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华琳
抱鼓石在传统院落建筑中有着突出的装饰效果与重要地位,其装饰形制多样,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形象生动的表达,具有较为深刻的文化内涵。郑州北大清真寺抱鼓石浓缩了民间工匠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成为明清清真寺建筑特色之一,有其地域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实地考察,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抱鼓石装饰加以整理、归纳、分类,就其图形、造型、纹样及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
郑州北大清真寺始建于元末明初,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2006年晋升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清真寺建筑分为两大体系:一类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属于中国特有的建筑型制;另一类则更多地保留了阿拉伯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北大清真寺则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式样建造的伊斯兰寺院,是中西合璧的结晶(见图1)。
图1 郑州北大清真寺
抱鼓石俗称石鼓、门鼓、圆鼓子、石镜等。《营造法式》称为“砷石”,《中国文物考词典》解释为“用于抱框下起固定作用的竖置的扁鼓形石雕”。抱鼓石为门枕石的一种,一般放置于大中型宅院、衙门、寺庙等建筑大门入口的两侧,以成双成对、对称组合的形态出现,上刻有寓意吉祥的纹饰图案,因其犹如圆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记载:“幞头鼓子每个用石匠一工。”后在梁思成先生所著的《清式营造则例》中写道:“门鼓高径按下槛高,若幞头鼓做,高按下槛高十分之十四,宽按高十分之七,厚按高十之有五。”古代书中早有关于抱鼓石的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衍生出多种多样的特征,以门外的平衡构件的造型特征为本,将门墩石主要划分为四种,分别为狮形门墩石、方形门墩石、抱鼓石以及多样形门墩。抱鼓石,为须弥座上有一个鼓形的石雕,配以常见的兽首出现,形似门上的铺首兽面衔环,有趋利避害、造福吉祥之意。在古代,抱鼓石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精神寄托,并以鼓的形式为依托,加之以更多的表达符号传递出对后世家族兴旺,子孙绵延的美好祝愿。
图2 清真寺望月楼
清真寺整个建筑群座西面东,两进院子,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为正门、望月楼和大拜殿。正门的房顶覆以灰筒瓦,脊上浮雕莲花,中间是两根木制的通柱,通柱前后是两对高达一米的抱鼓石,给人踏实之感。望月楼又名唤醒楼(清光绪十四年(西元1888)重修),是伊斯兰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筑,为阿訇观月、斋戒之用。望月楼高10米,上下两层,平面正方形,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瓦顶及山面饰黄绿二色琉璃瓦花纹和悬鱼博风,脊上雕饰莲花,入门之处有一对雕刻精美的抱鼓石,望月楼小巧玲珑,造型、结构和艺术等皆为此寺之精华(见图2)。大拜殿有卷棚、前殿、后殿和庑殿式后窑四座建筑相连组成,建筑学上称“勾连搭式”,自明代后便普遍使用于内地回族清真寺较大的礼拜殿,成为中国内地回族清真寺的一种典型形式。这种建筑结构,使清真寺大殿在平面布置上富有极大的灵活性。勾连搭的建筑结构,是中国伊斯兰教大殿建筑所独具的。
通过对郑州北大清真寺的实地调研与测绘,该寺是郑州创建最早、规模最为宏大的清真古寺,也是中国较为著名的清真寺之一,是郑州回族同胞的重要聚集场所。据考证该寺始建于元代,盛于明清两代,明代已具相当规模,经明、清等历代重修,如今已是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伊斯兰文化内涵的古清真寺建筑群。平面布局以礼拜大殿为中心,采取纵深式两进院落形制,还有南、北两个跨院;主院内正门、望月楼、掖门、礼拜大殿及窑殿采用木构架结构;望月楼还保留了元代抱鼓石。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环境优雅。
