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放大了自己

2018-08-23 02:07彭敦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张老师校园文化灵魂

彭敦运

应当承认,班主任抑或教师,对学生是有一定的教育影响的,但这种影响是不是达到了“塑造学生灵魂”的高度呢?

如果没有到达这种高度,而教师自己却又产生了已经到达的错觉,并把自己看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而且在网络上以这种角色自居,那么,这对学生的成长,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会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 冰冷的数据

班主任工作研究室的张老师,为了摸清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特地在校园网上连续三年用同样的问题对全区八年级的学生做过调查。由于问卷是不记名的,所以学生在回答“到现在为止对你影响最大的5个人是谁”这一问题时,各种各样的答案层出不穷:

2015年,全区八年级学生有7465名,得到了7372份有效卷。学生的答案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5个人”中只有121位选择了班主任,占1.64%,但“班主任”最好的位置也只是第4名;回答“××老师”的只有7份答卷。

2016年,全区7371名八年级学生,得到7287份有效卷。其中,有“班主任”的答卷76份,占1.04%,其中最好的位置排在第3名;而回答“××老师”的只有2份。

2017年,全区6741名八年级学生,提供了6501份有效卷。其中,有“班主任”的答卷27份,占0.35%,其中最好的位置是第5名;回答“××老师”的有11份问卷。

张老师感觉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5个人”范围有些大,于是缩小了概念的外延,将问题换成“在你身边对你影响最大的5个人”,结果回答中有“班主任”的分别也只为4.72%、4.65%和5.38%,而“××老师”为2.12%、1.85%和1.72%。在上述所有的回答中,没有一个班主任排在对学生最有影响的第一位。

2017年下半年,张老师索性扩大调查面,结果网友对“到现在为止对你影響最大的5个人是谁”这一问题,回答是“班主任”的也只有0.07%。

张老师在微信圈中专门针对大家过去的班主任,发起过一次“回望性评价”,并对得到的726条微信按照“肯定”“中性”和“不满”三个标准进行分类,结果被划进“肯定”的也只有247条,占34%,绝大多数网友对教师没有过多的感觉,其中还有39人竟然将“××班主任”或“××老师”划入“最憎恨”的人之列,其中就有一位最近在网络上红得发紫的班主任。

这一结果虽然没有出张老师的意外,但他怕挫伤教师们的积极性,还是没敢公布这些数据,然而,冷冰冰的调查结果还是让参与这一调查的另外几位同行感受颇深。用他们的话来讲,是“第一次这么严重地动摇了我们头脑里‘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的固有理念”;“我被颠覆了”,“真是匪夷所思,却也证实了我的猜测”。

● 怎样面对真实

网络和数据是冰冷的,结论也很残酷。

为什么会这样?

记得还是多年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曾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但近几十年来由于就业压力一直在向学校转移,许多中小学不得不在应试教育中周旋,从而忽略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厌其烦地给学生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的分高,我怕谁”等思想,甚至大张旗鼓地宣扬和奖励“状元生”“尖子生”,关注“重点率”和“上线率”……诸多媒体也推波助澜,久而久之,社会与学校、教师与学生都形成了“共识”:只有考出高分数,才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学生有没有出息的标准,一旦考试受挫,就会看成人生将会失败。而教师们又没有预先在学生的大脑里储存如何面对挫折的资源,所以,学生一旦考试受挫就手足无措,想到即将到来的各种斥责,许多学生极度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甚至选择逃避,离家出走、自伤乃至自杀……这样,就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我也知道,把沉重的学习负担强加给学生的教师们,都是出于无奈。教师们都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也都很关爱学生,但是,动机与效果未必统一。长期的观察让我发现,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用警告、讽刺、挖苦、遗弃等手段来进行思想教育,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来替代科学管理。虽然教师们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精神虐待”造成的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心理学家指出,精神上受虐待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心理和思想伤害,可能比肉体受虐待的孩子更大,因为这是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全面摧残。而自尊心受到挫折的学生,他们真的相信你就是在塑造他们的灵魂吗?他们会为这种磨难似的塑造感恩戴德吗?

但,偏偏有人会幼稚地以为就是这样,他们觉得班主任就是能人,学生身上的什么问题在他们手里都能搞定,而且使用的方法往往极其简单,效果也特好:一个短信、一束网花、一个视频、一次谈话或一次批评就能手到病除、迎刃而解。

果真如此吗?我不敢苟同。我以为,虽然教师或者班主任对学生有一定影响,这个影响是否能大到解决问题乃至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取决于学生是否需要教师帮助。

必须承认,“问题”是学生的,当他自己没觉得那是问题,并希望得到帮助加以解决时,再好的教师或者班主任,也无能为力。

记得有这样一个学生,刘老师发现她的作息时间极不规律,便跟踪记录了她整整一个月,最后发现她一天听讲、看书、作业的时间多达17小时,除去吃饭、走路、上厕所的时间,她每天休息不到5小时,而且这5小时还不是连续的,结果弄得觉没睡好,课也没听好,成绩当然上不去。班主任(市级功勋班主任)做她的工作,可她偏偏不听,反而觉得自己的作息自己做主,只要适应了高三,成绩就会迎头赶上。

一晃就是半年,每次月考,她都是倒数第一或第二,而她依然我行我素,最终她高考落选了,而且是在非常优秀的班主任手上落选的。

其实,教师只有提供合适的帮助才能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上面那位学生,无论是科任教师还是班主任,都曾提供过帮助,而且还与家长进行过反复沟通,但就是不奏效。究其原因,还是方法不合适。

诸如此类的失败有很多,这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别说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就是改变学生固有的习惯都很难,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并对学生加强习惯养成教育,这才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那么,在以网络形式出现的新型校园文化中,教师还能用“塑造灵魂的工程师”的面貌出现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猜你喜欢
张老师校园文化灵魂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牛,也有高贵的灵魂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没有烧烤的夏天,没有灵魂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灵魂树 等
漂泊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