冷痛若寒邪阻滞经络所致者为实证,若阳气亏虚,脏腑经脉失于温煦所致者为虚证;灼痛若火邪窜络所致者为实证,阴虚火旺所致者为虚证;牵扯痛多因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通所致;酸痛多因湿邪侵袭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亦可因肾虚骨髓失养;重痛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

实性疼痛(固定痛、刺痛、胀痛、剧痛、窜痛、钝痛、重痛)占比 67.95%(106/156);虚性疼痛(隐痛、牵扯痛)占比9.62%;虚实不明疼痛(冷痛、灼痛、酸痛、类型不明疼痛)占比22.44%。分析发现癌性疼痛中实性疼痛远多于虚性疼痛,而前文对脉象的分析结果表明虚证脉象略多于实证脉象,非脉证不符,说明癌性疼痛病机有本虚标实的一面。

3.2 辨证讨论

以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对癌性疼痛辨证进行分类,以期获得癌性疼痛的辨证趋势。

3.2.1 八纲辨证,以虚为纲 按照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辨证论治,发现癌性疼痛156次证型中虚证出现54次,具体有脏腑亏虚、气血津液亏虚、阴阳亏虚等3种类型,脏腑亏虚以肾、脾二脏为多,肾、脾分别为先后天之本,说明癌性疼痛病情发展过程中影响到先后天;气血津液亏虚主要是气血两虚甚则正虚。

3.2.2 气血津液辨证,血瘀为最 癌性疼痛气血津液辨证共出现93次,从气血津液辨证来看癌性疼痛证型,单一证型以血瘀证最多,复合证型以气滞血瘀和气血两虚多见。再对复合证型进行分解,居于首位的是血瘀证,其后依次是:气滞、痰证、气虚、血虚、浊。提示癌性疼痛从气血津液论治当活血祛瘀、理气化痰、益气活血、化浊解毒。

3.2.3 脏腑辨证,病位主要在肝脾肾 以脏腑辨证的思路分析癌性疼痛,发现脏腑辨证依次为肾虚、脾虚、肝郁、肝阴虚。说明癌性疼痛脏腑辨证以肾、脾、肝三脏为多见,脾、肾二脏多虚为本,肝郁为标,另外涉及肺和胃等其他脏腑,单一脏腑病和两脏合病皆有。诚如张景岳所言:“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16]

3.3 病机证素讨论 癌性疼痛实性病机以血瘀、气滞、痰、毒、寒凝、湿、热为主,兼见浊、燥;虚性病机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为主,兼见正虚。脏腑病位主要在经络、肾、脾,并涉及肝、肺、胆、胃等。对病机证素的分析认为,癌性疼痛多因邪实致病,如血瘀、气滞、痰、毒;也可因虚致病,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更有虚实夹杂,病机较为复杂者。

癌性疼痛基本病性证素为血瘀、气滞、痰、毒;癌性疼痛基本病位证素为经络、肾、脾。结合对脉象和症状的分析得出癌性疼痛临床病机存在本虚标实的一面,现可进一步推导出癌性疼痛病位主要在经络、肾、脾,痛多肝郁,与肝关系密切,以虚为本,血瘀、气滞、痰、毒为标。

3.4 方剂讨论 从用方统计来看,有和血之效的四物汤之类方(如圣愈汤、八珍汤、桃红四物汤、十全大补汤)频数较高,悉数归入到补益剂,占补益剂58.82%。癌性疼痛内服用药时所用成方方剂以补益剂、清热剂、祛痰剂、理气剂为主,代表方如柴胡疏肝散、桃红四物汤、八珍汤、二陈汤、清瘟败毒饮、四逆散等。补益和血、清热解毒、化痰理气为癌性疼痛内服用方基本治疗大法。

