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文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理论中一个最重要的改变,就是倡导“用教材教”。做好学生的阅读指导,是我们中学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
一是培养学生咀嚼语言的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狠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语言教学,是途径,是手段;“两个基本点”就是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是目的,是语文学科教学终极价值所在。落实到具体教学中,就是要重视语言教学。学习《金岳霖先生》,我把品味本文语言,理解“疏放中透出凝重,平凡中显现奇崛”的语言特点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学生对金岳霖先生“趣”与“真”的具体表现找得很准确,没有什么难度。有趣之外,我们还读到了什么样的金先生?教师设置一些困难、一点障碍让学生跨越。久而久之,阅读的能力就会提升。
如何把那“文字背后隐伏的悲痛”挖掘出来?教师适时举例、点拨。比如:“深一脚浅一脚”“写进”与“写尽”“他的小朋友”“深居简出”“谁也不知道”“好好写一写”。学生逐渐悟出金先生的“苦”,既有生活的孤苦,也有知识分子个体治学的“清苦”,更有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悲苦”。把语言作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就是一种真实的学习,就是直接而有深度地与文本对话,学生的积累更丰富,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会不知不觉地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咀嚼语言的习惯”可能会陪伴学生终身发展!
二是学习选材剪裁的技巧。选材,是指写作时材料的选择。教师教学中把典型的选材着重强化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的获得感。在学习《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三、四两节除了写徐先生,还写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些人物有什么用意?梳理出:以“我”的“淘气顽皮、仗义执言”,其他同学的“纪律松散”,其他教员的“奉行故事、乐得敷衍”来衬托“国文先生”的“粗率宽容、敬业识才”。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写了什么”,更要从一定的高度认识“为什么要这么写”。积累多了,自然就明白选材的重要性!
剪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写作中材料的取舍。一些文本选入苏教版教材时,编者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了删改与取舍。在学习《送考》一文,我投影了文中被删去的部分(文本前面部分:种牵牛花,扶助它们攀缘,看它们开花,结子;文本后面部分:爬得高也没有用,看来今年不会开花结子。)引导学生体悟这两种版本在结构、立意方面的优劣,并试着引导学生去感悟丰子恺对现实功利世界的厌恶与鄙弃,对美学的“自然境界”着意追求。
选材剪裁,即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学生只有在平时阅读中有意识地积累,内化为自己的学习心得,写作体会,才可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展现较高的写作技巧。
三是形成超越知识层面的见识、思想。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课堂上,还十分普遍地存在着一种“只有文言、没有文章”的现象。我们没有把文言文教学当成文章教学。这背离了我们语文学科教学价值所在: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感知孔子的人物形象、人物思想。我补充了平时教学生活中的老师形象,“温良恭俭让”。补充了相关的事件背景:鲁国王室衰微,三桓犯上,僭越礼制,如季孙氏祭祖竟然用了天子礼仪——八佾之舞。在交代这一背景之后,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孔子与冉有的三次对话过程,逐渐领略孔子的论辩艺术和崇高伟大的理想人格,逐步体会孔子的当仁不让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不屈精神,明白孔子“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治国理想,理解孔子的仁者的慈悲和智者的洞察,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蓝图,追求安邦定国和社会和谐的政治目标。
学习《山居秋暝》,诗中明明有发出“浣洗声、响语声”的“浣女”存在,王维为什么要称其为“空山”?以矛盾激发学生思考;再补充王维类似名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引导学生理解王维精心营造的“空山”的背后的用意是什么。学生自然领悟到王维笃信佛教,追求禅意。这就是学习一篇之后的一“悟”一“得”:一种见识,一种思想。
当然,教师指导点拨学生,但不能成为问题话语的持有者、决定者。尽可能少地限制学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问题意识。增强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便于课堂生成,便于形成学生的见识、思想。
有人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语文老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会学生读书的。
教材是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载体。用足用好教材,师生共同学会一种方法,形成一种能力,养成一种习惯,过好一种精神生活,是我們大家的共同愿景!
★作者通联:江苏金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