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聋伴耳鸣的高压氧治疗

2018-08-23 01:25:32蔡超婵杨旭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20003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13期
关键词:内耳突发性耳聋

蔡超婵 杨旭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 (上海 200031)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高压氧治疗对突发性聋伴耳鸣的疗效。方法:将99例住院治疗的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分为“药物+高压氧治疗组(A组)”48例,“药物治疗组(B组)”51例。采用“耳鸣评价量表”评价耳鸣治疗效果。结果:A组达到“显效”级别者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药物对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的疗效较好。

突发性耳聋患者除有听力下降外,约有90%的患者伴有耳鸣[1]。耳鸣不仅影响耳聋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引发诸如入睡困难、烦躁、焦虑等困扰,更会增加耳聋复发或进一步加重的风险,已成为当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高压氧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科室采用药物加高压氧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研究通过针对突发性耳聋伴发的耳鸣症状的疗效分析,评价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的优势。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本科室2016年1月~2017年12月住院治疗的单侧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共99例。纳入标准:①符合《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以下简称《指南》)中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标准,且伴耳鸣,头颅CT/MRI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②治疗前采用量表评估耳鸣程度;③无高压氧治疗禁忌症,采用高压氧和(或)药物治疗;④发病后7d内入院治疗。排除标准:排除其他创伤、肿瘤、炎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

入选病例中,男性42例,女性57例,年龄32~86岁,平均年龄61岁。左侧49例,右侧50例。从发病到治疗开始平均4.3d。将患者根据是否给予高压氧治疗分为两组,即“药物+高压氧治疗组(A组)”48例,“药物治疗组(B组)”5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侧别、病程、听力损失程度、耳鸣程度、是否伴有眩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纤、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疗程14d。药物+高压氧治疗组(A组)在此基础上,在入院第2天开始加入高压氧(HBO)治疗。采用10人型高压氧舱,治疗压力为0.1MPa,加压20min,戴面罩吸纯氧60min,间歇10min吸舱内空气,减压30min,共120min。1次/d,每周连续5次,共治疗10次。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d、治疗后14d使用“耳鸣评价量表”[2]根据耳鸣出现的环境、自觉耳鸣的响度、是否影响睡眠和工作以及是否出现精神症状等四个方面,将耳鸣的严重程度分为7个等级, 以此为依据定出相应的4个等级的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耳鸣消失, 且伴随症状消失, 随访1个月无复发;②显效:耳鸣程度降低2 个级别以上(包括2个级别);③有效:耳鸣程度降低1个级别;④无效:耳鸣程度无改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A、B两组患者疗效的差异,采用χ2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后7d,A、B两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痊愈”级别和“无效”级别者,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4d,A组和B组均有更多的患者达到治愈等级,与治疗7d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达到“显效”级别者多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临床所见,有相当比例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伴发耳鸣,是耳鸣的常见起因之一。即使治疗后听力提高甚至恢复正常水平,仍有可能遗留耳鸣症状,困扰日常生活。目前,突发性耳聋及耳鸣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现有的基础研究和理论学说多将其归因于内耳的缺血、缺氧所导致的病理变化,一方面导致听力下降,另一方面毛细胞的持续去极化可引起神经元异常的自发放电,产生的异常信号被大脑皮层错误地感知而产生耳鸣。高压氧治疗的主要机制即是纠正内耳的缺血、缺氧,阻断循环障碍。既往研究认为,在应用药物治疗,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前提下,高压氧治疗有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3]:①能使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解除局部小血管痉挛,改善膜迷路循环,降低内耳血管、淋巴管的通透性,调节淋巴分泌和吸收的正常生理过程,从而减少膜迷路积水,解除对内耳器官的不良刺激。②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血氧含量,提高氧在的组织细胞利用率,从而有效、快速地纠正内耳组织的缺血、缺氧。③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血流速度,增加内耳血流量,改善病变部位微循环,促进内耳组织损伤的恢复。④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进而改善迷路动脉的供血供氧。⑤抑制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提高免疫抑制作用,对抗免疫应答反应对内耳造成的损害。

表1. 两组患者治疗7d、14d后疗效比较(n/%)

目前,高压氧治疗已广泛应用于耳聋、耳鸣的治疗,并取得了确切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的结果也证实,加入高压氧治疗后,突聋患者的耳鸣程度明显减轻,显著提高了达到“显效”级别的患者人数。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①加入高压氧治疗的时机。一方面,目前的突发性聋治疗《指南》不建议将高压氧治疗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仅作为补救性措施用于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另一方面,就高压氧的治疗机制而言,显然早期介入更有益于挽救内耳缺氧造成的损伤。对于是否必要在治疗初始立即给予高压氧治疗,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②高压氧治疗的疗程。本研究中,在治疗1周和2周后的疗效评价中,A、B两组达到“治愈”等级者无显著差异,但是高压氧治疗的第二周,A、B两组中均有更多的患者达到了“治愈”等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随着疗程增加,有部分患者的耳鸣可以得到彻底的缓解。也有研究表明,突聋患者耳鸣的疗效与听力损失疗效较一致,略好于其听力损失的疗效。因此,在耳聋已得到恢复后,或听力没有进一步提高时,是否有必要继续针对耳鸣给予高压氧治疗,需要后续研究进一步探讨[4]。③高压氧治疗的具体参数。以往文献报道中,高压氧治疗使用的压力无统一标准,2.0~3.0 ATA的治疗压力均有采用。本次研究的高压氧治疗中,均使用0.1MPa的治疗压力,在2周疗程结束时, A组中仍有2例的患者治疗“无效”,有2例患者为“有效”级别,在后续研究中,可针对这部分患者,尝试调整治疗压力,观察疗效。

综上所述,高压氧结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伴发耳鸣已在临床上取得肯定的疗效,但合理的标准化治疗方案仍在探索中,有赖于今后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猜你喜欢
内耳突发性耳聋
听力下降也要查血脂
恐龙内耳的秘密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深刺听宫治疗耳鸣、耳聋验案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36
内耳显影助力眩晕疾病诊断
家庭医药(2015年10期)2015-05-30 16:56:41
内耳局部给药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耳聋耳鸣辨证施护