3.5 内服药物讨论 从统计结果来看,使用药物居前10位的药物中补益药占6味,使用药物如甘草、当归、白术、黄芪、白芍、熟地等补益药为十全大补汤方中药味组合,温补气血,使得“荣而不痛”,也说明癌性疼痛病机多以气血亏虚为本。甘草、茯苓、白术组合,体现临证当顾护中焦脾胃,补益药的应用以顺应脾胃生理功能为目标,盲目补益反而增加脾胃负担。前10位的药物中的延胡索、白芍、柴胡、桃仁等组合提示癌性疼痛临证若气机郁滞,宜疏肝理气;瘀血阻滞,宜行血散瘀。两者均以“散”为主,诚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云:“治肝之法,当以散为补,散者即生发条达之也。”[17]因此,癌性疼痛常用药物中多有柴胡、白芍药对[18]。柴胡其性升散,具有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之功;白芍具有养血柔肝、平抑肝阳之功,肝血充足,则肝“用阳”有根。柴胡配白芍,一气一血、一散一收、一柔一刚,共奏疏肝柔肝止痛之功。

内服药物排名前10位为甘草、当归、茯苓、白术、延胡索、黄芪、白芍、柴胡、桃仁、熟地,以上顺序可初步反映出癌性疼痛当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大法,温补气血扶其正,化瘀理气祛其邪。内服药物用药基本药物类别是补虚、活血化瘀、清热、理气,可见正虚、血瘀、热毒、气滞为癌性疼痛的重要病机。

3.6 外治药物讨论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使用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位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19]。癌性疼痛反复发作,病程缠绵,顽固难愈,不易治疗,口服药物有其局限性,由于“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理瀹骈文》)[20],多篇文献在内服中药的同时配合中药外治法,癌性疼痛中药外治能明显改善局部循环,促进肿瘤周围的炎症的局限与吸收,还能抗癌消瘤,所以能减轻局部疼痛,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从外治药物统计结果来看,使用药物居前10位的药物中活血化瘀药占5味,使用药物如乳香、没药、延胡索、血竭、马钱子等,如冰片、乳香、没药、血竭,即为活血化瘀止痛之良方七厘散方重要组成部分。说明血瘀是癌性疼痛外治时首要考虑的重要病机。

外治药物用药基本药物类别是活血化瘀、清热、祛风湿、开窍、解表,可见癌性疼痛外治多从血瘀、热毒、风湿、解肌等论治。活血化瘀药以活血止痛和活血疗伤为主,清热解毒药中白花蛇舌草、黄柏等为常用药物。祛风湿药中川乌、草乌为常用药物,开窍药中冰片药使用频数最高,解表药中细辛、薄荷为常用药。

外治用药通过施药于外作用于内的方式,避免了药物经过消化道多环节灭活作用以及药物代谢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其主要治则以“通络止痛”为主,药物方面通常采用芳香走串穿透性强的药物,主要采取透皮吸收的方式使药物起到治疗作用,剂型方面以由传统的膏剂、酊剂、散剂逐渐发展为现在更多更有效的制剂[21]。

3.7 内服用药和外治用药比较 内服用药和外治用药相比较,两者均从血瘀及热毒论治,都注重活血化瘀止痛、清热解毒止痛,但外治用药有其特异性,如祛风湿止痛、解肌止痛,着眼于局部对症治疗,急则治其标;内服用药侧重于补虚固本止痛、理气解郁止痛,着眼于整体调理,标本兼治。

4 结语

综上,中医认为癌性疼痛病位主要在经络、肾、脾,但痛多肝郁,与肝关系密切;病性以实证多见,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病理因素涉及虚、瘀、郁、痰、毒;基本证型主要为瘀血阻滞、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痰湿凝聚;内服用方多以补益和血、清热解毒、化痰理气为基本治法;内服用药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大法,温补气血扶其正,化瘀理气祛其邪;外治用药多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风湿、解肌为基本治法,其中血瘀是癌性疼痛外治时首要考虑的重要病机。内服用药和外治用药相比较,两者均从血瘀及热毒论治,都注重活血化瘀止痛、清热解毒止痛,但外治用药有其特异性,如祛风湿止痛、解肌止痛,着眼于局部对症治疗,急则治其标;内服用药侧重于补虚固本止痛、理气解郁止痛,着眼于整体调理,标本兼治。基于期刊文献,通过数理统计学研究,得出以“四诊信息-辨证方法-病机分析-遣方用药”为一体的癌性疼痛中医证治规律,可为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证素外治癌性
膝骨关节炎患者中医证素及证型分布特征研究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探讨中药外敷治疗癌性腹水的用药规律研究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证素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中医外治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癌性爆发痛专家共识(2019年版)
补气养血通脉饮辅助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疗效观察
·启 事·
磁共振高b值弥散加权成像在筛查前列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