清真寺中的望月楼是这组建筑群中的精品之作,位置居中,四面玲珑可观。屋顶的山面出头挂琉璃雕花博风、悬鱼,下檐绿色琉璃瓦面四角安脊,围脊环柱,檐下的斗拱等木构件的彩绘,使得本已雕刻精致的象鼻昂、雕花厢拱和云纹梁头等锦上添花、美不胜数。另外,还有雕花细腻的石雕抱鼓石等,无一不是艺术精品。望月楼中出现的抱鼓装饰构件最为代表,采用的是石浮雕饰件,门前的抱鼓石长约52cm、高约110cm、宽约27cm。从下到上分为须弥座、锦铺、鼓座以及鼓身四大部分,须弥座为比较完整的莲花形圆雕。锦铺座四面的花纹并不对称,分别刻有浅浮雕的礼拜人、汤平壶、梅花。鼓身主体较其它部分的尺寸偏大,主体刻有鼓石的四面,均用不对称的卷草纹浅浮雕装饰,抱鼓石选用的纹样是以植物和器物为主,在鼓身中心位置绘有梅花、荷花、竹浅浮雕。梅花与荷花自古就有美好的寓意,因其果实结构,寓意出淤泥而不染、高风亮节、繁荣昌盛、富贵吉祥等,此处的抱鼓石装饰与元代抱鼓石装饰基本符合,但更具有民族特色。在明媚阳光的照射下,石雕形成一种柔和的韵律,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这些石雕磨雕的美丽纹样,体现了伊斯兰教的独特风格,具有其民族特色和地域性,丰富了中国古建筑装饰内容。
图3 北大清真寺望月楼门前抱鼓石
郑州北大清真寺望月楼中抱鼓石装饰分为植物、人物、器物三种题材。其一,以植物题材为主的石雕图案,一般有牡丹纹、卷草纹、荷花、藤蔓等,这些植物也是被古人赋予了特有的意义。在望月楼抱鼓石装饰中植物的题材选用的是荷花、梅花(如图3所示)。在鼓座处做成了水中荷叶形,造型漂亮,而且“并蒂同心”代表着夫妻美满,于是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一种样式。受欢迎的门墩是在祥云上雕出莲叶形,再在上边放鼓身。鼓身雕刻荷花纹、卷草纹,莲是盘根植物,其枝叶繁荣茂盛;荷花与根茎交替出现,相互缠绕,朵朵荷花风姿棹约,不蔓不枝,预示着高风亮节的美好愿望,因而成为受世人喜爱的吉祥纹样。整个抱鼓石构图清晰饱满,疏密得当,所谓“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品种繁杂多样的吉祥花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又寄托了人们对不息生命的追求和热望,为一座座深宅古院营造出福寿吉祥的氛围。其二,以人物、器物为主的石雕图案,一般有整体的结构特征,强调突出局部特征和体态特征,深度刻画动物典型动态以及图案中动物形体各部位间的比例关系,表现出内在的本质。清真寺望月楼抱鼓石中锦铺上雕刻的人物与汤平壶题材,在进行礼拜时要先进行沐浴,无论是生活习惯、价值认同还是艺术表达都深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北大清真寺中工艺精湛的砖雕集中涌现因此就不难理解了。可见伊斯兰教徒虽然虔诚地信奉真主安拉,但并不拘泥于清真寺建筑形式的一成不变,而是因时因地变通的。
抱鼓石的雕刻手法大概分为四种,分别为圆雕、浮雕、线刻、透雕。圆雕是指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视角看到作品的各个面。要求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琢,常常用于抱鼓石鼓顶的装饰。浮雕有高浮雕和浅浮雕的分别,高浮雕接近于圆雕,有着起伏较高的特点。在郑州北大清真寺中,可以看到抱鼓石中鼓座、鼓身、锦铺选用的雕刻手法就是高浮雕,其抱鼓石纹样雕刻工艺高超形象生动。浅浮雕相对于高浮雕而言起伏较低,较为注重平面感,更多是利用绘画的方式进行雕刻。整体雕刻手法有条有理,突显大家风范,彰显富贵权势、门第等级等特征。
著名学者王振复曾将中国建筑的文化品格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意识;二是重伦理、淡宗教的思想;三是“亲地与恋木”的情结;四是达理而通情的技艺之美。作为建筑的装饰构件,抱鼓石当然也不是随意而为,其背后隐藏着深厚的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吉祥寄寓—幸福、平安、吉祥、如意乃中华各民族的普遍理想和追求,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抱鼓石也不例外,郑州北大清真寺中抱鼓石的植物纹题材都充分地表现出古代人们祈求福禄寿,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清真寺望月楼中抱鼓石纹样采用荷花、梅花交替出现。荷花长期以来被作为子孙兴旺、生殖繁衍象征的代表事物。而抱鼓石中选用的梅花则是品性高洁的吉祥寓意。
综上所述,郑州北大清真大寺望月楼中抱鼓石不仅呈现了石雕艺术的精美绝伦,同时也展现了伊斯兰文化对外来文化强大的吸纳能力,并透过砖雕这一装饰符号传达出人们祈盼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和理想。伊斯兰文化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彰显出独立的个性,在历史的演进和时代的变迁中吸收汉文化之长,融汇贯通,为清真寺的建筑装饰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北大清真大寺中抱鼓石从物质功能的角度来看,并没有脱离其实用性,但以艺术表现上来说,精美的抱鼓石已超出物质功能本身,成为精神的载体,使冰冷的石头有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