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荣
摘 要:近年来学生欺师问题日益严重,需要引起足够关注。文章从符号互动理论视角分析师生冲突之学生欺师现象,探寻其原因,尝试提出对策,即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适当的自我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创造角色体验的机会;更好地了解学生,给予学生需要的关怀。作者的建议仅供参考,力求减少师生冲突,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关键词:符号互动理论;学生欺师;师生冲突;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关于学生打教师、辱骂教师甚至弑杀教师的新闻报道不断出现,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学生欺师的问题在滋长。部分学生欺师行为严重威胁到教师的身心安全,给师生双方、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伤害,此类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1.学生欺师
学生欺师,即学生欺侮教师的现象,是师生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攻击性的严重程度,欺师行为可以被分为悖师、辱师、伤师、弑师等四种主要形式。学生欺师现象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异化。学生欺师行为会产生多重消极影响。对教师而言,学生欺师对教师的身心造成了伤害,令教师对学生心灰意冷;对学生而言,欺师行为会恶化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对学校而言,学生欺师行为会影响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也极易误导学生,恶化学校风气。因此,学生欺师问题不容忽视。
2.师生冲突
虽然学者们对师生冲突的定义不尽相同,但达成了以下共识,即认为师生冲突是一种社会互动,互动的双方具有不同程度的对抗性。师生冲突的过程一般包含以下四个步骤,即潜在的对立、认知和确认、行为实施和行为结果。
3.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属于教育社会学流派。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的媒介是符号,即个体与个体之间是通过符号来互动的,符号在社会互动中产生意义。承载意义的事物是符号,如语言、动作、情境和文字等。米德和布鲁默是该理论的代表人物。该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做出了以下贡献:第一,阐述了自我概念的形成。米德认为,自我分成主我和客我。主我是个体自然形成的、未经社会化的本能冲动,而客我的特征则是社会化,是遵循社会规则、符合社会期待的。主我产生行为的冲动,客我控制行为的方向。第二,提出角色概念。个体通过角色扮演进行社会互动,同时也通过角色扮演,在互动中学习,从而形成自我概念。布鲁默提出“角色领会”的概念,即个体通过体会他人的角色、获得不同的视角从而实现更好地互动。第三,认为不同个体对符号意义的解读不尽相同。符号互动包括对符号的解读,不同人对符号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意义。个体互动遵循以下三个步骤:符号、解读符号和反应,即个体先在互动中对符号做出个性化的解读,然后根据其对符号意义的理解,做出相应的符号反应。
1.师生自我概念的失当
教师主我认为自己是师生互动中的主体,并且社会的道德规范、历史传统也肯定了教师客我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的自我概念是师生互动中的主导。在师生的符号互动中,教师掌握了主动权和话语权。教师的话语是强势符号,学生的话语则是弱势符号,师生互动一般表现为强势话语符号对弱势话语符号的控制。学生主我有反抗教师的冲动,客我会受到网络世界的引导(如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因素、网络舆论的不良导向等),认为反抗教师甚至采取暴力手段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中小学生群体,缺乏鉴别力和自控力,在自我概念的形成阶段更易受到不良影响,产生欺师行为。
2.教师角色与学生期待之间的落差
在师生互动中,学生对教师有理想的角色期待,当理想的角色落空之际,会影响双方的表现行为,从而引发冲突。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学习上的督促成为师生互动常见的话题。有些教师主观臆断学生的需要和不足,给予不需要的关心与帮助;有些教师根本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给予学生的不是人文性关怀,而是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目的的制度性关怀或是冰冷的学习指导。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得不到实现,学生长期以来体会到的是失望。当再次面对教师的角色行为时,学生不愿接受,会产生负面情绪,很可能引发师生冲突。
3.师生符号解读的差异
师生对同一符号的不同解读会引发冲突,导致学生欺师行为。符号互动理论指出,个体在互动中会对符号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因此不同个体对同一符号解读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師出于对学生的关心而对学生的督促、教诲很可能被学生解读出不同的意义,从而引起不同的反应行为。有些学生认为这是教师对其的关心,此时学生解读与教师解读一致;有些学生认为教师只关心其学习,不关心生活、心理方面,会感到被忽视,此时学生解读开始和教师解读出现偏差;有些学生认为教师的此类关心是对其的强迫,是教师权威的滥用,会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此时学生解读与教师解读背道而驰,很可能引发学生欺师行为。
首先,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适当的自我概念。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元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要抑制主我中成为师生互动主体的冲动,跟随时代、社会发展的潮流,树立师生双主体的客我,在师生互动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减少教师符号对学生符号的强制控制,摒弃居高临下给予、告诫的方式,采取平等沟通的方式,树立适当的教师自我概念。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在信息化时代,有大量参差不齐的信息涌向学生。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教师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网络素养的正确示范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识别信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班会活动或日常交流,了解学生的主我与客我,掌握其自我概念的发展阶段、关注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过程。再次,教师要创造角色体验的机会。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来完善自身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互动。为了师生能够更好地交往互动,师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活动,即让学生体验教师的责任、让教师体验学生的辛苦,如可以通过班会活动,进行角色互换体验。最后,教师要更好地了解学生,给予学生所需要的关怀。不同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人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个体对符号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因此,关怀和关心应当因人而异。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如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人际关系,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等来给予学生所需要的关怀。教师给予学生的情感支持是意义巨大的,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学生更需要教师的人文性关怀,因此,教师应该尤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欺师是近年来日益凸显的教育问题,虽然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师仍应该仔细、理智地反思自身去避免此类冲突。本文在符号互动理论的启发下,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探寻学生欺师现象可能的原因,尝试为教师群体提供一些可能的对策,力求教师在面对此问题时,能够巧妙地应对,从而减少冲突的发生、更好地保护自己。师生关系是一个经典的话题,师生冲突问题不可避免。随着时代变化,新问题不断涌现,需要教师理性反思、积极行动,去化解冲突、构建和保持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1]程斯辉.师生关系的异化及其治理——基于“学生欺师”现象的检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6):34-39.
[2]贡 勋.师生冲突的社会根源探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6(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